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贵州人亲历的珠三角巨变
(2023-02-10 22:59:10)
标签:
天下贵州人开放佛山苗族 |
分类: 文化随笔 |
非常感谢天下贵州人组委会的邀请并给我这个机会,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开放引领发展——一个贵州人亲历的珠三角巨变》。这个题目是李汉宇主席给我的命题。来贵阳之前,我在广州见到林树森老省长,我请教他怎么在贵州讲珠三角的开放引领发展,他说你就讲你熟悉的佛山,在珠三角最有特点的就是佛山。深圳、广州、东莞的经验对贵州的借鉴意义不大。佛山是广东乃至中国民营经济的大本营,是世界级的制造业重镇,一路走来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老省长这么一说,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今天就向大家报告我所观察和发现的佛山。
我是1997年从贵阳调到佛山工作的,今年已经整整26年了。我记得我办理调动手续的时候,全国正在流传一个段子:说有一个在珠三角打工、而且赚到钱的外地农民工给家乡的兄弟发了一封电报:“此地钱多人傻,速来”。我来佛山的时候,广东“四小虎”顺德、南海、东莞、中山和江苏“四小龙”每年都有一个大型论坛,称为“粤苏4+4论坛”,搞得很热闹。我参加了几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一、珠三角老板普遍比长三角老板有钱,但开口说话,长三角老板的口气象商业领袖,而珠三角老板象刚刚洗脚上田的;第二、长三角老板讲普通话喜欢夹杂英语,珠三角老板说普通话经常带粤语;第三、长三角老板喜欢谈论读书,热衷心灵鸡汤,珠三角老板喜欢饭桌上谈论:喝哪一种汤最壮阳?
这样的场景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恰恰是这些看起来有点傻傻的老板创造了惊心动魄的财富神话?小小的珠三角有深圳、广州两个中国一线城市,一个国土面积和我老家松桃差不多大的佛山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全国业界都公认这样三句话:有家必有佛山家电、有建筑工地必有佛山建材、有厨房必有海天酱油。
中国学术界有一个著名的“佛山之问”:一个不是省会城市、不是特区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沿海港口城市、既没有特殊政策资源又没有什么创新资源和特殊矿产资源的普通地级市,工业规模居然可以做到全国第五,成为全球的最大的电冰箱、微波炉、电饭煲、热水器、电风扇、消毒碗柜、抽油烟机、陶瓷、铝型材、酱油生产基地。
2019年佛山经济规模突破一万亿,成为中国万亿城市俱乐部成员之一,广东卫视对我做一个专访,请我解码佛山的经验。聊了两个多小时,播出之前编辑打电话问我标题叫什么好,我说就叫《山那边是个好地方》。为什么用这个标题?我从小生活在松桃一个贫穷的苗寨,没有电灯。最喜欢爬到最高的山遥望远方的风景,心中一直在想:山那边是个好地方。后来,我翻山越岭走到了佛山,走到了一个好地方。
佛山之所以成为一个好地方,当然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大势,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这样的优势不是佛山都有,珠三角这么多地级市,唯独佛山诞生了美的、碧桂园两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涌现了几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富豪榜上佛山老板的名字最多?
一方水土一方人。佛山巨变的内因以及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多年的观察发现这么几条:
第一、发财是最大的政治。
中国近代史上,佛山有两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一个是维新领袖康有为,一个是中国近代民族纺织业的先驱陈启沅。一个搞政治,一个搞经济。我问过很多佛山老板他们最佩服谁,答案是一样的:陈启沅,企业家的日子才是他们最想要的生活。每年元宵节的时候,佛山都举行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叫行通济,有上百万人参与,场面非常壮观。凡是行通济的人都要拿一把生菜或者一把风车,生菜是“生财”的谐音,风车代表顺风顺水的意思。这个长盛不衰的民俗活动背后是佛山人的群体心理:发财是最大的政治。这也是珠三角骨子里的文化,因为有这样的财富欲望,才有了珠三角的财富神话。政治上北京领导广东;经济上,广东领先全国。
第二、制造业当家。
佛山老板们很务实,这种务实体可以用两个成语来表达:眼见为实、落袋为安。这样的务实文化让他们坚守实业、踏实做事。不投机、不取巧,心甘情愿赚慢钱、赚辛苦钱,佛山经济也因此不仅没有脱实向虚,而且涵养了做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今中国前20强城市中,佛山民营经济、制造业比重最高的原因。
第三、扮猪吃老虎
