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有个太极书院

标签:
元代太极书院 |
分类: 教育史话 |
书院,一个儒雅、古朴的名词。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其多建于山林僻静之处,以院落为“形”,“实”为古代教育制度中,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和机构。古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如今与岳麓书院相关的报道,仍时见于报端。本期,咱们聊一聊,元代时期北京城的书院。
http://s13/bmiddle/0022at1Rzy6InT6b8qo6c&690
书院,首先得有藏书,以此为基,招收学生就读,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当然也搞学术研究。据史料记载,书院从唐朝开始创设,北宋发展,到南宋达到高度繁盛,同一时期的金代也办过少量的书院。
因为多为学者开办,书院常隐逸于山林之中,首都及周边地区,很少有书院创办。元代时,燕京属于中心都市,怎么就建起了书院呢?咱们先得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很关键,叫什么呢?杨惟中。
政治家杨惟中创设书院
杨惟中,本是汉族,幼时父母在蒙古与金国的战争中遇难,机缘巧合,他被成吉思汗的三儿子——后来成为大汗的窝阔台收养了。史载,杨惟中这个人,“知读书,有胆略”,20岁时奉命出使西域30多个国家,“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使这些国家归顺元朝。既是大汗养子,又有勇有谋有功绩,自然深受器重,后来更接替耶律楚材,以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
这样一位政治家,怎么就创建起了书院呢?首先说,他这个人“知读书”,所以到处搜集图书。杨惟中常年随军征伐,走到哪儿就搜集到哪儿,搜到的书怎么处理呢?统统运回燕京,总共达八千余卷。
创建书院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符合了蒙古统治者当时的文教方针。元朝正式建立后,统治者更对书院予以制度上的认可和支持,将书院的领导者——“山长”与官学的教官一并对待,这一方面显示出,掌权者对书院的重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使书院增加了官学色彩。
238年,杨惟中建立了这座“太极书院”。那么,书院为何取名为“太极”呢?
太极书院的宗旨是弘扬、传播宋儒的“理学”,何谓理学呢?理学又称道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常说的“程朱理学”。
杨惟中创办的书院旨在弘扬理学,而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名叫周敦颐,周敦颐的学术成就之一便是创立了太极图说,“太极书院”之名,由此而来。
名儒赵复执教“太极”
太极书院建立之后,选取俊秀有识度者为学生,杨惟中在书院的墙壁上刊刻了周敦颐的代表作《太极图》《通书》《西铭》等图文,使儒生们便于学习。
学生为俊秀有识度者,那谁来当老师呢?在邀请到燕京本地名儒王粹等人后,杨惟中又将在伐宋战争中俘获的名儒赵复,请到书院中来当教授。
赵复何许人也?《敬庵笔录》称誉他:“其经学文章,虽李敬斋、元遗山亦退让焉。”元遗山、李敬斋可都是当时的文士名人啊!可见赵复的才学着实不小。
来到太极书院后,为弘扬传播宋儒理学,赵复可谓尽心尽力。他将自己研究理学的心得,撰写成《伊洛发挥》一书,这里的“伊洛”,“伊”指伊水,“洛”指洛河,所谓“伊洛之学”嘛。具体来说,北宋时期,有这么兄弟俩,老大叫程颢,老二叫程颐,二人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便创立了理学学派,世称“二程”。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水洛河之间,因此,世人便称其所创学派为“伊洛之学”,也叫“洛学”。
除了《伊洛发挥》,赵复又将宋儒朱熹的友人和弟子的事迹收集在一起,编成了《师友图》一书。又以宋儒所宣扬的“道统”为纲,从伏羲神农尧舜“继承立极”,到孔、颜、孟“垂世立教”,再到周、程、张、朱“发明绍续”而编写成《传道图》一书,并将宋儒的著作目录条列于后。又取伊尹、颜回言行,著书《希贤录》。
从《伊洛发挥》到《师友图》,从《传道图》到《希贤录》,赵复以自己的著作建构了一整套理学精要教材!由此可以说,赵复是元代理学的继往开来者。
燕京成为北方学术中心
太极书院创办后,各地的儒学名流,纷纷来到太极书院,向赵复请教理学的精髓。如当时已经在儒学界颇有名望的姚枢、郝经等,甚至杨惟中自己,也要时常向赵复请教,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当时经常在书院中求教的学生,即达到一百余人。这些人中,著名的有许衡、刘因、窦默、张文谦、刘德渊、杨奂等人,这些士大夫或者儒士都成为元代有名的理学者。
由于赵复及其弟子的传播,“伊洛之学遍天下”。理学在北方的传播,促进了南北学术交流,以义理解经的理学打破了汉唐章句注疏的经义之学在北方一统天下的局面,北方儒士沐浴在耳目一新的学术空气中。
可以说,太极书院使燕京成为当时整个北方地区的学术中心,其规模甚至一度超过了当时的国子学。但随着官学的陆续开展,官办书院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太极书院也随之衰退,以至于了无声息。
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元代京畿地方创办书院,史料记载的还有房山的文靖书院和昌平的谏议书院。
当时有位叫赵密的学者,房山县人,曾向当时的名儒刘因学习儒学,回乡后从事教学。后来,刘因故去,政府赐谥号曰“文靖”,于是赵密等人便把自己创立的书院命名为“文靖书院”,当时官方还赐予了匾额。泰定二年(1325年),昌平为纪念唐代本地贤才、秘书郎右谏议大夫刘蒉,建立了“谏议书院”。
自太极书院建立后,理学在北方传播开来,不仅活跃了学术空气,重要的是促使蒙古统治者转变了统治方式,北方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书院的建立意义重大。
□文/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