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家屯_1651
曹家屯_165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2
  • 关注人气: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洪区马圈子古城踏勘手记

(2017-12-03 12:56:34)
标签:

曹家屯

马圈子

于洪区西和坪村

马圈子古城

马圈子古城踏勘手记

分类: 屯乡风物
       西和平村,隶属于于洪区于洪街道,此村为东西两个自然屯组成,即东马圈子、西马圈子。村委会设在东马圈子。此村东邻北李官堡,南与张士屯、高明台接壤,西与兰胜台搭界,北与前民屯、东民屯相望。“串泡子”在村南部,自东向西南流淌,“串泡子”即为旧浑河河道遗留的牛轭湖。此村在日俄战争奉天会战期间,即1905年3月7日,曾做为第二军第三师团的临时司令部及其预备队的宿营地,第三师团曾是于洪屯战役的日军主力,此役日俄两军伤亡重大。
       据《于洪区地名录》载其地名来历为“东村有张、叶、胡三姓,西村有谭、谈、孟三姓,清顺治年间由关内徙来,在古城西面形成村落,初称‘东马圈子’、‘西马圈子’。1951年更名为‘和平村’,1982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与北陵乡和平村重名,加方位称今名。”
       古城建于何时?没人知道,也没有经过任何考古发掘和勘测。迄今只有两本书中涉及此城的考证。
       一个是1927年《盛京时报》社出版的《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在书中沈阳县“养马圈”条目下有一传说。熊作兴云:“距沈阳城西三十里,有一土围如城,其四转角有高台,方圆约里许,高丈余。据乡老言,系古时高丽之养马圈,是以土围之右之村落名为马圈子。乡老之言,殆不为无因焉。”
       另一个是邓宝纯著的《于洪区名胜古迹》(1988年3月出版)说“马圈子古城,城址位于于洪乡西部约五公里,土城,四方形,高约丈余,每面约三百米左右,遗址清晰,四周完整。该城墙毁于一九五八年,因为积肥取土和建房用土被夷为平地,目前仅剩东南角尚有部分残迹,拾到文物有黑陶器片和残砖碎瓦等实物。考察古城历史,可提供珍贵资料。”
      11月26日与12月2日笔者两次去该村进行踏勘。
       第一次在东马圈子,遇一年八十余张姓乡老,老人说其是村中老户,到其辈分为第十七代。我问其村中老事,他答曰:“东、西马圈子就是因村东高丽人养马圈而得名。两自然村之间被大坟圈子地隔开,后来平坟搞村庄建设,才连成一片。日俄战争奉天会战时,村里年轻人多在大坟圈子里躲避于洪屯方向俄军炮火的袭击。日、俄两军在于洪屯一带打仗死老人了,尸体多的用脚淌。”老人还说本村有叶秀峰者,好为穷人词讼及为乡邻打抱不平,为附近村屯一名人,其孙辈还居于此村。叶秀峰者,即《于洪区地名文化之旅》里面升飞先生所说的叶化南,秀峰可能是其字号。我问其古城情况,老人答曰:“差不多一房子高。旧时多从土城高墙处取土,逐渐移平。过去土围内多坟墓,乱坟居多,多是城里的人将尸骨埋此。”我问老人古城里过去是否有残砖碎瓦或者陶器残片什么的,老人答曰:“未曾见到。”也可能老人平时没在意,所以才说没有见到。村北后民屯昔时又称为金屯,马圈子村乡老将高丽人养马圈传说又进一步推演附会出了古城出了个金马驹,跑到后民屯停住,所以后民屯过去才有金屯叫法。故事有点荒诞不经,权当个美丽传说罢了。
       当天踏勘马圈子古城,从村东南也就是古城西南角外侧进村,刚进村右侧铁道两侧各有一段东西走向土塄子,西侧短,是个上坡,东侧长,为一坡堤,上植树木,堤坝北侧为一生产队时遗留下来的沟渠,即昔时之“串泡子”,尚有水流,但已经被平填的很窄了。当时以为此处即是马圈子古城南墙,后来用谷歌卫星地图与1966年12月11日当时的卫星地图进行对比,发现不是,而确切位置是其北部100米处。