佛山老板很低调。佛山的企业广告也很朴实:碧桂园的广告是“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美的广告是“生活原来可以更美的”;万家乐的广告是“万家乐、乐万家”;海天酱油的广告是“生活多美味”。顺德北滘一个小镇,诞生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有一年国家最高领导人来美的视察,领导人问何老板美的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何老板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60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进入21世纪用地球人。这就是开放。2012何享健交班的时候,不是交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家族中哪一位,而是交给了在美的打工的安徽人方洪波。这更是开放。
碧桂园老板杨国强从小家境贫寒,冬天没有袜子穿,现在穿袜子很不习惯。这是一张他和国家部委一个领导谈事的场面,光脚盘腿在沙发上。有记得有一次龙永图部长到佛山,杨国强来拜访。一坐下来就光脚盘腿坐在沙发上。龙部长问我这么大的老板怎么这样?我说了原因之后,龙部长说了一句话:这样的人值得尊敬。前几年碧桂园遇到一些麻烦,处于中国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以为杨老板很紧张,没想到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气定神闲。我想起一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第四、共好
一位美国学者写有一本很有名的管理学著作,说的是诚信文化,书名叫《共好》。作者说他的这个书名来源于中国文化,“共好”这个词用普通话解释不了,它是来自于粤语。从语音和词义来看,“Gung Ho”应该就是粤语的“讲好”。在佛山,人们常说“讲好的事情,怎么能反悔”?做人就应该讲到做到,不能信口开河,不要承诺办不到的事。“讲好”是不需提醒的自觉、是不见不散的约定、是言必行、行必果的承诺。佛山制造中的“草灌乔”组成的产业集群现象就是“讲好”文化所衍生的一道风景。佛山的龙舟、龙狮之所以世界闻名,随便派那支队伍去都可以拿世界冠军,就是大家的配合协调特别出色,就是“共好”的结果。诚信和诚实,本质上就是心灵的开放。
第五、有官场,更有市场
我问过很多走南闯北的佛山老板:走了全国这么多地方,哪些地方的营商环境最好?他们回答是一样的:外面风大雨大,还是佛山好。最大的感受是佛山既有官场、更有市场。
现在回过头去看,佛山的城市地位的不断攀升过程,就是佛山民营经济从“草根”成长为“大树”的过程。在佛山,关于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几乎不存在争议,官方文件一直把民营经济视为佛山经济的中流砥柱、把民营企业家视为佛山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这几年我也几次应邀到外省宣讲佛山民营经济“大树”的成长之道,我说佛山走到今天,不是地理位置有多好、干部水平有多高,而是在强大的市场面前,官场懂得尊重和妥协,没有那么放肆和傲慢,政府的改革始终围绕一个目标展开,那就是充分释放市场的力量。这就是“小草”长成“大树”的秘密所在。
开放的佛山是一个“卖全球、买全球”的城市,企业家们是周其仁教授所说的“挂着世界地图作战的人”。这些年,我有幸和佛山的企业家、政府官员走访了70多个国家。2019年我去欧洲考察,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观乔治杰生公司,这是一家生产世界最顶级银饰的著名企业,欧洲的皇家贵族几乎都是用他们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也很好,一个酒壶可以卖到百万欧元。有一句话对我刺激很大:如果银饰会说话,讲的一定是丹麦语。我是苗族,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个热爱银饰的民族,苗族银饰的历史非常悠久,银匠的地位也很高,但苗族至今没有出现有巨大市场感召力的银饰品牌、更没有全球影响的银饰企业。从银饰文化的历史底蕴而言,丹麦远远不能和苗族相比,但是,苗族只有杰出的银匠,而没有杰出的银饰企业。丹麦的约翰·杰生自己是一个杰出银匠,更是带出了一个杰出的银器企业,成为全球银器的皇冠。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约翰·杰生是一个工匠的儿子,跟着父亲做学徒之后,又有机会上大学接受正规、系统的艺术训练,这是他成为杰出的背景。而苗族工匠一辈子没有接受大学训练的机会,只好在民间自生自灭。第二、约翰·杰生大学毕业之后游历西欧,广泛汲取多国艺术营养。而苗族银匠的活动范围只在当地。地域的局限决定了他的视野,杰生开公司,苗族银匠办作坊。 第三、约翰·杰生广泛招收徒弟,经过四年的严格训练之后,方可上岗干活,一代接一代的银匠就是这么出来的。而苗族银匠的传承一直坚守一个规则:只传内不传外、只传男不传女。有比较才有发现: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创造繁荣。这是我的发现,也是我痛苦的领悟。
贵州是中国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全世界银饰文化最深厚的地方。希望会有那么一天,贵州也敢说“如果银饰会说话,讲的一定是苗语”。这一天的到来一定要从开放开始。因为只有打开心界,才能打开世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