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粉丝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2013-08-11 13:31:58)
标签:
我写的股票 |
分类: 我的胡思乱想 |
今天是周末,说说跟投资似乎没有关系的话题。其实我以为大有关系,因为做投资,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张宏杰的《千年悖论》,尤其提到书的前言《我的文学青年生涯》。百度了一下,有免费的《千年悖论》下载,马上下了一本。遗憾的是,电子版里没了前言。只好在亚马逊买一本,同时买的还有《那些滚雪球的人》,呵呵,凑够了免费配送的金额,省了运费。
刚把《我的文学青年生涯》读完,很感慨。张宏杰的“文学青年生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虽然有互联网,但没有现在这般发达。报刊和出版社分成了国家级、省级等级别,要成为文学青年,只有一个办法:在这些级别的报刊上发表有足够影响力的文章。他自认为得意的作品《无处收留:吴三桂》投稿五年都没回音,而这篇文章在他成名后却得到了很高评价。原来,出版社每天收到的像他这样没人推荐、不署编辑名字的 “自然来稿”太多了,95%以上都是不通之作,很多连信封都不会开启。
张宏杰孜孜不倦地投稿,终于碰到了一个新手编辑,只有她还有兴趣看这种“自然来稿”,于是他第一次在省级刊物发表了 “处女作”。那是1998年,他开始投稿的两年后。
从张宏杰的经历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种信息传播体制下,肯定会有一些好文章没有面世就被淹没!张宏杰有些羡慕后来通过网络成名的作家,他们不用通过编辑部的“选择”来成名。这看起来“公平”很多。可在我看来,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只会越来越不公平。因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这件东西“好”被消费者选择,而是因为它“知名”。
中国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基于信息主要靠“口碑”传播。到了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让“口碑”靠边站了。于是,出现了广告行业,出现了市场营销专家。只要营销做得好,垃圾也能卖出好价钱。《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作者奥格威,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成名的。
在中国,13亿人,用的是同样的语言,这是多大的一个市场!很多人,为了博“眼球”,“一脱成名”。大家整天议论“干露露”、“郭美美”,其实就是在给她们送钱。早上看微博,有个人因为某名人给他的微博回复了一句“谢谢啊”,奴才嘴脸尽现。要是那个名人出现在他面前,我敢说,他会马上跪下感恩戴德。那个名人其实名声很差,至少是让我很不齿的人。
变得有些牢骚了。说说我自己吧。五年前我给自己确定的任务是“读、游、写”。“读”,就是收集和阅读各种信息,宏观的和微观的。昨天跟一帮“六零后”的朋友吃饭,聊到“六零后”与“九零后”的代沟,他们都说自己与“九零后”的儿女代沟很大,远比“五零后”与“八零后”之间的代沟深。他们认为,“九零后”有两个特点:反应快,接受新的东西尤其快,但不愿意从事简单、重复的事情。“九零后”是在互联网下生活的一代,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必然会让这一代人留下时代的痕迹。我以为,互联网时代,“开卷有益”已经过时,要“做减法”,才能读到自己该读的东西。
“游”,就是要多看。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多东西是不能或不必拿到桌面来说的,要眼见为实。比如,跟GDP统计数据相比,我更相信高速公路上货柜车流量的变化,旅游的时候很留意火车、飞机是不是满员。前段时间我有篇文章说到这个观点,还引来了某些人“吐槽”。
相比之下,“写”任务我完成得最不好。想了五年,最近才动笔。对于我来说,“写”是思考的需要,主要为了自娱自乐。有个朋友听说我在写东西,问我混过BBS没,我说没有。朋友告诉我:“你把文章发到网上试试,网上有了反应,你写作的动力会更强,反应多了,你想停下来都难”。为了让自己能坚持写下去,我开始在博客和雪球发文章。注册新浪博客、微博和雪球都有一段时间了,以前一直潜水。
两个来月时间,写了十几篇小文章。雪球粉丝从二三十人增加到近千人,如那位朋友所说,我很有成就感!如果刚开始几篇文章没反应,说不定我会找个理由停止写作。相比之下,新浪博客和微博的反应则惨不忍睹:博客的阅读量倒是增加了,每天都有人来我的博客,以前是一个月见不到一个人,也有一百多人关注(才一百多人啊!不过,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去关注博客);微博粉丝从四十多增加到八十多,看到这个粉丝数就觉得惭愧!
同样的文章,在雪球和新浪的反应为什么差别这么大?那是因为我在雪球碰到了几个“好人”:卢山林、天天静心课、岁寒知松柏、钟达奇……当初我多了一个心眼,发第一篇文章时“@”了“卢山林”,我看他后面有雪球符号,粉丝也比较多,没想到他很快就把我写的东西转发了。新浪微博上也可以“@”别人,我发头两篇文章的时候试过。我“@”了几个名人,还给几个名人私信,都是我不认识的。可是,除了新浪财经的权静和武汉的皮海洲,其他都石沉大海,有点像当初张宏杰投稿。权静转发了我写的东西,还给我私信说,我的微博没头像没加“V”,看起来像个僵尸号。我后来加了头像,但一直没加”V”。我看了认证说明,要单位证明,我是宅在家里做投资的,我倒是有个公司,但不是投资类的公司,用这个公司去认证似乎“牛头不对马嘴”。
我有好些朋友玩微博,粉丝数几十万的不少,我是他们的粉丝,呵呵,他们不知道我是谁。其实,我可以给他们私信,让他们转发我写的东西,这样我的粉丝会增加很快。但我总觉得,如果这样做的话,就太没意思了。写了两篇文章后,我决定做个实验:雪球上我每次都“@”几个名人,微博和博客上再也不“@”或私信名人,看结果怎么样。两个月,差别真的很大。
这就是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结果:如果不做营销,就没有出路。
不过,我还是要感谢我的粉丝!哈哈,你们是我写作的动力。很想对你们说:粉丝、粉丝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唉,这话一出口,感觉自己好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