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个做了5年的活动,每一年都在变化,每一年都要创新,那就是毕业典礼。每一年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都不一样,送走一批,就和一帮熟悉的孩子说再见。这种说再见时候的心情,和每次活动前怕出错、怕砸场子的焦虑交错在一起,奇怪,甚至诡异。
1
2012年,第一次做毕业典礼,是昊子、勇姐、波波那届毕业。他们是我2009年重回学生工作这条线上完整带的第一批学生,所以特别用心地去带他们。
我们把地点设定在室内篮球馆,一个1500人左右的场地。因为场馆封闭,回音很严重,坐在音响的背面或者侧面,只能听到嗡嗡嗡的声音。嘈杂的喧闹,幸好大家还配合,不至于完全听不清讲话稿。典礼的方形舞台搭建在场馆中间,舞台上是一个大大的校徽,旁边又密密麻麻围了两三圈盛开的小碎花,四条大型的横幅从场馆的顶部挂下来,代表春华秋实,也代表青春、记忆、成长、放飞。
比较有意思的是嘟嘟,他是第一届学生自律委员会主席,代表毕业生讲话。平时都是软塌塌的讲话风格,让人觉得整个典礼都会变得软塌塌的。即使是彩排,也发挥得勉勉强强。典礼开始,正式上台后,嘟嘟突然爆发了,情绪到位,赢了不少掌声。
第二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抛学士帽环节。高职生没有学位,准确来说,他们没有抛学士帽的机会,但是为了让大家开心一下,我们还是决定让四、五十人的方阵在方形舞台的中央一起朝空中抛帽子。前一天彩排,一帮人都搞不定临时凑起来的毕业生代表,整个环节拍了好久都一直杂乱无章。王晓丹和沈婷婷两个女孩子,实在看不过去,从旁边跳出来,非常干练地把活干完了。关键时刻,女人真是顶半边天。
这样的毕业典礼和大家传统概念上刻板、沉重的毕业典礼还是不一样的。第一次的毕业典礼的成功,注定了往后几年的毕业典礼都是一条不归路。水平线在那里,往后的要求只能是越提越高。
2
2013年,是朱贝勒、小蘑菇那届毕业。场地还是放在篮球馆,可是随着毕业生的增加,这个场地也开始变得不够用。
在前期策划的时候,我们都很注重典礼的视觉观感。这一年,其实想过很多创新的点子。比如,在整个运动场布置大片红色的气球森林,每个气球从地板上升起,一人高的样子,主持和嘉宾从中间穿梭着来完成。问题是大量的充满氢气的气球会不会有危险?好吧,放弃。
蓝色的舞台,放了一架钢琴。弹琴的是部门杨美女的老公。现在想想,这种家属上场,专门杀熟的事情,好像也是从这次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和第一年相比,没有太多惊喜,也没有严重失误,珠玉在前,就显得中规中矩了些。
3
2014年,坤、陈严、醋静婷那届毕业。我们把活动场地换到了大剧场,灯光和音效的条件,明显给了更大的可变空间。
这一年的毕业典礼给了很多人惊喜和感动。具体有这样几个事情:
一是在典礼开始前做了一个类似于皮影的表演。大一、大二的孩子在白色幕布后面表演了入学、社团、专业、毕业的场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和符号化,效果很好。台上5分钟,台下是大量的时间和人员投入。一帮人想场景、想动作、想道具,足足练了一个多月。为了要做出宽荧幕的效果,幕后用了两台投影来背投白光,调试了好久。表演快结束的时候,《时间都去哪了》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在幕后挥手喊:“毕业了!毕业了!”
演出一结束,同事卢跟我说,他都快看哭了。领导徐发了朋友圈,说成功了。大量的好评在朋友圈里出现,完全被刷屏。这一次和前面两次的毕业典礼比,呈现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我自己也很满意,心里很感谢领导愿意放手让我们这么干一次。我想,前期我跟她说方案的时候,可能她也没法清楚的知道最后会怎么样。信任,给了创意实现的资本。
第二件让我感动的是,上台的教师代表。汪挺着大肚子上台,和她的宝宝一起见证了学生们的毕业典礼。典礼策划时,问她状态好不好,能不能上,她说能,回答得很干脆。
第三件是杀熟的事情再次发生。同事夏的男朋友因为是街舞老师,被拖来指导前面的表演。一年后,他们结婚了。两年后,有了女儿。
4
2015年,鸟、葛黑、双、羊姐毕业。我们前面考虑了很久,要不要创新?怎么创新?真的是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那年的主题是《听,花开的声音!》,整个舞台也装扮成繁花似锦的模样,主题曲用的是各种版本的《栀子花开》。暗地里,我们都在说,应该改成“听,菊花开的声音!”要多污有多污。
最后考虑的呈现方式和2014年的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是用手电筒打出的光柱方阵,来表演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关键词。孩子们练得同样辛苦,效果还算满意,问题出在配合灯光表演的诗朗诵上。
在前期策划时,没有告诉朗诵的孩子们要准备什么样基调的诗歌,所以在彩排时,他们的诗歌都是灰色调的,和毕业典礼想要达到的先思念后激昂的先抑后扬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来看彩排的领导脸色不是很好。我叫停了很多次,一个朗诵的女孩子大概压力太大,在台侧就哭了。朗诵的四个孩子都是广播台精挑细选的,齐叔叔和蔡叔叔两个孩子还是上了好多次舞台的老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那么问题就出在诗歌上。我趴在乐池的沿上,大刀阔斧地改诗歌,大约三分之二的文字全都改了内容,重新调整诗歌的调子,调整语句的节奏。心里老有句话对自己说:“TMD,还好你是个学中文的。”
那一年,大家也还满意。我、夏、常钰,办公室三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拍大腿,发愁的是,明年的毕业典礼怎么做?
5
2016年,徐霖霄、乡村、科远这届毕业。葛黑是来看他女朋友毕业的。我估摸着这是我最后一次做毕业典礼了。从年初开始,我总有做一场活动就少一场活动的快感。
讨论了两个礼拜,我们决定用微电影。事实证明,这明显是在自找麻烦。微电影的工作量大,而且在5、6月份拍毕业生的微电影,刚好是毕业生都在外实习的时候,要找个人拍,得完全跟着学生的档期走,难度加倍。为了拍微电影,讨论框架剧本、买外拍灯、找出镜学生、找道具、配音,上字幕……8分钟,1350个字,还是中英文的。上字幕的马队跟我说,他眼睛要瞎了。不过,说实话,这个熊孩子上字幕还是上心的。
微电影的口碑普遍很好。同事龙哥说,拍出了大片的感觉。和毕业典礼同步发布的两个公众号上,一个阅读量是3000以上,一个是近2000,还是满足了一些虚荣心。
希望是最后一次,不想再做毕业典礼了,我已经枯竭了。
前一篇:毕业典礼是一条创意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