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苏步青的教育情怀

标签:
苏步青数学教育 |
分类: 教育史话 |
11年前的今天,2003年3月17日,苏步青先生逝世。众所周知,苏步青是一位数学家,其创立的微分几何学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从浙江大学到复旦大学,在讲台上站了几十年,创造、总结出不少有价值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从教育家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苏步青先生。
苏步青先生于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一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
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苏步青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推动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数学领域的中心,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在几十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创造和总结出一些教育思想,现择要整理、刊发几条,供读者学习、参考。
教学不是简单复述
教导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是苏步青教育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苏步青说:“教师讲课与辅导,既要使学生听懂,又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说明教学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
由陈建功教授和苏步青教授在浙江大学共同倡导和主持的“数学讨论班”,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独创的一种有效方法。讨论班由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组成,每周举行一次。讨论班在陈、苏两位教授指导下,通过介绍文献、资料,报告读书心得,宣读科研成果等各种各样的严格要求,培养了参加者独立思考问题和工作的能力。
苏步青在论述“讨论班”多种优点时指出:“其一,培养学生或青年教师严谨的学风。他们必须仔细阅读书籍和文献,在阅读中如发现问题,一定要推敲到底。其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报告者在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时,要求有独到之处,这就必须深入思考、研究。其三,教师在讨论班上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经过讨论答辩,使论文达到较高的水平。讨论班报告通不过者不得毕业,对青年学生无形中也有一定的压力。”
1982年,美国里海大学教授熊全治回国时,特地到上海看望苏先生。他是苏步青在贵州“山洞讨论班”中培养出来的4个学生之一,当年曾因讨论班报告准备不充分而被苏先生训斥过,他对此记忆犹新,感激地说:“幸亏40年前苏先生痛骂了我一顿,把我给骂醒了,否则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不必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感到羞愧
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过一代,是苏步青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时期都对数学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步青认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辛苦一辈子,培养出不合格的人才,甚至把大学4年的教育当作出国留学的跳板,那就和教育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所以教师必须‘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一篇关于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短文中,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老年科学工作者能否正确对待这个规律,并自觉主动地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我们不必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感到羞愧难受,而相反地应把它看作是对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
苏步青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归纳出以下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要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要让他们超过自己继续前进;三是自己决不能一劳永逸,还要抓紧学习和研究,用自己的行动,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使中青年人戒骄戒躁,勇往直前。
基础打得牢靠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苏步青认为,“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学科、新技术。要研究和发展这些新科技,没有广泛而巩固的基础科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随着这些新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对基础科学提出种种新的问题,使基础科学也得到发展。”
苏步青承认,“基础研究方面,确实有一些课题,现在还无法直接在生产上应用,但是科学和技术是一个整体,基础科学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发挥基础科学的作用,直接、间接地为提高经济效益多做贡献。”
苏步青特别强调,要抓好基础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退居二线之后,他还3次为上海中学数学教师举办讲座,指导中学教师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来看待初等数学的教学,提高中学教学质量。
注重基础课的教学是苏步青教授的一贯教学思想。“基础打得牢靠些,将来在它的上面造起来的房子就不会塌毁。”
关于注重打基础,理工科大学生要有文史知识等方面的论述,都是苏步青多年来反复强调的,而且在大学中产生强烈的反响。苏步青认为,“凡是基础的东西,总不免有些单调,缺乏变化,容易使人感到厌倦,以致产生‘现在不去重视它,也没有关系’的不正确想法。事实恰恰相反,今天基础打得不好,明天就会发现缺陷。”“打基础的唯一方法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学习,既不要以为基本的概念很抽象,不易理解,轻易地把它放过去,又不要以为它很容易懂,不去深入地理解。”“要把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到手,就要舍得下功夫。”“求学问,从不知到知,从没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要‘印’得正确,‘印’得清楚,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定要经过艰巨的劳动,很多次反复地钻研和学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企业与学校可挂钩培养研究生
苏步青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办学必须适合中国国情,这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
苏步青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伏大,曲折多,在办学的体制和方针、办学规模等重大问题上,没有充分时间去探索一套办学经验,以符合我国国情。其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能完全符合各部门、各单位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高等学校进行整顿,调整专业设置,克服急于求成心态,在办学中积累经验,不断改革,稳步前进。
苏步青认为,综合大学的理科要从纯理论中解脱出来,同工、农、医科结合,同经济实践结合,要融汇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等同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现在招收了一批博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更多,但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否则搞那么多博士、硕士,到实际中去没用场,也是一种人才浪费。他建议开辟培养研究生的另一渠道,实行企业与学校挂钩,培养在职研究生。
□文/王增藩(文章原载《复旦教育》总第16期和第19期,转载于《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第26期,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