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牡丹亭》之【尹令】“恰恰生生”,“哈哈生生”,或其他

(2013-12-19 17:52:41)
标签:

转载

分类: 课外阅读

            【尹令】咱不是前生爱眷,        

                    又素乏平生半面。

                    则道来生出现,

                    乍便今生梦见。

                    生就个书生,

                    恰恰生生抱咱去眠。

     前几天看到王若皓和苏昆的朱璎媛说《寻梦》中这支【尹令】“哈哈生生”当是“恰恰生生”几句话。我原奇怪,昆曲唱腔这一辈一辈的传下来,难道不是师父怎么教就怎么唱么,怎么还用得着讨论?而且一个“恰”,一个“哈”,未免相差太离谱了。问了一位会唱的学长,他说应该唱“hai”。再问璎媛姐,她也说他们打小就这么唱。那么,唱“hai”的话,他们所本的剧本里这支【尹令】就应该是“哈哈生生”。王若皓说某位名家把“恰”唱成“哈”,错了,可根据我所能听到的《寻梦》,都是这么唱。因为我自己并不能唱,以前从没注意过这儿,还以为是打字幕的误把“恰”打为“哈”。今天去书库翻了些东西,觉得汤海若的原本该是“恰”,但昆曲演员唱“哈”亦似有所本。

     不知道《牡丹亭》的各个流传版本哪个是最好的,据徐朔方说,应是明怀德堂《重镌绣像牡丹亭还魂记》为最善。怀德堂本《牡丹亭·寻梦》的这支【尹令】正是“恰恰生生抱咱去眠”。但是很奇怪,其他如朱墨本、汲古阁六十本、格正本、三妇本、暖红本、同文本,包括中华书局近几年出的一套《缀白裘》,皆作“哈哈生生”!——殊不可解!

     我没什么训诂和音韵学常识,只能试着翻几本书解释一下,不知道能不能通。

     现在很多戏曲选,“哈”,“恰”都有,如取“哈哈生生”,没解释;如取“恰恰生生”,则解释为“怯怯生生,羞羞答答貌”。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为汤原著。

     恰:《广韵》:恰,苦洽切;《集韵》:恰,乞洽切,音“掐”。《说文》:恰,用心也。从心合声,苦狭切。所以舞台上“恰”无论如何不会唱作“hai”。其引申义有和谐,融洽的意思,如唐玄觉《奢摩他颂》: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恰恰遍布不容针……——可是“恰”怎么又有“羞怯”的意思呢?我没找到……

 

    哈:很可惜,找了好多“古今音表”都没有收录这个“哈”字,是因为是俗字么?仍然不懂。现代汉语,哈字大概有四种读音:ha阴平,意为笑声,呵气;ha上声,意为“蠢”,《西游记》有例,姓氏,明有哈勋;he阴平,通“呵”,即“喝”,《淮南子·汜训论》:尝一哈水而甘苦自知,“哈”用作量词,又有此处“哈”读音为sha去声 对错莫辨,但可以肯定的是,“哈哈生生抱咱去眠”是讲不通的。

    这样的话似乎“恰”讲得通,“哈”讲不通,可我在翻《广韵》时,意外看到这个字——咍。

    咍:《广韵》:咍,呼来切。更重要的是,“咍”字不仅古音为hai,现代汉语仍读hai !《说文》:咍,蚩笑也。《康熙字典》:咍,笑也。左思《吴都赋》:东吴王孙,囅然而咍。注:楚人谓相调笑曰咍。另一个义项是“悦也,乐也”,《韩愈诗》:笑言溢口何欢咍。

    大家都知道,汤海若《牡丹亭》问世之初,吴江派作家沈璟一面批评其不和曲律的同时,又赞叹其文辞之妙,并亲自动手“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王骥德《曲律》),虽然汤本人很不满,声称宁可“拗折天下人嗓子”,也不能改窜原著而失其本意,但事实上,为了使就声律,适于演唱,沈璟到底改了多少,有没有被艺人接受,又有没有窜入汤的原著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测,沈璟曾将“恰”改为“咍”,并为艺人接受,但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咍”被误作“哈”,从而与怀德堂本的“恰”一起流传至今日。

    ——于此道不通,请教方家。实在是想求个准说法……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