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试点“全课程”改革
(2014-04-16 08:26:42)
标签:
全课程改革 |
分类: 本期关注 |
近日,江苏常州市天宁区5所小学整体实行“全课程”改革,2个老师包下一个班所有的课,课表不再分为语文、数学、美术课,取而代之的是“庆典课”、“戏剧课”、“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两个老师“包”一个班,全天和学生在一起,这种改革是否可以借鉴,又有何难度?
■新闻回顾
近期,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5所小学整体实行“全课程”改革,孩子书包里就一本教科书,课程表也不是语文、数学、英语,而是“庆典课”、“戏剧课”、“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班级读书会”……
这种看起来非常新潮的教学方式,即天宁区5所小学整体实行的“全课程”改革,半年多来师生反响良好。
■新闻探究
全课程教什么?
教材只此1本,语数等“N合一”
“全课程的教材和现实联系得太紧密了,最近春天来了,我们的教材也进入了第二单元,题目就是《春天来了》。”
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龙锦小学的马月老师工作快9年了,从去年开始,她成为学校首批16名全课程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与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不同,全课程教材不再是每个学科一本书,而是将不同的课程融合在一本教材里。“比如现在学《春天来了》,里面有写春天的课文,有唱春天的歌曲,有画春天的图片,甚至连数学科目也和春天联系了起来。”
“这套教材的课程完全是围绕学生进行设置的,上学期的时候,主要是开学类的课程,名字就叫《开学啦》。”据马月老师介绍,那本教材包括《开开心心来上学》、《我和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做游戏》等六个单元。“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是从北京亦庄小学引进的,两个单元为一本,使用两个月。”
全课程怎么教?
两人“包班” 体育老师兼教数学
博爱教育集团龙锦小学一年级8个班投入全课程研究,校方选拔了16名一线教师,其中有7位语文教师、4位数学教师、2名美术教师,体育、音乐、英语教师各1名。
与马月老师搭档的是位名叫李汶卿的体育老师。马月主要负责语文,李汶卿教数学。艺术与审美课程中既有音乐,也有美术,两位老师则根据教学需要轮流主讲。
“有的时候数学可能需要和美术进行融合,那么就是李老师上,有的时候则可能要和语文融合,那么就是马老师来。”学校副校长丁小桐透露,两位老师包班教学之后,会积极沟通,对课时进行有效分配,达到最好的效果。“过去我们的课表上一节课与另一节课是分开的,直接结果就是割裂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学生上第二节数学课的时候,还对语文课的小尾巴念念不忘。”丁副校长说,全课程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潜力。
学生画画的时候学写字标拼音
一位数学老师讲起了自己感受到的变化,“最大的不同是,由原有关注提优补差,转变为让孩子更加喜爱数学”。
这位数学老师,买来了数学绘本系列全36册,丰富的绘本、精彩的数学哲言、美丽的数学小制作这些种种,让还处于幼小衔接的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完“分与合”后,给孩子讲了一个绘本故事《鼓鼓和蛋蛋》,故事里的主人公鼓鼓和蛋蛋是怎样把10个小石头分成两部分呢?利用数学课上分与合单元中有序成对的分法,孩子很快得出9种分法。
除了阅读绘本之外,学生也会主动创作绘本。马月说,过去写作文就是写作文,画画就是画画,但是现在两者却结合了起来。“我们让学生画爸爸,大家除了画了爸爸的样子,还画了爱好,有些同学还介绍了父亲的工作。在画画的同时,大家还写上了文字或拼音。”
■各界反应
家长担心:跨学科教学会不会误人子弟?
校方:老师培训多次已能驾驭
“我当老师快9年了,实施全课程实验后,班里的同学很快乐,学习很轻松,孩子是真心喜欢学校。”马月说。
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十分朴实,“很喜欢上学,不仅能学到东西,还能表演,每周一还能跟大家‘讲故事’。”
所谓的“讲故事”指的是周一上午第一节课,课程名为“庆典课”。“周一早晨多少会有一些厌学的情绪。我们周一的庆典课程,就是让学生分享自己想要说给同学、老师听的事情、经历。”
可家长们却有些担心。其实,这样的疑问不仅家长有,甚至连一些老师也有。“从准备启动全课程实验开始,我们老师就没闲过。除了不断地派教师去北京亦庄小学跟班学习之外,开学后,每天学生下午放学,全课程教师团队就开始各种教科研活动。”马月说,开会讨论到晚上7点过后已经是家常便饭。
“一开始老师们确实会担心,没底气。但是一次次专业培训,让大家已经可以驾驭过去接触不多的课程。”该校负责人透露,除了培训之外,老师们还会亲自听课、集体备课。
家长还担心:孩子会不会基础不牢?
回应:包班教学主要在低年级
不少家长担心,如果教师长期跨学科进行教学,孩子在这里学了六年,会不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呢?从目前的计划看,包班教学主要应用于低年级,中高年级的各学科依旧将由专业老师进行教授。
“因为全课程正在研究之中,目前尚无最终的方案,但是实行学生‘跑班选老师’的可能性比较大。”丁小桐副校长透露,“比如到了四年级,可能一个年级有4个数学老师,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去听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因为老师的风格不一样,不同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粉丝。
丁小桐副校长表示,家长不用过分担心,所有改革、实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这些学生能够有好的发展。未来的教学模式肯定会和现在的中高年级有很大差别,将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专家说法
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也是实行全课程实验的学校,校长李振村认为,所谓“全课程”教育实验,就是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培养“全人”为目标,打通学科壁垒、实施综合性学习、覆盖学校全面生活的综合性课程改革。
亦庄实验小学开设了始业课程和毕业课程。把小学六年,划分为三大学段,一年级刚入学的半年为始业学段,六年级的最后半年为毕业学段,中间为常规学段。开发了幼小衔接、让幼儿柔性“软着陆”的“始业课”,全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是以各种趣味活动、游戏、戏剧等方式进行。
全课程让老师从单一的学科老师,成长为素质全面的全科老师;让传统的学科老师从只关注学科学习,转变到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上;让老师有了足够的时空跟孩子相处,能够建立更加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全、温暖、家一样的环境里。
整理/赵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