       第二次去东马圈子,在东马圈子主街路遇一位八十多的李姓本地老人。老人自称光绪十四年(1888)因为大水灾从沙岭堡南边四台子村迁此,当时从四台子迁来三户李姓,均落脚于东马圈子。李姓老人挺健谈,告诉我不少屯乡风物遗闻。归结起来,有几点,,一、说本村为龙脉。龙脉走向是从铁西熊家岗-于洪屯-北李官堡-马圈子-高明台到雅图岗子,说马圈子地势比张士屯高一房子,并且说雅图岗子出一混龙云云。二、本村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时期,村中名人叶秀峰者其名为叶惟清,秀峰乃其字。此公方圆几里为一名人,好为人摆事当说客。不知叶化南与叶惟清是否是同一个人。三、民国时期,东马圈子前街才十三、四户人家。土改之后,人口与户数逐渐增多,与西马圈子连在一起,两个自然村东西主街相通。整个村子坐落子“串泡子”北岸。四、本村过去较为穷困,没有几个有钱的地主,村小,无实力创办小学,直到1932年才创建小学,比最先开办学堂的村子晚了二十年。五、本村村名来源于村东四方形土围,即高丽人养马圈。并说此马圈子四围为土屯的,有一丈多高。土围四角各有一高台,将近三丈。我问老人村东十几座坟圈旁侧的高台地是否就是马圈子古城东南角的残迹,老人说正是。我实地踏勘,古城东南角地势与南侧高出近一丈,并且一直向西延伸,穿越铁道,很明显是一条土塄子基底,上面植有果树和建有房屋。我想这就是原于洪区地名办邓宝纯先生在其编著的《于洪区名胜古迹》里所说的马圈子古城东南角残迹吧。东南角土围残迹从外观看无法看出夯土痕迹,惟地势较高而已,城内形制不明,城门位置也不详,古城南墙紧邻“串泡子”北岸。马圈子古城轮廓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保存的非常清晰,如今城内被现代的工业厂房占据,四围也了无痕迹,仅余东南角土围残基,可叹!可叹!
民国十三年地图中的马圈子
http://s1/mw690/0022bFK1zy7ghNvQ2wE60&690
昭和七年地图中的马圈子
http://s12/mw690/0022bFK1zy7ghNvVU8P4b&690
康德六年地图中马圈子古城位置
http://s3/mw690/0022bFK1zy7ghNvHctQ22&690
谷歌卫星地图中的马圈子古城位置
http://s12/mw690/0022bFK1zy7ghNznKrxfb&690
1966年12月11日马圈子卫星地图
http://s5/mw690/0022bFK1zy7ghTG6CyMd4&690

1966年12月11日马圈子卫星地图扩大图
http://s2/mw690/0022bFK1zy7ghTHGrcJ41&690

道路为马圈子古城东城墙,近处为古城东南角残址
http://s14/mw690/0022bFK1zy7ghRCgr81dd&690
由北往南拍摄,马圈子古城东南角
http://s4/mw690/0022bFK1zy7ghRIKyX1c3&690
以下是古城东南角残留基址的照片
http://s8/mw690/0022bFK1zy7ghRKLPFRf7&690

http://s15/mw690/0022bFK1zy7ghRL0pX03e&690

http://s16/mw690/0022bFK1zy7ghRLdP5R5f&690

http://s4/mw690/0022bFK1zy7ghRLsfHd63&690

http://s11/mw690/0022bFK1zy7ghRLMG6e3a&690

http://s12/mw690/0022bFK1zy7ghRM32Eb4b&690

http://s3/mw690/0022bFK1zy7ghRMlWy622&690


http://s5/mw690/0022bFK1zy7ghX2i1rC24&690


http://s10/mw690/0022bFK1zy7ghRMRUNzd9&690
马圈子古城南墙西端一段土围基址(铁路西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