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诗歌意象的发展及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010-12-26 22:51: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故纸堆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作为千百年来我国传统诗词歌赋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大系,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说是一个丰富的意象系统。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意象有其漫长的发展演变史:一方面,意象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文学本体流变的过程中通过创作主体的不断实践创造出来,得到扩展;另一方面,意象与意境在表达诗歌的思想层面,相互区别而又紧密联系,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学。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大审美范畴。《周易·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可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关于意象的论述,对意象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先秦时期,老子就提出了“象”的概念:“道为之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明确指出了“象”与“物”有关。庄子的道家美学与老子相似。老子从“象”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了“意”与“象”的关系。而庄子的切入点在于“意”。“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这导致了后来王弼的有关“言”、“意”、“象”三者关系的论述。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此句论述后人引用不已。又有“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望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者也。”庄子的言和意以及后来王弼传承的言、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就是事物的表象与思想内涵的关系而言的。总结来说,语言是意象的载体,意象赋予语言以内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的构成,具有十分中重要的美学意义。

两汉时期美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并总结出《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贡献之大影响深远。“赋”、“比”、“兴”这一组范畴,既然是讲“意”和”象“的关系,是对诗歌艺术中”意“与”、“象”的关系的一种分析与概括。因此,实际上也就是在审美领域把《周易·系辞》提出的“立象以尽意”这个命题加以进一步的展开。“象以尽意”仅仅是把“象”和“意”联系在一起,而“赋比兴”这组范畴则多涉及诗歌艺术中,“意”和“象”之间以何种方式互相存在,并互相结合成统一的审美意象,而这种审美意象又以何种方式感发读者。也就是说,他们涉及审美意象产生的方式与结构的特点。(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它表明“赋比兴”作为《诗经》审美意象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对“立象以尽意”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刘勰是我国美学史上首先把“意”与“象”合成意象一词的。他说:“然后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里说的意象,就是经过艺术构思后形成的审美意象。诗人以言赋诗,借象言志,鉴赏者以诗——或者更彻底的从诗的审美意象中获得美感。“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文心雕龙·事类》),都表明在构思中将审美感受转化为审美意象的思维过程。在文学创作中如何让表现意象显得尤为重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还说:“物言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强调了语言为表现审美意象的重要性。

    唐宋作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对意象有了更深层的挖掘。唐朝的文人雅士及理论家结合前代创作的经验,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开发,从形式和内容上扩展了”意象“的内涵,同时,不仅在诗歌方面,在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领域也融入意象理论,而且出现了与之相应的“意境”、“气象”、“境象”、“象外之象”等等艺术理论,构建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艺术表现框架,促进了“意象论”的大发展。王昌龄说:“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静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也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表明诗歌的意象渗透入诗人缜密的构思,从而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象,。也只有经由“缜密”的构思,将主观情绪与客观景物完美结合,才能造出“奇”来。

 

 

    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征之一,体现在其纷繁的分类上。陈植锷在其《诗歌意象论》中把意象归纳为五大类:从语言分析角度看为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从心理学角度分类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错觉和联觉意象;从内容上分类为自然、人生、神话意象;按照题材分类为赠别、乡思、闺怨、宫怨、边塞、山水、爱情、怀古、咏物、哲理、干谒、朝会、社会和政治意象;从表现功能上分类为比喻型、象征型、描述型意象。吴晓把意象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描述性意象、抒情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景内意象与景外意象、显意象与潜意象、自然意象、历史意象、现实意象。前人对意象的分类五花八门各有依据,也显示出审美意象本身的丰富和复杂。

    沿着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意象一词的产生、发展随着时代的变更而变化,意象的词义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由此产生了意境等与之相关似的词义重叠现象。随着审美认识的深化,逐渐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也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总结。                                                                                                                                                   

    意境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晚于意象理论,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想空间的整体意象,是诗歌意象的高级形态。意象与意境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诗歌鉴赏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批评。

意象与意境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都在于情景交融,在本质上都现于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往和内在统一。读李商隐的《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当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诗人首联道出了全诗感情由来的原委:旧地重游,所爱的女子早已人去楼空,无比的失落与惆怅。第三句借“红楼”、“雨”的意象,同时加上了拟人的色彩,赋予红楼以感情,使人自然想到诗人在夜晚的冷雨中与旧日红楼遥遥相望、孤独凄清的悲情画面。颈联为诗人所思所想,情由心生,诗人不由得挂念起所爱之人黄昏欲晚之时行路的孤凄,竟连夜里的梦中都在牵挂。尾联的“玉珰缄札”寄托了诗人对爱人的无限珍爱与挂念之情,作者凭借想象,勾勒出一幅万里苍茫的天空一雁独飞的景象,使人生出苍凉孤独之感。诗中的红楼,冷雨,以及作者臆造的爱人远行、残宵一梦、孤飞燕这些意象,强烈的透漏出诗人孤独凄楚,感伤悲怀的情思。在这首诗里,意象的重叠交融,实境与虚境的对照,使诗歌在表达感情和营造意境上更加深邃,更有艺术感染力。

 意象与意境,都是在形象和思想紧密结合的构思过程中产生的,它们对于美的创造,首先是诉诸于感性形式,可说都是客体的主体化。在艺术表现方面为含蓄蕴藉、虚实结合、寓意深远、诗味浓郁。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袁行霈先生曾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袁行霈在这里只是模糊的定义了意象与意境存在的某种关系。

 但是是否,意象与意境总是像一对孪生兄弟,意境是否必须由意象的组合而产生,意象是意境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意象与意境在诗歌创作中必须同时出现呢?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一脉相承而又富于变化,时代的发展使诗歌形式与内容都在不断的创新。唐朝作为诗歌的鼎盛时期,唐朝诗人所作的意象诗也是最丰富的。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杜甫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孟浩然的“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等等,不胜枚举。其中相当一大部分的诗歌都是意象与意境的结合体。再看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绝唱。的确,这首诗迅速而简洁有力的给人一种苍凉悲壮、深邃沉郁的意境,仿佛胸中猛然积压了一块巨石,沉重无比。然而短短的三十二个字的诗里并没有出现任何具体鲜明的意象。“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沉冥?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陈子昂的这首《感遇》非常明了的解释了这首诗的创作。“玄感”是关键,玄感是什么?玄感不需要具体的物象,一切都靠博大的想象,而且直抒胸臆。诗中没有实象,却有虚象,“象外之象”。诗人流沙河曾评价这首诗“表层赋象模糊,里层赋象鲜明”。

 《登幽州台歌》没有意象,却有着苍凉的意境,它的虚象也即它的意境。

   到了宋朝,诗歌的风格一变。宋诗在诗歌意境方面下的工夫减少,而习惯于直抒胸臆,叙事、说理的成分占的较大。如苏轼的《游金山寺》《题西林壁》等,尽管也写景物,但更注重阐发事理,而非以意境取胜。散文化、议论化的诗作盛极一时。这类作品的意象与意境往往脱离一般规律,或者说诗作中寻觅不到具体的意象,它们以传达出的意而非境取胜,但是同样意蕴丰富启人至深,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意象与意境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从而构筑了诗歌的美。但是必须明白,虽然意象与意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互为充要条件,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两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在对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和批评的过程中,辩证的来看待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不生搬硬套,是对诗歌品论的有利方法。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