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点评
(2013-11-23 20:06:34)| 分类: 课堂教学 |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点评
江苏苏州新区实验初中缪
一、教材分析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该节课是本单元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第十单元酸碱化学性质的学习基础。虽然溶液单元在整个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后半部分出现,但在先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实例,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也随处可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学生所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其中,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是教学重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配以容中尔甲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画面定格在溶液章图上时,宣布上课。
新课导语:刚才,美妙的音乐,童话般的画面,把我带到了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九寨沟,九寨沟人间天堂的美誉主要归功于水,不过那里的水不是纯净物,而是溶解了其它物质的混合物,化学上把这种混合物叫做溶液,和九寨沟里的水相似,蓝色的海水也是溶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溶液的形成(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溶液单元的章图就是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使新课导入富有新意、富有美感。
2.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
①学生汇报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
②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
③引导学生分析(体验)两种溶液的特征。
④由蔗糖、食盐溶液的形成的过程及特征,推出溶液的初步概念。
⑤让学生利用所配制的溶液以及实验桌上提供的硫酸铜溶液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⑥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设计意图:蔗糖、食盐是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设置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师生共同分析形成过程,共同分析溶液特征,共同设计验证实验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3)师生活动2:
①要求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做出判断:谁被溶解?谁能溶解其它物质?
②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③总结出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
溶解 |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媒体):
|
溶液 |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
溶剂(状态) |
|
硫酸铜溶液 |
硫酸铜(固体) |
水(液体) |
|
碘酒 |
碘(固体) |
酒精(液体) |
|
稀硫酸 |
硫 |
水(液体) |
|
稀盐酸 |
氯化氢(气体) |
水(液体) |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溶质、溶剂判断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三个目的。一是巩固溶质、溶剂的概念;二是让学生发现常见的溶质、溶剂的判断规律;三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变传统的机械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发现。
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演示: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分别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
溶质 |
溶剂 |
溶解情况 |
|
碘 |
水 |
碘难溶于水 |
|
碘 |
汽油 |
碘溶于汽油 |
|
高锰酸钾 |
水 |
高锰酸钾溶于水 |
|
高锰酸钾 |
汽油 |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
|
植物油 |
水 |
植物油难溶于水 |
|
植物油 |
汽油 |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教材中设定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注意了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消除了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弊端。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的分段进行,为学生发现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带来了便利,既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流畅性,又保证了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4.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①向1号试管中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②向1号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实验现象交流(媒体)。
设计意图:(1)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在1、2号试管中所做的实验,得到了再一次的利用。(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得出两种实验方案:既可以向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也可以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教材中只有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一种方案)。
5.表达交流。
让学生交流和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的应用。
设计意图:将这一环节设计在此处,有两个用意,一是溶液的主要知识已经学完,此时,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有话可说;二是通过上述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生产、生活实例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6.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板书: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①观看模拟动画,介绍乳化现象(板书:及乳化现象)。
②流程分析,比较洗涤剂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的原理。
(7)介绍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1)运用学生实验中3号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实验,再一次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2)运用对比探究的思想:将浑浊液体2与浑浊液体1加以对比;将水洗涤的试管和洗涤剂洗涤的试管加以对比;将汽油去油污和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加以对比等。通过对比建立乳浊液及乳化的概念,通过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
7.课堂小结。
(1)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2)请学生谈谈本节课所用到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总结、学会感悟,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包办课堂小结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感悟。
8.拓展延伸。
(1)列举日常生活的中的溶液,并用表格的形式写出溶液、溶质、溶剂的名称。
(2)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溶液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3)结束语。
