学会用推断法理解文言实词词义
(2012-07-30 09:00: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古文诗歌阅读及默写 |
训练目的:学会用推断法理解文言实词词义。
训练步骤:
一、试误练习
翻译: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指导:
1、字形推断法
【方法简析】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
【精要点拨】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推断练习】
(1)秦军引而去。(《战国策·赵策》)
〖解析〗
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例如:“引”,《说文》:“开弓也,从弓从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2)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左传》)
〖解析〗
2、字音推断法
【方法简析】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
【精要点拨】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
〖解析〗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解析〗
3、成语印证法
【方法简析】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推断练习】
(1)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解析〗
有的放失
(2)敌则能战之。
〖解析〗
势均力敌
4、相似结构推断法
【方法简析】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推断练习】
〖解析〗
(1)振困穷,补不足
“振”和对应位置上的“补”意义相近,可推知“振”释为救济。
〖解析〗
(2)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振”和对应位置上的“补”意义相近,可推知“振”释为救济。
5、语法分析推断法
【推断练习】
(1)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解析〗
脯(杀做肉干)
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有的人把这句话译成:“鄂侯争这件事很急、辩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这个译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为它对每个词的翻译和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没有做到“达”,因为译文在表达上还不很规范。“争之急”、“辨之疾”中的“争”、“辨”是动词谓语,“之”是宾语,“急”、“疾”是补语。这种句型,翻译时最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争之急、辨之疾”是同义复用,可合在一起译成“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脯”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故脯鄂侯”应译成“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解析〗“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
“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我今天拜见了申叔夫子,他的一番话真好比是‘生死而肉骨也’。(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6、联想推断法
【方法简析】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意义。
【推断练习】
(1)下列句中粗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拔
B.齐人未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D.齐人追亡逐北
〖解析〗
四项中划线字在当时课本上均有出现:“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超乘者三百乘”(《崤之战》),“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可参考、联想课文语句意与之比照,进行判断,C项中“乘城”应为“登上城墙”之意,故C项为答案。
(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解析〗
句中的“凶”,联想《寡人之于国也》的“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的“凶”为“庄稼收成不好,饥荒”可知其意,因而可推断所提供的答案“不吉利”是不正确的。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各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三、十分钟练习
翻译下面两段文字:
一、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为何不。②垣墉:墙壁。
二、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三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食,其能哀我乎?”
参考译文:一、赵国有一家人被鼠祸害,这家主人便到中山国去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们一只猫,这只猫擅长捕老鼠和鸡。一个多月后,这家人的老鼠没有了,鸡也被吃完了。主人的儿子担心这件事,就对他说:“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他说:“这你就不明白了,我忧虑的是老鼠,而不是鸡。有老鼠的话,它就会偷我的粮食,损坏我的衣物,打穿我的墙壁,弄坏我的器物,我将要挨饿受冻了。为什么不担忧鸡呢?因为没有了鸡,只是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很远,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二、庄子到了齐国,看见一个饥饿的人很同情。这个饥饿的人于是跟着庄子并向他乞求食物。庄子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饥饿的人感叹了一声说:“我看从我面前走过的人很多了,却没有人同情我,同情我的就只有先生您一人。假如您没有吃饱的话,又怎么会同情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