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源茶文化

(2013-03-27 10:32:27)

茶艺文化

 

 

 

中国是茶的国度,饮茶是健康所需,品茗是消闲首选,咏茶是文人雅事,茶诗是文化瑰宝。

济源茶文化源远流长。以茶为名的古地名茶房、茶店,印证着济源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必请到家喝茶,是济源古风犹存的民俗和憨厚朴实的民风;石茶、冬凌茶、菊花茶、蒲公英茶以及各类凉茶,反映出济源茶文化的博大包容;煎茶、泡茶、煮茶、分茶,可以看出玉川后人对茶事的讲究;上茶、敬茶、受茶、品茶,一招一式,都蕴含着古老民族的郑重礼仪……

济源茶文化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茶仙” 卢仝和他的《七碗茶歌》。卢仝,自号玉川子,是济源这块土地上养育出的骄子!他在《将归山招冰僧》一诗中说:“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千里石壁坼,一条流泌泉。”他的《七碗茶歌》,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受、放逸的语言,道出了芸芸茶人心中理想的茶境:“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千余年来,《七碗茶歌》传唱不衰,“七碗”、“玉川”“两腋清风”成了茶人、茶事的代名词,以至于远播东瀛,被日本、韩国人尊其为茶道始祖。时至今日,济源人民仍然对卢仝的事迹津津乐道,玉川大地上仍保留着诸多的茶文化遗存,石榴寺、玉川泉、花洞、泌泉、卢舍、卢仝茶馆、卢仝别墅、卢仝墓……,都似乎在娓娓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今天,济源的茶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市委、市政府深入挖掘卢仝茶文化内涵,努力打造茶文化品牌,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大力开发茶文化产品,倾心培植茶文化产业,茶文化发展又谱写出新的篇章。

 

 

玉川嘉茶香绵绵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家家不可缺。济源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茶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特有的茶文化、茶风俗、茶礼仪、茶产品。

 

历史悠久

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唐以前,茶有荼、檟、蔎、茗、荈等名称。唐显庆年间苏恭、长孙无忌等人详注《唐本草》,定“荼”为“茶”。有关“荼”的最早文献记载是《诗经》,其中共有多处提到荼字,如《邶风·谷风》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郑风·出其东门》曰有女如荼,《豳风·七月》曰采荼薪樗,《豳风·鸱鸮》曰予所捋荼,《大雅·绵诗》曰堇荼如饴,《周颂·良耜》曰以薅荼蓼,荼蓼朽止。这里出现的邶地在今河南汤阴,郑地在今河南新郑,豳地在今陕西彬县,周在陕甘一带,济源正好处于以上地域的核心位置,可以旁证济源也是“荼”的故乡。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济源是神农活动的重点区域,很早茶的作用和价值就已被发现。济源何时开始种茶,已经不可考。从古地名来看,济源有三处含有“茶”字的古村落。一是克井镇西北二十公里处的茶店,位于太行山脚下,是济源翻越太行山、通向山西阳城的要道。二是王屋镇西、邵原镇东的茶房,三是邵原镇西的茶房,这两个茶房俗称东茶房、西茶房,处于太行八陉之第一陉轵关陉途中。如果以邵原关为中心划分的话,东西茶房距此大约都是15里。古时候出行多步行,挑担驮脚的东从王屋来到东茶房,就该歇脚喝水了,所以这里设有驿站、茶房。再走15里左右到邵原关又要检查登记,人们可以吃饭住店。从邵原关启程再往西约15里的地方又该喝水休息了,所以这里有西茶房。

