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写的创业投资财经股票 |
分类: 从董秘到投资人 |
【卡壳】
一个半月没有更新书稿,不少朋友发私信给我,问我为什么不接着写,我回答说“卡壳了”。我是有初稿的,很完整的一部初稿,花了我一年时间写成。发到网上前,我做了修改,修改花的气力比写初稿大。
在初稿里,几乎没有写担任董事会秘书的经历,也是因为卡壳。那是去年春节前,当时想,干脆节后再说,然后去云南、四川旅游。游玩回来,坐在书房,还是没法下笔,就把那两年的经历略过,开始写辞职,写下海经商的种种遭遇……
这一次卡壳,也在春节前。正好碰到IPO重启,我一口气写了十篇有关IPO重启的评论。我知道这些评论写了也白写,而且,文章的好坏常和网上的点击量成反比,可还是憋不住地写。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因为卡壳,想找条出路。
为什么卡壳?我很困惑。我一直是好学生,我的父母和老师总把“开卷有益”挂在嘴边,我被塑造成对文字尤其是铅字的崇拜者。阅读的时候,我会对文字反复琢磨,为的是弄清楚作者的用意,甚至还能读到作者都没想到的意思。可近一年多的写作彻底摧毁了我的崇拜偶像,我发现,文字也就是人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表达极不准确,甚至完全背道而驰。
三石是一个直言的朋友,她看了我写的东西,对我说:“你的写法有问题。《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一代人,人家路遥用的是小说手法,小说嘛可以随便写,写出来的坏人再坏都没问题。不过啊,老鬼的《血色黄昏》也是小说,可他把主人公的原型给透露出来,小说一出版,他和那个原型变成了仇人。你呢?强调真实,必然有人对号入座,结果呢,你要不准备和某些人结仇,要不就不可能入木三分。事实上也是这样,刚开始几节你写得还不错,可到后面显然你不敢写得太深入,变成了记流水账。”
是啊,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许多信息,其中,真实的有,虚假的更多。很多本来真实的信息,传来传去,最后反而变得虚假。嗯,要说造假,文学、电影以至于所有的艺术,都是专门干这活儿的。自古以来,多少经典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呵呵,说白了,假的。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仙女、王子、女巫、魔鬼的生活跟现实中的人差得太远,动物会说话、灰姑娘一夜之间变成王妃……这些,都是假的。
电影《惊天魔盗团》里的那句台词很有意思,“你看得越仔细,越是看不清楚”(原话记不清楚,这是大意)。中国有句古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太快,而且极不对称,给制假贩假的人带来很多机会。不少人利用这一点,靠说谎一举成名,获取了很大利益。作为普通老百姓,处在信息传播最不利的位置,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轻信。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虚假信息呢?
1、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本来就不同,在描述的时候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形象一点说,人们总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而每个人带的眼镜颜色还不一样。
2、我们从小学习作文,是在学如何用文字征服读者,其实是学如何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同时让人感觉不到在说谎。现在的文章都是如此学习的人写出来的,自然不可能都是真东西。
3、人对世界的认识很多时候本来就是瞎子摸象、井底望天,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刚触摸到大象的时候总是激动地以为知道了整个大象,憋不住就想告诉别人。
4、作为人,总是带有种种意图,包括我自己,追逐名利,喜欢自我表扬,不喜欢自揭伤疤,所以,很多时候会说假话。
记得巴金曾感叹讲真话难,当时看到他这样的感叹我很奇怪,那时我还是学生,不谙世事。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谈及香港巨贾发家史,说他们白手起家只是童话。虽然这篇文章也不可信,但至少让我们明白,那些成功人士公开的成功史是不真实的。所谓的成功人士,不管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出于人性中自我表扬的心理,说出来的话虚伪成分很多,说到自己的成功史,常充斥着传奇色彩。嗯,历史是人写的,但我们所读的历史,有多少是真的?
拿王石来说,别人提到他父亲是局长,他马上出来澄清说父亲是处长不是局长,顺带还要表扬一下自己的父亲,而当别人提到他的岳父是个什么高官时,他没了任何反应。在他的自传《道路与梦想》中,也没见他提到父辈对自己事业成功的帮助。我觉得王石这样处理自己的历史,还情有可原。至少,他比那些公开否认父辈对自己荫庇的人要好,也比那些学历造假、还总把自己打扮成青年导师的人要好。
话说我做房地产顾问的时候,每逢楼盘开盘,就会请一些记者来,每个记者给一个信封,信封里除了装上那个玩意儿外,还会装一个“开盘新闻通稿”。第一次做顾问时我没经验,把“新闻通稿”里的开盘销售数据空着,等开盘活动结束后再如实填上去。结果是,同一天开盘的楼盘好几个,我做顾问的楼盘卖得最好,可第二天见报的消息是我们卖得最差。
开车去买房,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路边的楼盘指示牌,就是那个用箭头指示方向的牌子,箭头旁标的楼盘距离99%是不准确的,一般而言,实际距离要用这个数乘以2。嗯,“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把卖点放大,回避弱点,客户问起来弱点来,一定要用事先酝酿好的最好的“说辞”来解释。所以,巴菲特总是说,需不需要理发,一定不能听理发师的。
喝可乐是我十来年养成的习惯,无论夏天和冬天,我几乎每天都会喝一罐冻可乐。我喝可乐的水平很高,只喝可口可乐,灌装的。几年前,朋友不信我能喝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差别,还测试过我,背着我倒了三杯可乐,让我喝了说出每一杯可乐的名称,我轻松过关,而且指出其中一杯既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百事可乐,他们说那是把两种可乐混在了一起。原先很相信巴菲特,老巴在公众场合总喝可乐,说可乐好,他大把年纪天天喝可乐,身体还那么棒,我年纪轻轻,怕什么?这几年老感觉喝了可乐不舒服,顺带看了一些关于可乐的资料,然后才突然顿悟:在可乐这个问题上,老巴是在做秀。呵呵,巴菲特也不可信!
我算是明白了什么叫“智者无言”!难怪历史上那么多优秀的人都不写回忆录,原来,真实的历史过去了就永远过去,尤其是用文字写的历史,真实的一面完全被包裹了起来,无人能真正解开。我能做的就是少些包裹,这,是需要胆量和技巧的。
唉,这本书就这样了。要是有机会再写下一本,我一定不会这样写,我会写成小说,或者专讲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