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后果法教育 勇于承担责任》
(2016-09-23 15:37:58)
后果法教育
勇于承担责任
规则不是摆设,规则也不是抽象的存在。制定规则,是为了让活动正常进行。既然制定出规则,我们就要遵守规则。但是在活动中,总有那么一些孩子,要么不遵守规则甚至破坏规则为所欲为;要么知道规则,但行动滞后于语言。既然是大家一起讨论商量的规则,那处在这个集体中,大家都需要遵守。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己承受错误,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除了自然后果法,我们有时还需要人为后果法,这个后果不是单纯的惩罚孩子,而是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案例:“玩具是幼儿园的”
在建构游戏中,5岁的豆豆一直很喜欢玩大积木进行搭建。游戏开始,豆豆就把所有的大积木堆到自己面前,看到乐乐手里拿了小汽车,豆豆侧身过去一把抢了过来。乐乐试图抢回来,但是失败了。乐乐站起身,走到豆豆的另一侧又试图抢回来,豆豆不愿意,两个孩子扭在了一起。老师看到了这个情景,走过去让豆豆把小汽车还给乐乐并给乐乐道歉,豆豆不但不还,还装着没听见,仍然玩着自己的小汽车。老师告诉豆豆:“游戏规则我们已经制定好了,幼儿园的玩具要和朋友一起分享;没有经过别人同意,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更不能用抢。如果违反规则,严重的话就暂停游戏。老师认为,如果你能把小汽车还给乐乐并给乐乐道歉,那就只暂停游戏5分钟。你同意吗?”豆豆默默点点头,跟着老师去了反思角。
规则是提前制定好的,幼儿违反了规则就要承担后果。这个后果不用很严重,而只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犯了错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要执行这些后果,一旦班级规则制定后,教师要首先做好榜样,不能言行不一。同时要注意,主、配班教师要求要一致。
当然,有些规则可能在游戏中生成,这也是一种教育契机,对于下次的游戏而言,这也属于提前制定的规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