西茶房现存碑记两通,其一为《西阳镇创建茶房序》,其文大意如下:“茶房之设,人事也,因天道焉。寒来暑往,暑来寒往,合开两乘,迭更不息。此天道变于上也。为天道变于上,人事即变于下。而人事之变,所以济天道之变。盖天之生人,知觉同性,遇暑则皆知渴,遇渴则皆知喝,遇寒则皆知冷。若无施茶之所,人当渴时无以解食。”这一段话说出了人们在炎热的夏天需要喝水解渴,冬天需要御寒。下边又写道:“自古至今,同地不有,如兹北道路,即云崎岖,亦为四方通衢,夏则饮水,冬则饮汤之处也”。碑文点明了在这条崎岖的古道上,行人走西行东,很需要有个饮水之所。接着又写道:“从前人共□之,创立茶屋一座,以济往来。”就是说在此之前,前人曾经建过一座茶屋,而“历年所积,风雨摧坏……而嘉茶养人,往来者多余感焉”。接着说,人们正在议论重修茶房煎茶施茶时,正好有一个姓郭的工匠云游到此地,于是大家“善念复想”,“以房作□料,合本村人等,输粟捐财,远近村庄及四 方君子,从心而乐□,遂得置产业,庄佃种取……资颖而多哉,以勤厥事。”人们把捐的钱买成地,除建茶房外,还置田租出去,“以永久募化”。但是这时候有“浅见寡闻之人,略其俚言”投文告于“茶叶”(估计是管理茶叶的机构),然而后来“窃闻之施茶”,认为□□□□□五美焉?”而私下听说是施茶后,于是政府就“普开润泽仁地,因时制宜□□也。”以上说明有人不了解这些村庄和仁人君子买田置地是干什么的,就告到有关茶叶部门,部门得知是施茶,一方面给予表扬,另一方面拨出适合种茶的润泽土地,提倡人们因时制宜开垦种茶。序文最后还写道这种善事“初终如之信也,施茶之事善□□。截此,四方之间,同心协力,郭君之旦夕毅劳,相须有感者也,故志诸君,一则表成功不朽,二则表……”。

由此可知,济源茶事历史悠久,毋庸置疑。

 

内涵丰富

在济源人的心目中,茶的含义十分广泛,不仅仅是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叶子叫茶,还有很多种饮品都称之为茶。尤其是在黄河沿岸,见面打招呼常说,“走走走,到家里喝口茶”,“大老远来了,连茶也不喝一口,就急着走?”。到了老乡家里,给你端上来的可能是一杯清茶,也可能是一碗荷包蛋,俗称“鸡蛋茶”,让你既解渴,又顶饥,喝完好继续赶路。加上白糖,就是糖茶。用蜂蜜冲,就是蜜茶。如果正赶上吃饭,会给你做最拿手的手擀捞面,吃完了再给你端上一碗面茶,就是捞面的面汤。夏天,农民下地干活,天气炎热,烧开水时撒把绿豆,这叫绿豆茶,喝了它可以防暑降温,祛热败火。在怀庆府一代(济源旧属怀庆府),还有一种民间美食“油茶”,主料为精粉麦面,先用油把面炒熟,加入花生、芝麻、小磨油以及各类香料,做成粥状,咖啡色,味道浓郁,咸甜适口,营养丰富。中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反映到济源的茶文化上,同样是兼收并蓄,博大精深。

 

种类众多

济源地处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西部山区土质肥沃,地形复杂,植被丰富,海拔落差大,适合多类植物生长。独特的气候特点、水利条件和土壤环境使济源具有丰富的特色茶资源。济源人所饮之茶,除去典型意义上的茶之外,还有很多品种。

石茶。在王屋山区的山谷林下或山坡石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石茶,短短的叶柄上顶着一片片圆叶,多生长于水边有青苔的岩石上。石茶味道奇特,口感微酸、微咸、微苦、微涩,入喉清凉,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防暑、降温等功能。据传,卢仝当年常饮此茶。

冬凌茶。冬凌草,又名冰凌草、延命草、彩花草等,系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桠变种,地上部分全株入药,而以叶的药效最佳。全株结满银白色冰片,风吹不落,随风摇曳,日出后闪闪发光,由此而得名。冬凌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健胃活血之效。虽然在南太行山区广泛分布,但济源冰凌草所含抗肿瘤有效成分——冰凌草甲素、乙素明显高于其他产区,因此有王屋仙草美称。1977年,冬凌草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编入《全国中草药汇编》。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济源冬凌草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菊花茶。《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产于怀庆府的怀菊花,功效更佳,是四大怀药之一。菊花茶也是济源人常喝的饮品。

蒲公英茶。济源俗称丁冈苗。济源民间特别嗜好蒲公英茶,每年春季,人们踏春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采摘蒲公英。蒲公英茶的制作方法是将蒲公英洗净,放入锅中,加水淹过蒲公英,大火煮沸后盖上锅盖,小火熬煮一小时,滤除茶渣,待凉后即可饮用。也可泡茶饮用。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凉茶。济源人还习惯用板蓝根、金银花、山楂、薄荷等中药制作各类凉茶,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除了清热解毒外,凉茶还可去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等,用于治疗目赤头痛、头晕耳鸣、疔疮肿毒等疾病。此外还有何首乌茶、红姑娘茶、银杏叶茶、小叶茶等。

 

