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2010-11-17 00:07: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 |
古典小说名著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任何民族的古代文学的发展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国内外均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比如,好莱坞电影《乱世佳人》是根据《飘》改编而来,《简爱》亦有同名的电影,国内电视剧版的四大名著早已上映,去年电影版的《赤壁》更是在全国热播等等。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总会丧失和延伸一些东西,下面就四大名著浅谈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法国电影理论家路易·达更曾说,“电影的情绪感染力和说服力首先在于视觉力量”。同样,电视剧对人们的吸引也是源于视觉上的冲击。生活的繁忙使人们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小说原著而更喜欢视觉带来的享受,于是把小说原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便成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奋发有为的壮举。
电视剧《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我想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甚至比原著更为清晰。大部分人在阅读原著之前便接触到了这部电视剧,它再现了师徒四人艰难跋涉、西天取经的过程,唐僧心地善良、不怕困难、坚持取经的虔诚形象,孙悟空斩妖除魔、不畏艰难、保卫师傅西天取经的正义形象,猪八戒好吃懒做、好色贪财但又憨厚蠢笨的可爱形象,沙僧吃苦耐劳、关心师傅的老实形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视剧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选取典型的事例,集中塑造了孙悟空不屈不挠的猴王形象,这不仅仅是把小说原著搬上银屏,更是通过电视剧的方式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在某种意义上,是电视剧扬名了师徒四人,电视剧可以走进家家户户,而小说原著的阅读者只是部分人。
把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不仅对弘扬原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原著。
电视剧《三国演义》再现了汉代文臣纵横捭阖、武将逐鹿争雄的历史画卷,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可飨子孙的名片。全剧忠于原著“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塑造了刘备宽厚仁德的美好形象。剧中用歌、用曲、用舞等,收到了小说描写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曹植《七步诗》配以歌唱,深化了情感内蕴,催人泪下;关羽之死义气凛然,大雪纷飞,父子就义,连赤兔马也通人意疯狂奔颠;曹操之死,感叹人生苦短,双眼失明,分香嘱语之后,泪如雨下而逝等等。
然而,电视剧作为一种媒介,它面向的观众更为广泛,无论老少,几乎没有限制,而小说原著的阅读主体则是有限的一些人,这就决定了从小说到电视剧必定有些东西被删节或改变。
比如,在《红楼梦》原著中,有大量的描写贾家房屋陈设的词句,如第三回中“大炕上铺着猩红洋齎,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一段,读完之后,对屋中摆设并没有具体的概念,这就留有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脑海中模糊的印象任意想象,这种想象的过程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也帮助读者理解原著。而在电视剧中,房屋里的摆设均可以一目了然,对这个大家族奢侈生活的印象便停留在导演所设置的场景里。再如,小说原著中有些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带有夸张色彩,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些读来稍有虚幻色彩,很容易把读者带到当时的场景里,思绪随作者进入原著;而如果只是看电视剧,那么停留在脑海中的刘、张、关三人便只是演员本身了。另外,原著中多处大量引用古诗词和俗语,特别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一些人生哲理之类,在电视剧中几乎不能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电视剧的一种缺失。
时下,经典被恶搞的事常有出现,比如《大话西游》《齐天大圣孙悟空》之类,我认为这种电视剧毫无意义,不但对弘扬传统文化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反而误导一些对原著不熟悉的人,有损经典形象。
因此,忠于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是应该鼓励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沉迷影视作品而置经典于不顾,经典原著的价值永远不会降低,观看影视作品应该成为帮助我们理解原著的一种方式,但不会取代原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