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故事 迷糊兄弟逃学记
(2012-01-13 19:55: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化学习作 |
迷糊兄弟是一对双胞胎,天资聪明,但面对新添的学科—化学,两兄弟发了愁。这不,该上化学课了,兄弟俩偷偷溜了出来。
不知不觉,兄弟两人来到急诊室窗口,只见病床上躺着位病人,口鼻上带这个大口罩。兄弟俩正在奇怪,病人为什么戴大口罩?忽然觉得肩头上有人轻拍了一下:“小鬼,在这里干什么?”兄弟俩都没说话。“是逃学了吧?快回去吧。”医生接着问。俩人红着脸点了点头。
哥哥胆大,用手指着病人道:“ 叔叔,可以问个问题吗?病人为什么要戴大口罩呢?”医生笑了:“呵呵,那不是口罩!是在给病人吸氧。”“为什么让病人吸氧呢?”弟弟也长了胆量。
医生叔叔一本正经的样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在一般情况下,人吸入空气就够了,但危急病人会发生呼吸困难,以致危及生命,所以需要用纯氧。”
哥哥说:“叔叔,纯氧是纯净物吗?”
“当然,”医生叔叔说:“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迷糊哥哥接着问:“叔叔,氧气除了可供呼吸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除供呼吸、医疗急救外,氧气还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它的性质。”
弟弟迷糊了:“叔叔,是不是我们物理老师说的物理性质?”医生叔叔笑了:“孩子,物理性质一般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对了孩子,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迷糊哥哥问道:“氧气的用途如此重要,那实验室里制氧气一般用什么方法?”医生拍了拍哥哥的头:“ 小实验室里一般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和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不过,在常温下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氧气,常要加入催化剂,如二氧化锰等。”
迷糊兄弟同时问道:“什么催化剂?它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就叫催化剂。催化剂在生产中有重要作用!”医生叔叔耐心答道。
迷糊哥哥还真不迷糊:“叔叔,我有点不懂。氧气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与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是否属于同一类型?”医生叔叔微笑道:“氧气和其他物质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其中很多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气,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它们是化学反应的两种基本类型。”
迷糊弟弟也不示弱:“叔叔,我明白了,我们老师在课上做的电解水实验也应该是分解反应了!”“孩子,真聪明!”医生叔叔摸着弟弟的小脑袋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叔叔,盛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得更快,这又是为什么”哥哥也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医生叔叔点头赞许道:“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粒子等构成的。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水在常温下挥发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所以水受热蒸发加快。”
迷糊兄弟说:“求叔叔最后一个问题,分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微粒吗?“不,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迷糊兄弟逃学记(2)
迷糊兄弟出了医院,兄弟俩想前想后,决定向化学老师承认错误。
“老师,我们错了。”迷糊兄弟红着脸 向老师认错。化学老师摸着他们的脑袋:“你们能知错就改,还是我的好学生。”
“老师,您知道原子是什么样子吗?”弟弟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化学老师微笑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哥哥提出疑问:“老师,那原子显什么电性?”老师拍拍哥哥的头:“原子中,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显电性。由于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
兄弟俩越听越有趣,紧追不舍:“那原子是否都相同?”
“不同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由于原子质量数值太小,所以采用相对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两兄弟产生了疑问:“ 老师,前面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概念,知道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原子和元素是什么关系?”
“不懂就问,才能进步!”老师夸奖道:“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哥哥忽然想到:“老师,刚才您说到,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核外电子的运动也像行星绕太阳旋转那样有固定的轨道吗?”
“不。”老师满意地笑了:“核外电子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里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弟弟也对电子层感了兴趣:“电子层最多有几层?怎么形象地来表示呢?”
迷糊兄弟觉得开了眼界:“老师,还有什么微粒能构成物质呢?”
“你们还能举一反三呢!”老师十分高兴:“构成物质的粒子除了原子、分子外,还有离子。离子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受到老师的夸奖,迷糊哥哥有点得意:“老师,元素符号除了表示元素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有元素组成的物质,这种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每种纯净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那物质的组成是怎么知道的呢?”
“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元素化合价来推求。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1.这种物质确实存在;2.化合物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另外,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以及质量分数。”
“只要你们认真学习化学,你们会觉得化学世界是奇妙的! ” 化学老师最后叮嘱道。
“一定学好化学!”两兄弟高兴地返回教室。
又到了化学课,兄弟两个听的迷迷糊糊,不觉打起了瞌睡。课间十分钟的时候,两兄弟瞅了个空,准备再次逃学。
他们刚到校门口,就被化学老师拦住了。原来两兄弟在课上的表现,早被化学老师尽收眼底,暗中已经注意他们了。
哥哥先说:“老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也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不太明白。”
老师微笑了:“这是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弟弟问道:“老师,学习化学,常常需要描述各种物质之间的不同反应,用文字表示写起来很麻烦,如何简便地表示化学反应呢?”