饮法多样

煎茶法。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盆盂之中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量入。茶汤煮好,均匀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碳,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卢仝煎茶即用此法。

泡茶法。此法民间广泛使用,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为水老。水温低也不适宜泡茶,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煮茶法。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煮茶的方法,融会了多种物质的营养,有良好的裨补作用,但是用起来麻烦,喝起来也没有茶叶的本味,所以现在多不用。

 

茶礼讲究

沏茶。沏茶时,宜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茶叶,忌用手抓,以免造成污染,或混入杂味。若无合适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口、杯口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抖入壶或杯中,接着可将开水倾入,将盖儿盖好,几分钟后即可饮用。所沏之茶,要浓淡适宜。

上茶家庭待客,视情况,由晚辈或女主人、男主人亲自上茶。公务场合,招待宾客,一般由服务人员用茶盘送上。上茶顺序是先客、后主,先上司、长者、女士,后陪同、晚辈、男士。人员众多,则应从主宾、主人起,由近而远,渐次而行。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说声“请”。

敬茶。客人进入客厅前一两分钟,就应把茶沏好,待客人落座后,即把茶端送到客人面前。以左手持茶杯托,右手护杯,从客人的右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茶杯放在客人面前右手附近,杯耳应朝向客人右手位置,便于客人端杯饮用。使用无茶托杯子,则以右手持杯耳,以双手姿态捧上。避免在客人正前方上茶,不可单独使用左手上茶。客人啜后应及时续水,以表主人殷勤之意。

受茶主人以茶相敬,客人一定要报以谦恭、礼貌。特别是女主人或尊长者为自己上茶、斟茶时,作为客人、晚辈,应当起身、以双手状捧接茶杯。即使是服务人员为自己斟茶,也应表示适当谢意,如说声“谢谢”,或点头致意。谈话未进入正题前,可喝少许,但交谈关键时刻,精力要集中,最好不喝,一是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对对方的尊重。谈话告一段落后,才好品茶润喉。

品茶。喝茶虽说不像喝酒、喝咖啡那样小口、少量,但也不能像喝水那样牛饮。喝茶称品茗,讲究的是品尝,这不仅是指味觉享受,而且也是礼貌要求。所谓品,应该是慢条斯理,小口啜饮,且不马上咽下,而是让其在口中停留片刻,让茶的醇香发挥出来,令其在唇齿之间回荡,尽情享受它带来的愉悦。端茶杯时,右手持杯耳,无杯耳者,则以右手握杯之中部。注意饮茶时不要双手捧杯,或托杯底部,或手握杯口。有茶托者,只以右手端杯,不动茶托;也可以左手将茶托与茶杯一同端起,再以右手端杯饮用。饮盖碗茶,可用盖儿将飘在表面上的茶叶轻轻荡去,不可当众将茶叶吃进口中;茶热,不可用嘴吹气,使其降温,只能待其自然降温后饮用;饮茶不出声,须温文尔雅。

 

图:茶房村、石茶、冬凌草、菊花茶、济源各类茶产品等。

 

茶仙本是玉川子

 

中国茶史悠悠数千年,茶人何止千万,但是最负盛名的当属茶圣陆羽和茶仙卢仝。而卢仝正是济源大地养育出的骄子。

卢仝(约795835),唐代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生于河南省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自号玉川子。性格耿直狂狷,有一种雄豪之气。是韩孟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郊、贾岛、刘叉等均为韩愈门人。

卢仝家贫,但是藏书很多,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于诗文。后出山居洛阳长夏门东里仁坊,只有破屋数间,有一光头长须老奴,一赤脚无齿老婢。卢仝终日苦吟,不营生计,以清贫守道闻名,左邻右舍常常送米接济。朝延爱惜人才,两次征聘为谏议大夫,卢仝不愿仕进,婉言谢绝。元和五年,卢仝作《月蚀诗》一千六百余言,讥讽朝中败类,深得朝愈欣赏。卢仝后来更加贫困,为债主所迫,卖宅南游杭州,与萧庆中相识,寓居其欲售之宅,期间,与沈师鲁山人交游。孟郊从叔孟简由谏议大夫出为常州刺史,卢仝于元和七年或八年间赴常州,与孟简结为挚友。一度北游塞外,与好友刘叉喜逢于桑干。晚年于济源买田宅居住,又经常往来京师,与文朋诗友相会。

