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陈言/文
再过40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该是多少?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是,超过80岁。从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年5月19日发表的数字看,2015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6.1岁,日本是83.7岁。世界各国的平均寿命都在延长,用40年时间,中国延长4岁,达到80岁该不会有问题。
换句话说,现在40岁的中国人,正常情况下都应该能够活到80岁。如果那时社会保障体系规定65岁退休的话,从现在起到65岁还有25年,比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的18年时间要长。65岁退休后到走完人生还有15年,其中最后几年可能需要在病床上度过,但65岁到75岁的10年时间,大多数人可能在家带孙儿,在做志愿活动,或者发挥余热在经营企业。从40岁算起,到75岁能正常工作生活的35年,实际上是人生最知道该准备什么、该去干什么的一段时间。但大多的人对40岁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做出计划。
40岁以后,或者刚刚觉悟,50岁以后,设计下半辈子的人生,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50岁退休去创业
笔者在日本的大学同学,在50周岁的时候,辞去了工作,开始寻找自由、独立的人生。
这位同学姓原,48岁开始做一家著名财经杂志的主编,50岁还在主编的岗位上,忽然决定放弃现在的工作。
“那时,每天10点到杂志社,总要工作到晚上8、9点。出大样的时候,干到午夜是常有的事。看到杂志销量上去了,自己的工作能反映在销售上,内心满意,每天都充满了工作热情。”原说。
在快50岁的时候,还是10点就到了杂志社门口,但不知为何,双脚就是不肯迈进杂志社大门。在大楼门口走了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地走到了附近的公园,又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距离杂志社几公里远的地方,脚步就是不能迈进杂志社。
到了五十岁,原就从杂志社辞职了。
过去干了不到三十年的杂志记者、编辑,做到了主编,开始从宏观角度思考日本、世界大事,但唯一没有考虑的是自己会怎样,自己该怎样。按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从50岁算起,下面至少还有30年,真的就这么过下去?真的为60到80岁这个时间做好了准备吗?原本人确实没有家庭负担,孩子早已经工作,日本社会的各种福利也都完善,但退休后离开了繁忙的工作,人生意义、目标又该在哪里?原在围着杂志社大楼一圈一圈走的时候,沿着杂志社附近的河流不断往更远的地方行进的时候,想到了这些。
50岁辞职去寻找一个新的工作方式,找到自己下半辈子的人生意义,该不晚,至少能做到让自己满足。原觉得,50岁辞职绝对不晚,至少比60岁、65岁再去找工作,思考这些问题要有体力,有机会。
下半辈子的资金是个很大问题
目前,北京退休工人的月退休金大约在3500元左右,干部、企业家的退休金当然比这个数要高很多,特别是医疗方面享受的待遇不一样,大多数人基本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现在40岁的人,到退休的时候,拿相当于当时40岁职员的三分之一的工资,是否也没有后顾之忧?首先估计比率可能会没有现在这么高,其次可能那时的社会保险体制有不少困难。这不是中国的问题,减少退休金,降低福利标准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大的趋势。
我们隔壁国家日本,在大企业工作的人退休时能拿到3000万左右(约180万元)的企业一次性支付的退休金,然后就是领取每月20万到30万日元(1.2-1.8万人民币)的养老金了。75岁前看病需要支付三成的费用,之后就是一成了,医疗保险也算是不错的了。但是如果在病床上趟上几年,自己负担的护理费用不小,一个月的支出大概在50万日元(约3万人民币),用不了几年会把所有积蓄全部用完,然后背上让家里难以偿还的债务。
“即使从企业毕业(退休)的时候,有1亿日元(约600万元)现金,也不够到83岁之前的支出。”日本一位就要退休的企业职员对笔者说。
中国需要多少?就算65岁还完了房贷,子女已经结婚,但人口的急剧减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下滑,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国家能够每月支付的退休金应该不会比现在的更多,看病报销的比率应该比现在更低,中国也不例外。如果那个时候拿相当于现在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看病一半以上的费用需要自费,生活该是相当的艰难。所以,在65岁的时候,有相当于现在50万元的存款,就想过上平稳的生活,可能会有些困难。
在一家自己并不喜欢的企业里,做一份朝九晚五的没什么意思的工作,岁数大了,职位没有上去,工作量难以完成,被年轻人看不起,这也许不是个别岁数大的员工遇到的问题。40到65岁这段时间,在单位说不定很难受。工作经验丰富,有不错的人脉关系,仅仅因为缺乏闯劲,到了65岁退休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现自己不再能为社会做贡献不说,也没有继续生活的丰厚资金,这时再想去找一分工作干干,早已经没有了机会。
40岁该做什么准备?
40岁的时候,动辄去北京三里屯泡吧,走路时手里要拿一杯美国品牌的咖啡,如果没结婚,已经在北京全款买了房子,过这样的生活该是中产阶层、成功人士的一种标志。如果孩子刚刚上中学,房贷还没有还完,父母就要从地方来北京投靠自己,在单位想往上爬,感觉门缝越来越细,工资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提升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千万不要装酷,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今后40年的人生了。
在企业内如果没有太多的提升机会,工作已经让人感到厌倦,那么最好考个资格,比如翻译、会计、计算机等等,去找个新企业,看看有没有新的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更多的该是定一个资金计划,在现在的状况下,如何让孩子上完大学,如何赡养不断变老的父母,如何应对10年或者20年后到来的“成熟经济”。那时正好自己工作能力已经开始不断下降,压力一点不减。
考虑保有一些金融产品该是必须的。不论是定期储蓄还是理财、基金、股票等等,没有这些恐怕难以应对今后几十年的生活需要。短期的投资似乎不该太多地去花心思,大致需要有个10年或者20年甚至30年的长期投资计划。至于社会上那些忽悠人的金融产品,就更不能去碰了。
最重要的莫过于从40岁开始有危机意识,有生活几十年的经济计划。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方式去生活和工作,不仅会有近忧,更让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50岁开始投资也不晚
有雄心壮志的人,远一点的可以学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1964年生),也可以学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971年生),近一点的有本土阿里巴巴马云(1964年生)。但是,想复制他们的成功,恐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笔者认为,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生)的经验值得注意。投资股票需要对企业经营、企业家、宏观经济有较为独到的认识,不是每个人看了巴菲特的投资经验后,一学就灵,但长期投资对40岁上下的人来说,要特别的关注。
下面的例子属于老生常谈,大多数读者比笔者知道得可能更详细,但还是想唠叨几句。第一,巴菲特的经验就一句话:找到好的企业股票,廉价买入,长期持有。第二,巴菲特购买的伯克希尔·哈撒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股票,如果在1965年投资1美元,那么25年后的1989年已经增值为701美元,这算起来已经很高,但实际上到了2014年增长为1万8262美元。
如果你40岁,完全不应该以赌的形式进入中国股票市场,该拿出1元钱,去等待25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后的回报。如果没有等来,损失也就是1元钱,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已经50岁,那么也还有30年的生命时间需要做一个好的规划,即使从这个时候开始投资,你也不晚。
回过头来说说我的同学原先生。他从杂志社辞职后,去学了老人护理技术,去网站做过编辑,10年过去后,今年已经60岁,他也还在继续摸索中。什么是还算理想的后半生生活,原先生在摸索途中,我们也一样。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执行院长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