“化学家用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以及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
应可表示为C+O2====CO2,这种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老师耐心的讲解:“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如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物)、通过什么条件反应、反应生成哪些物质(生成物)、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那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弟弟接着问道。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决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老师严肃地说:“书写化学方程式首先要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或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其次要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再次要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哥哥问道:“老师,把反应条件放在什么地方呢?”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化学老师笑道:“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
“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以后,有问题尽管找我,可不能再逃学了。”
兄弟两个听的直点头,但心里直嘀咕:“讲的这么多,我们怎能记得住?”嘴里还不敢说什么。
迷糊兄弟觉得化学既有趣又深奥,这种感觉让他们既愿学化学,又怕上化学课。到了上化学课的时候,两兄弟偷偷溜到了商场。兄弟俩目不应遐,被饰品柜台吸引住了。
“阿姨,那是什么?”哥哥指着一款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问道。售货员面带笑容:“这是钻石,它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碳的单质。”售货员不忙,就和他们聊了起来。
“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也存在着差异。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像活性炭、木炭的构成和结构类似,所以,它们都具有吸附性。”
弟弟不甘落后:“我国古代书画家用墨宝为什么能够保存至今呢?”
“阿姨先忙吧。”见来了客人,兄弟俩就离开了。
兄弟俩转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弟弟发现旁边有个红色的小钢瓶,就好奇的摸玩起来。“小朋友,这是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不能玩!”一位保安走了过来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保安叔叔和蔼地说。
“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呢?”弟弟穷追不舍。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空气),以及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保安叔叔耐心的解释。
“叔叔,电视上经常说,‘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要求人们保护环境。使用燃料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真看不出来,你们环保意识还挺强呢!”保安叔叔夸道:“有些燃料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水,会形成酸雨,等等。”
“化石燃料污染环境,又即将殆尽,那以后人类怎么活呀?”迷糊兄弟有些着急。
“别着急小朋友,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保安叔叔安慰道:“另外,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如乙醇、氢气等。”兄弟俩这才转涕为笑。
“小朋友,我也考考你们,”保安叔叔摸着灭火器说道:“实验室里用什么制取二氧化碳?制取气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哥哥不慌不忙地答道:“实验室里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氩化碳。”弟弟也抢着回答:“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反应物和反应条件;二是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三是要须验证所制得的气体。”
“那你们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吗?”
“当然知道,”哥哥得意的地回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还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兄弟俩告别保安叔叔,离开了商场。
迷糊兄弟离开商场,不知不觉远离城区,来到了钢铁冶炼厂。
一位工人批评道:“小朋友,别处玩去,这里危险。”哥哥灵机一动:“师傅,我们是小记者,今天特意来采访你们。”
“哥哥笑着说:“师傅,您能告诉我们炼铁的原理吗”
“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人师傅答道:“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师傅,我们知道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哥哥接着问道:“金属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等。那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也相同?”
工人师傅挠了挠头:“我知道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
“您能告诉我们常见金属的活泼程度吗?”弟弟追问了一句,这可把工人师傅难住了。“你们还是去请教我们的技师吧,他比我懂得多得多。”这位师傅诚恳地说。
不一会儿,技师来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哥哥听得迷迷糊糊,问道:“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什么用途呢?”
“用途可大了!”技师微笑道:“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三条判断的依据,一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二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三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弟弟也听得有点迷糊了:“什么是置换呢?”