大和年间,韩愈同榜进士王涯任宰相。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发生“甘露之变”,王涯等被杀。当时,卢仝恰在王涯书馆中留宿,遂被捕。卢仝辩解说:“我卢山人也,于众无冤,何罪之有?”吏卒呵斥说:“既云山人,却来宰相宅,客非罪乎?”卢仝不能自辩。卢仝年老无发,被宦官于脑后钉钉而死。卢仝有子名添丁,不料却成谶语(明代唐寅有诗曰:“缘何坐所添丁惨,不住山中住洛中”。)卢仝临死托孤于友人,死后贾岛作诗哭之。

卢仝性格清高介僻,忘怀霜雪,见识不凡,诗作自成一家,语尚奇诡,人称“一格宗师”。一生写诗无数,《全唐诗》存其诗三卷共九十余首。

卢仝自号玉川子。济源旧称玉川,《辞海》对“玉川”的解释是:“玉川,井名,在河南济源县,又名玉泉。唐诗人卢仝喜饮茶,尝汲井泉煎煮,因自号玉川子,后常以玉川作为茶的代称”。卢仝有一首诗《将归山招冰僧》,就是描述在济源时期的生活:“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千里石壁坼,一条流泌泉。青松盘樛枝,森森上插青冥天。枝上有哀猿,宿处近鹤巢,清唳孤吟声相交。月轮下射空洞响,丝篁成韵风萧萧。我心尘外心,爱此尘外物。欲结尘外交,苦无尘外骨。泌泉有冰公,心静见真佛。可结尘外交,占此松与月。”可以说,玉川大地养育了卢仝、成就了卢仝,卢仝乐意以玉川子自称,玉川也因卢仝而添光加彩、声名远播。

济源至今仍保留有许多关于卢仝的遗址遗迹。

石榴寺:石榴寺原在武山头南麓、武山村北头,寺内有石榴树得名,建于隋开皇年间。卢仝在韩愈的资助下,年轻好学的卢仝在石榴寺一边读书,一边周游王屋山水,心扉大开,诗情迸发,写下了不少好诗。石榴寺在14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几经毁败又几经修葺,至今仍然屹立在山前。据说大殿后侧的厢房之处即是卢仝原来读书作诗的地方。

“卢仝故里”碑。清济源人、广东道刘漪,字迈园,因仰慕卢仝,亲题“卢仝故里”四个大字刻于石上,村人把碑树在村头,建亭加以保护,碑亭额顶书“风馥芳渊”四字,左右对联曰:“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

“玉川凝祥”石刻:武山村原来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并各题青石匾额四字,其北门的匾额是玉川凝祥,与石榴寺遥遥相对。

卢仝墓。卢仝墓在武山南麓、石榴寺东200米处。《济源县志》载:明初大移民时,有族人卢伯通(约卢仝的12代孙)告子侄曰:“吾本济人,唐贤仝号玉川子裔也,家必居武山头者,因祖茔在焉。”于是,弟伯元、伯德及子侄欣然回归济源,现在武山村这一支就是伯通的后裔。墓园屡经重修,现在卢仝文化苑东北角。

卢仝泉、卢仝泉石、卢仝别墅卢仝泉又叫玉泉,玉川泉。《大清一统志》卷一六《河南·怀庆府》记载:在济源县东一里,泷水北。《济源县志》云: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尝汲水烹茶,亦名玉泉。卢仝泉在济源城东通济桥下游300米处的蟒河北岸(现济源烈士陵园门前向东蟒河河床中)。泉亭四周砌石栏,泉旁有一奇石,高1.6米,宽0.94米,厚0.5,正面隶书镌刻唐贤卢仝泉石六个大字,清代工部侍郎段国璋书,背面镌刻刘迈园七绝,诗云:玉川旧井茫无校,枕石犹生七碗觉。水共风清无尽时,尽归茶谱藏诗窖。 另刻有一首草书七绝(作者不详)烟柳峰峥怪石前,段公为我种玉泉。临池万斛珍珠滚,好似当年茶浪旋。 碑顶有孔,据说是当年卢仝与韩愈在此烹茶时拴马所用。段国璋并因泉建亭,称卢仝别墅,曾引不少文人墨客驻足游赏。后河道整修,泉池不复存在,卢仝泉石移至济渎庙内。

