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不懂感恩成通病

http://s14/mw690/0022at1Rzy6IK1t821T6d&690
5月11日是今年的母亲节。本报联合北京市丰台区教委、腾讯网共同推出“体验真情,学会感恩”调查,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不懂感恩成通病
本报近日发起的感恩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不懂感恩成通病。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即将到来,很多中小学学校围绕“感恩”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记者发现,不少学校把学生及家长组织起来,演讲者慷慨激昂,配上感人的背景音乐,人们忍不住飙泪……这便是常见的中国式感恩教育。对此,专家认为,感恩教育非常有必要,但绝不能沦为形式。
丰台区草桥小学是一所有着多年感恩教育经验的学校,校长林艳玲认为感恩教育应强调“感动不泛滥,行动才能改善”。
数据调查:孩子多以自我为主
“妈妈的生日是几号?”“妈妈喜欢吃什么吗?”“妈妈喜欢的运动有哪些?”……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余名小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孩子都迷茫地摇摇头,“不知道”成了孩子们使用频率最多的答案,而同样的问题,妈妈对孩子的生日、口味、爱好却了如指掌,脱口而出。孩子的表现,也让家长陷入反思。刘女士称,平时只关注孩子生日,却很少引导孩子关心家长和长辈的生日。
于此同时,由本报联合北京市丰台区教委、腾讯网共同推出“体验真情,学会感恩”调查,共有近3153位家长参与,结果显示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明显。对于“有好吃的时,孩子先吃还是父母先吃?”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64%的孩子会让家长先吃,孩子先吃的则占56.91%,还有15.45%的孩子会只顾着自己吃不知道让父母吃。
而就“看到您很劳累或者辛苦时,孩子会怎样?”这一问题,有48.78%的孩子会主动给家长捶背、端茶、洗脚等等,而20.33%的孩子只是写作业没有任何反应,还有30.89%的孩子没有任何感觉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现象解读:过度宠爱剥夺孩子感恩机会
“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生子女多,很多孩子都被父母宠坏了,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却从来没想过回报,感恩心和孝心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多数孩子心中已经严重缺失。”草桥小学副校长徐鸿说。
小小今年6岁半,一次和爸爸妈妈爬山时,爸爸妈妈的水都喝完了,只有小小的水还剩了点,妈妈向她请示说,“小小,把你的水分妈妈喝一口吧。”小小不舍得,不愿意分享:“可是这样我下山就没有水喝了。”爸爸妈妈见小小如此,很是失望地说:“爸爸妈妈什么都给你,你连一点水都不愿意给妈妈喝。”爸爸妈妈因此很生气,小小也不高兴起来。这就样一路失望地下山了。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瑞龙分析,小小父母对她宠爱有加,生活上包揽—切,学业上越俎代庖。但当父母需要孩子给予情感回馈时却发现,孩子们已经说不出来了,殊不知,正是父母的过度宠爱,亲手剥夺了自己孩子通过做事获得知恩感恩和情感发育的机会。
据调查,有近40%的孩子从来没有对父母说过“我爱你”。而在协助家长做家务方面,只有17.89%的孩子会主动帮助家长收拾碗筷,而以写作业为由不愿意收拾的孩子则占17.89%,还有64.23%的孩子是家长要求收拾才收拾,不让收拾就玩或者看电视。
林瑞龙说,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要懂得放手,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专家建议:感恩教育要触及心灵
近日某小学举行了一场感恩教育讲座,短短1个多小时中,学生和家长都是流着泪听完的。最后,孩子们紧握双拳,高举双臂,仰天大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我要从今天改变!”当时的场面,震撼了在场的家长与老师。
除此之外,常有“感恩教育活动师生垂泪相拥”这样的新闻标题震撼读者的眼球。
对于这种感恩教育,王宝祥认为,“或许有一时之效,却未触及学生的心灵。”他认为,如今不少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趋于形式化,为了组织活动而活动,失去了原本的道德教育目的,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他说,个别校长在主席台上给母亲洗脚,号召学生们也回家给妈妈洗脚。更有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组织策划感恩活动,不把家长和孩子说得抱头痛哭“誓不罢休”。“这种教育形势,非但无法让孩子感由心生,还会引起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生的反感。”
王宝祥认为,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次“洗脚”就能形成的,道德是一种习惯养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情感的自觉,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教育形成。这种跟着“节日风”应景式的感恩活动只将“感恩教育”外化于形式,并没有内化于孩子们的心灵。王宝祥认为,学校的感恩教育要遵循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符合道德形成规律,按孩子的年龄分阶段进行。
与之相对比的是,草桥小学的感恩教育形成“融情教育”体系,开发出《在感恩中成长》校本课程,将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学段四个层次进行。通过低、中、高学段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职工、感恩同学、感恩社会,并且感恩活动致力于落实于道德行动能力上,体验就是一大特色。
草桥小学校长林艳玲告诉记者,“感恩教育最需要的是行动力,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强调‘感动不要泛滥,行动才能改善。’”
■学校经验
“不教而教”是感恩教育最高境界
http://s6/small/0022at1Rzy6IK1uDcRD35&690
草桥小学是一所有着多年感恩教育经验的学校。5月7日上午,这所学校六年(1)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母亲节颁奖礼“。学生胡皖平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爱心奖状”特别激动,她向妈妈深深鞠了一躬,将“最体贴妈妈奖”颁给了妈妈,母女俩紧紧地拥抱着。
草桥小学每年都在“母亲节”“父亲节”来临前夕,开展一系列的“感恩父母”教育活动,此次颁奖礼也是对一个多月以来学校感恩教育的总结。
孩子们在颁奖礼现场回忆了“倒背书包护鸡蛋”活动中自己体验母亲孕育难的感受,回家后采访妈妈孕育生育的不适和痛苦,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感恩日记,并交流了在家里“翻照片忆成长”“当家一日”的体验感受。通过各种与父母、同学之间的交流,各种丰富具体的小故事,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
谈到这次活动的感受,现场颁奖礼的小主持人赖宝旭的妈妈说,“学校的感恩教育将孩子从过去家里的‘小皇帝’,变成了如今班里的‘小绅士’,主动帮助同学,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在家跟爷爷奶奶说话的态度都不一样了。”听了妈妈的话,宝旭更拉紧了妈妈的手,说,“我长大了,知道感恩了。”
对于感恩教育,草桥小学校长林艳玲还有一个妙招,就是让孩子们观察、记录父母对自己关心照顾,写成“感恩日记”。 当天的“颁奖礼”上同学们相互交流着,大家谈到对“妈妈的唠叨”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其实是妈妈‘爱的语录’,包含了一份沉甸甸的爱。”一位同学说。
“日记是学生内心想法和行为的真实记录,学生在日记的写作与交流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共鸣,行动上的共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林艳玲说,“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种‘不教而教’的自我教育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教育。”
□文/本报记者 祝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