“置换指的是置换反应,”技师笑了:“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像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都属于置换反应。”原来如此,兄弟俩终于听懂了。
到了吃饭的时候,技师请他们一起吃饭。弟弟拿着不锈钢勺,呆呆地发楞。哥哥奇怪地问道:“怎么不吃饭?”弟弟指着手中的勺子,歪着头回答:“我正在考虑,不锈钢是纯金属吗?”哥哥也弄不清楚,眼睛望着技师。
迷糊兄弟使劲点着头,激动地离开了钢铁冶炼厂。
迷糊兄弟逃学记(6)
迷糊兄弟离开了钢铁冶炼厂,不敢返回学校,只好回到了家中。妈妈见他们回来,很惊讶。兄弟俩红着脸,小声嘟囔道:“妈,化学课不好学,我们逃学了。”
妈妈虽然很生气,还是耐心地问道:“什么内容学不会?妈上学的时候,化学学的可棒了,妈给你们补课。”兄弟俩见妈没发怒,胆子壮了:“是溶液部分。”
“你们用心看着。”妈倒了半杯水,又取出蔗糖,把一小勺蔗糖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问他们:“还能看见蔗糖吗?”兄弟俩摇了摇头。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妈妈见他们摇了摇头,解释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你们谁知道蔗糖溶液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我知道!”弟弟抢着回答:“水是溶剂,蔗糖是溶质,对不对妈妈?”
“回答得很好!”妈妈鼓励道:“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它们也都可以做溶剂。”迷糊兄弟点点头。
妈妈看他们真懂了,继续向糖水溶液里加蔗糖、搅拌,直到蔗糖不再溶解为止。“你们看,现在蔗糖不能再溶解了,这时的蔗糖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而前面能继续溶解的蔗糖溶液就叫不饱和溶液。”兄弟俩满足地笑了。
妈妈看他们有点得意忘形,让他们继续观察现象。把杯子放在热水盆中,等蔗糖溶解完后,妈妈把杯子又放在桌子上。等溶液凉了之后,问道:“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哥哥先说:“把杯子放在热水中,原来没有溶解的蔗糖又全部溶解了;把杯子拿出来凉一会儿,蔗糖又从水中出来了。”
“你们观察很仔细!”妈妈夸奖道:“科学实验证明,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哥哥问道:“那怎么表示物质溶解的多少呢?”
“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妈妈耐心的回答:“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有没有办法形象地表示出来呢?哥哥追问道。
“当然有,科学家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的。”妈妈乐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就叫溶解度曲线,应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那太好了!”迷糊兄弟高兴得喊了起来。
看他们俩兴趣高涨,妈妈也来了兴趣:“光知道溶解度还不行!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量。如在施用农药时,就应较准确地知道应定量的药液里所含农药的量。如果药液过浓,会毒害农作物;如果药液过稀,又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弟弟好奇地问道:“怎么表示溶液的组成呢?这恐怕不好办!”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给你们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妈妈笑着说:“溶液的质量分数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利用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根据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这在生活、生产中很有用!”
妈妈深情地看着迷糊兄弟:“孩子,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需要知识,希望你们今后能好好学习,不再逃学。”兄弟俩惭愧地低下了头。
迷糊兄弟返回学校,准备向班主任承认错误,正好化学老师也在。
“承认错误来了吧?”化学老师笑咪咪地说:“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还是好学生吗!来,我先给你们补补‘常见的酸、碱’。”班主任也笑了。
“生活中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等;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等。酸和碱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化学老师介绍道。
“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还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碱也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如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酸和碱都是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
迷糊兄弟在老师面前有点拘束,小声地问:“老师,酸和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性质呢?”
“不懂就问,很可贵。”化学老师表扬道:“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同理,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所以碱也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受到表扬,弟弟也胆大了:“酸和碱能不能发生反应?”
“酸和碱不但能反应,还挺重要呢!”化学老师讲道:“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可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用于医药等。”
弟弟追问道:“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怎样才能知道溶液的酸碱度呢?”班主任老师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pH<7,溶液为酸性;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化学老师耐心地解释:“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意义,如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和人体的健康状况等。”
哥哥托着腮帮,若有所思:“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什么是盐呢?是否我们吃的食盐?”
“那酸、碱、盐之间能发生反应吗?”
师生四人正谈得火热,迷糊兄弟的妈妈来了。
上期说到迷糊兄弟的妈妈来了,原来迷糊妈妈不放心,随后赶来。
“孩子,你们可要学好化学,化学与生活联系可紧密了。 ” 妈妈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施用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增产因素总和的30%~60%。”
“在化肥中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氮肥,无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的白色晶体是钾肥;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的或白色粉状的是磷肥。这是利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初步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化学老师补充道。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统称为营养素。”妈妈苦口婆心地劝道:“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糖类和油脂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能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产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化学老师也接着说:“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持,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钠和钾对于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有重要作用,而这时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化合物主要有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并不都是有机化合物。”班主任老师也劝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补充,化学在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有机合材料必将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它们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化学老师强调道:“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这更需要你们努力学好化学,解决使用合成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
老师和家长的一席话,使迷糊兄弟幡然醒悟,他们从此再不逃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