卢舍和卢仝茶馆。在武山村向北七公里处,现九里沟景区内,有“卢仝茶社”。据传这里是卢仝烹茶吟诗会友的地方,峭壁下留有卢舍一处,卢舍内置有《唐卢仝展览馆》。《卢舍记》载:卢仝,号玉川子,唐济邑武山人,幼怀大志,博学多才,常谓非宰相不仕。然其刚直,恶仕途之逢迎,厌官场之佞媚,遂作闲云野鹤,寄情山水。九里沟山翠水绿,流溪怪石,似江南之秀,有水乡之美,且近在故里,遂为公仙游之地。卢舍依山傍水,山遮翠掩,白墙红瓦,半掩半现,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品茗延寿台。在九里沟卢仝茶馆,为纪念卢仝所建。有台阶108级,我国古时有“品茗延寿”之说,在88处级有“米寿”之碑,99级处有“白寿”之碑,108级处“茶寿”之碑。

花洞和泌泉卢仝《将归山招冰僧》诗云:“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 张籍诗曰:“花洞古时人”,李端诗曰“花开深洞仙门小”。有人考证为花洞即藏花洞,如清田文镜等修《河南通志》卷七曰:“藏花洞,在济源县西阳台宫前,下有泉水,四时赤绿紫白异色。相传昔有人汲水,见其中莲花出焉。”此说有误,据后人考证,花洞在今九里沟内卢舍附近,后人据此建卢舍。“千里石壁坼,一条流泌泉”,卢舍背后的山上,一条泌泉从蟾堂附近流下来。

紫薇宫庙碑。碑阴的额头以篆体刻着“卢仝高常严固”, 落款为“元和五年”,碑现存济渎庙里,碑文是记述两位女道士为寻找司马承贞《坐忘论》的经过。

《卢氏族谱》。济源《卢氏族谱》世代有绪,卢仝以上五代为:卢恺——卢照邻——卢坦——卢储——卢仝——卢抱孙。《初修卢氏族谱》序中记载有族人迁徙史:“卢仝嫡裔孙卢伯通等,时为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南十里铺人。明洪武三十二(应为建文一年,即1399年)年移民时,伯通、伯元、伯达兄弟三人,思念祖宗,怀望故乡,遂率其四子(大公、二公、三公、四公)回归故里(河南省怀庆府济源县玉川乡武山村)。侄儿五公,对由晋徙豫有难色,通训导曰:先祖告之,吾本济人,唐贤仝号玉川裔也,家必居武山头者,因祖茔在焉。子侄欣然从来。二公当军于亳,此处奉祀实四门焉。伯元移居本邑关阳、伯达迁徙河南许昌。立茔建庙,繁衍生息,历传于今六百余年,二十有五代矣!” 目前济源有卢姓人口1.2万,数量居全市姓氏第8位。

近年来,济源人民十分注重挖掘卢仝茶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卢仝茶文化精神,积极推动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卢仝故里思礼镇建设了卢仝文化苑,主要包括卢仝碑亭、卢仝雕像、卢仝文化浮雕、卢仝墓等建筑。20126月,济源市举行了首届卢仝茶文化国际研讨会。今后,济源还将充分挖掘卢仝特色茶文化资源,规划整修卢仝遗迹、遗址、遗物,开发卢仝茶文化旅游线路,把卢仝茶文化培植成独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把王屋镇清虚村法山作为茶叶生产示范点,建设休闲观光茶园;开发各类特色茶叶礼品和茶文化产品,让游客从多方面感受浓浓的茶文化,同时带动济源经济的发展。

:卢仝雕像;卢仝与韩愈浮雕;石榴寺;“卢仝故里”碑;卢仝墓;卢仝茶馆;卢仝文化苑;卢仝茶文化国际研讨会;

 

 

七碗茶歌传四海

 

卢仝之所以被称为”茶仙“、”亚圣“,缘于他脍炙人口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以下简称《七碗茶歌》)。全诗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这首诗虽然仅有262字,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写孟谏议寄新茶,此至精至好之茶,价埒黄金之珍贵。孟谏议,即孟简,官至谏议大夫。公元811年,孟简出任江苏常州刺史。当卢仝接到孟谏议用“白绢斜封三道印”的新茶,受宠若惊。而这种新茶,又是古时属常州府管辖产于宜兴的“天子须尝阳羡茶”,是唐代朝廷指定的贡茶。卢仝煎茶思友,从茶之产地由来到感受一一道来。 “新年入山里”、“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等,表现出卢仝的清介之节,有清寂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茶非俗客,即使“柴门反关”,也需“纱帽笼头”,衣观整洁,以此对洁净之茶礼敬,保有一颗孤傲而高贵之心。正因如此,卢仝的形象并未因身居破旧柴门所削弱,相反,柴门形象更是高峻,成为后世茶人的偶像。