设计意图:将布置作业说成拓展延伸,不仅说法上有新意,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创新(两点学习任务都富有了课堂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的意味)。课堂结束语简练、优美,意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本节课在余音绕梁的氛围中结束。
五、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2006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课评比一等奖的课例。赛课结束以后,笔者听取了各方面的点评意见,并将其做了简要的汇总。
1.教学风格显现独特性。
2.教学过程具有流畅性。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一是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本节课的逻辑顺序是:由九寨沟的风景图片及乐曲《神奇的九寨》导入新课→学生配制蔗糖或食盐溶液(每一组学生只配制一种溶液)→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微观过程→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运用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路推出溶液的概念→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用探究溶解影响因素中的前两个学生实验,探究酒精能否溶于水→用探究溶解影响因素中的第三个学生实验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二是删除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在学生配制好蔗糖(食盐)溶液之后,教者没有按照一般的设计思路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而是用单刀直入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蔗糖溶液、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设计的问题简明了,师生活动中的疙瘩减少了,教学进程的流畅感也就显现了出来。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三是提炼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在由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向探究酒精能否溶于水这一环节过度时,教者设计了这样的过渡用语: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所做的三个实验吗?(让一位学生回答)好,现在我们就在已经做过的这三个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来探究其它的问题。如此,既避免了下一个探究活动出现的突然性,又为后续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埋下了伏笔。
3.实验安排讲究简约性。
探究实验是感悟化学思想、揭示化学原理的好途径好手段,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实验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不能过多过滥。本节课,教者对探究实验进行了精心的处理,两种处理方式都很好地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
从学生实验的角度看,虽然学生只做了四个实验,但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见表1):
|
实验内容 |
第一次利用 |
第二次利用 |
|
配制蔗糖(食盐)溶液 |
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特征,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 |
将硫酸铜溶液加入其中,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 |
|
碘加到水中 |
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 |
|
高锰酸钾加到水中 |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 |
|
|
植物油加到水中 |
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
表1:学生分组实验的两次利用
从教师演示实验的角度看,注意到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融合(黑体字部分代表教师的演示实验,见表2),融合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碘加入到水中 |
碘沉于试管底部 |
碘难溶于水 |
|
碘加入到汽油中 |
得到紫红色溶液 |
碘溶于汽油 |
|
高锰酸钾加入到水中 |
得到紫红色溶液 |
高锰酸钾溶于水 |
|
高锰酸钾加入到汽油中 |
高锰酸钾沉于试管底部 |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
|
植物油滴加到水中 |
植物油与水分层 |
植物油难溶于水 |
|
植物油滴加到汽油中 |
得到无色溶液 |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
表2: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融合
4.亮点预设注意适度性。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把科学探究的开展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鉴于此,不少老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探究性设计,试图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出彩,都有亮点。事实上,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决定了,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
曾有老师把“几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探究预设为亮点,具体方案是:(1)学生猜想。(2)设计方案(将氯化钠和蔗糖同时加入到水中搅拌;将硫酸铜晶体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高锰酸钾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等)。(3)学生实验。(4)学生从便利和现象明显的角度评价上述实验方案(从便利以及节约药品的角度看,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这一方案最好;从实验简捷以及现象明显的角度看,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这一方案最好)。无论从学生思维发散的角度看,还是从探究要素完整体现的角度看,这种预设都是有亮点的。但教学情况表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其它探究活动的进行。本节课中教者简化了这一探究环节,只要求学生利用已经配制的溶液以及实验桌上提供的硫酸铜溶液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注意到了教学亮点预设的适度性。
5.双边活动体现主体性。
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说白了,就是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代其动脑,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其动嘴。这就要求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思考价值,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不要急于“和盘托出”,而要耐心“引航导渡”。
在溶质、溶剂的概念建立以后,教者设计了一个师生双边活动,要求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楷体字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见表3):
|
溶液 |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
溶剂(状态) |
|
硫酸铜溶液 |
硫酸铜(固体) |
水(液体) |
|
碘酒 |
碘(固体) |
酒精(液体) |
|
稀硫酸 |
硫 |
水(液体) |
|
稀盐酸 |
氯化氢(气体) |
水(液体) |
表3:填写下列表格
表格填写结束后,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向学生提问:从溶质栏目所填写的内容看,你发现了什么?从溶剂栏目所填写的内容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两种物质相溶时,物质的状态常常可以作为溶质、溶剂判断的依据,如何根据物质的状态来确定溶质和溶剂呢?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主动发现了: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固液相溶、气液相溶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溶时(不包括水),量少的为溶质,量多为溶剂等规律。
从预设以及预设方案实施的效果看,这节课是十分完美的。但是从生成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大,导致了预设以外的生成还略显欠缺,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教者考虑到参赛课的设计必须求稳的缘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