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亭集序》虚词之的用法

(2010-12-20 19:53:07)
标签:

教育

《兰亭集序》“之”的用法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通过(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尤其是文中的“之”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该文共出现二十个“之”字,几乎把文言文中的常用用法都用上了,  

一、        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根据具体语境可译为“我”“我们”,“他(他们)”“她(她们)”,“这”,或者代事。  

①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③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二、用作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放浪形骸之外。

⑤向之所欣。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3、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后之视今,                  ④亦犹今之视昔。

⑤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暮春之初。                   ②晤言一室之内。

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三、    用作动词,可根据具体语境翻译。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②⑥/③④⑤⑦     .①⑥/②/③④⑤⑦  

.①⑥⑦/②/③④⑤   .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B。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②动词,“到”的意思。③代词,代曾妻。④代词,代彘。⑤代词,代曾子。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