第二部分是《七碗茶歌》的重头戏。由于茶味好,卢仝连饮七碗。而每饮一碗,作者都有一种新的感受。喝第一碗茶的时候是为了缓解口渴;喝第二碗茶的时候消除了孤独的感觉;喝第三碗茶的时候,对于那些文藻贫乏的人也可以激起文思,渐渐能做诗;喝四碗茶的时候会出些轻微的汗,平时羁绕心头的不平之事也随着这些汗水烟消云散了;从喝第一碗茶开始到第四碗,得到的效果是,诗人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口渴、孤独、辞藻贫乏、俗世困扰等一个一个解除了;喝第五碗茶的时候,就像服用金丹一样,能够清除身体的肮脏;喝第六碗茶的时候,已经就是仙人的变身了;饮至第七碗,卢仝大声疾呼“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把品茶的审美升华到精神领域

第三部分,卢仝以悲悯之心对采茶人寄予深切的同情,表露出关爱茶农的一片赤子之心。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天子杯中茶,却为茶农汗。在此卢仝质问,统治阶级能不能体恤茶农之疾苦,天下百姓何时才能走出水深火热?卢仝之所以为茶农呼喊,实际上也针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自公元782年,户部侍郎赵赞《茶禁》出台,在“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之后,茶税遍行。朝廷加税开征“贡茶”,负担和压力全部落在茶农身上。天子须尝茶,地方官不敢怠慢,有此溜须拍马之机,总也想挖空心思弄出点新奇的“崖上茶”、“山巅茶”来孝敬皇上。为此,常常发生茶农因攀爬悬崖采茶而堕落山谷。“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为民请愿、为茶农分忧而大声疾呼的卢仝,诗人的形象超脱了寄身林泉的隐士和卖弄文采的学究,而显得分外高大。

《七碗茶歌》在中国茶史上有里程碑意义。一是拓宽了饮茶的意境。卢仝茶歌把饮茶与哲学结合起来,认为饮茶能“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把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二是推动了饮茶的普及。《七碗茶歌》与陆羽《茶经》、赵赞“茶禁”(即茶税),是茶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三件大事。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玉川之诗,优于希文之歌(即范仲淹的《斗茶歌》,范仲淹,字希文),玉川自出胸臆,造语稳贴,得诗人句法。”《七碗茶歌》的问世,广泛传播了饮茶的好处,推动了饮茶的普及。三是传播了茶事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卢仝及其茶歌对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茶的向外传播,更是功不可灭。据日本高僧、煎茶道先行者高游外《种茶谱略》载:“种茶于神农,至唐陆羽著经、卢仝作歌,遍布海内外。”高游外老年时,还把自己定为卢仝正流兼达摩宗45代传人,足见他对卢仝的崇敬。

《七碗茶歌》作为一首优秀的诗歌,也推动了茶文学艺术的发展。从他之后,“玉川”、“七碗”、“两腋清风”等词汇,在茶诗中广泛引用。如刘宰曰“岂玉川所谓七碗后”,沈辽曰“玉川七碗兴”,杨万里曰“七碗清风爽入神”,乾隆曰“底须七碗始狂乎”、“玉川七碗太狂逸”,袁枚曰“笑煮新泉试七碗”,苏轼曰“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就连“将军打门”、“开缄”“斜封”、“月团”、“纱帽笼头”等词语,后人也推崇有加,如郑谷曰“开缄数片浅含黄”,曾几曰“打门将军得人惊”,王安石曰“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于洛中仙”,王十朋曰“纱帽笼头捧兔斑”,陈埙曰“题来谏议三封印”,文征明曰“山人纱帽笼头处”,王雅登曰“纱帽笼头对行笼”,吴宽曰“谏议出来印不斜”。

卢仝因《七碗茶歌》而享誉“茶仙”之称。卢仝究竟“仙”在哪里?天津师范大学辛立州教授说卢仝有仙魂、仙气、仙态。卢仝的仙魂,就是忧国忧民的“公”;卢仝的仙气,就是三教齐发的“真”;卢仝的仙态,就是入世求真的“痴”。这种仙魂、仙气、仙态,不仅是对现实中个人苦楚、社会不平、国家危难的责任和理想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现实的精神超越,在山水自然中怡然自得,与人交往中率真坦然,独处静思时坦畅浪漫。

图:名家《七碗茶歌》书法(苗哲主任提供);

名家卢仝烹茶绘画;

卢仝品茶浮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