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定光古佛与梅州玉甲墓
(2014-07-05 11:19:34)
标签:
《客家潮》杂志2014年第二期 |
分类: 民间走访 |
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北东厢百祖岗有两座形状相同、并排着的宋代千年古墓。一座是五代时的进士朝议大夫杨云岫之墓,即“杨氏始祖墓”;另一座是北宋初年曾敕封为护国大法师的定光古佛之玉甲墓,即“定光古佛玉甲墓”,是粤东地区仅存的有记载的两座千年古墓,也是梅州境内能完好保留的千年文物古迹之一,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两座墓的来历,还得从定光古佛讲起。定光古佛自幼出家修行,至神通广大,佛法无边。
话说朝廷大官杨云岫逝,运柩还乡时途经福建汀州武平南岩(今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是晚停柩歇宿在“狮子岩”内,谁知次日起运棺柩时,却见群蚁衔泥掩埋,此乃天作之合。儿孙族戚感羡曰:此系牛眠吉穴,福缘善庆之致。即竖碑安葬其间。
北宋初年,定光古佛云游至福建武平南岩时,看到有一处叫“狮子摆尾”的风水宝地,水绕峰环,风景清幽,别开天地,便想在此地建造庵场。而朝廷大官杨云岫的棺柩停葬在那里,他便与杨的家属商量,答应为杨另觅一块更好的风水地下葬。得到同意后,逐跟龙至梅州之城北,见一螃蟹样“天虹灌水”屠刀形风水宝地,定光古佛曰:“此系万载佳城,富贵双全之地,堪为杨姓葬焉。”至安葬杨氏祖时,定光古佛执龙杖大喝:“气势归”。见左葬杨氏祖之处,山环水聚,堂皇大观。封葬毕,定光古佛即登坟大呼曰:“正龙葬了傍龙发,傍龙葬了正龙休;五百年间又重修,儿孙盛赛嘉应州”。葬毕,定光古佛在墓碑右下角刻上“定光古佛主葬”字样。为示隆情高谊,永留纪念之情,定光古佛将左手中指甲附葬于杨氏祖坟左侧墓中,碑刻“宋勅封定光古佛玉甲墓”。故杨氏祖在族谱中有载,众裔孙祭拜云岫公时,应先参拜定光古佛玉甲墓。云岫公墓场“百祖岗”地名为定光古佛所赐,仍“百世不迁”之含义也。
张芝田《梅州竹枝词》咏此云:盘纡云登不称劳,都道山僧眼力高;点得龙眼遗一指,果然成佛放屠刀。
古往今来凡有识明师皆颂定光古佛所选杨云岫公墓场为梅州“十大名坟”之首,自公后,有状元及第二人,进士七十四人;近代至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为民族和国家振兴作出许多贡献。
墓场面前有一口大水塘,历经十个多世纪地形变迁,气候变化,即使是大旱之年,却不会干沽,可谓奇也,真可谓是“天虹灌水”。自古以来,许多民众前往墓地前“求水”治病。墓前两侧竖立两根圆柱形花岗岩华表,仍依然屹立,各时期屡遭受人为所毁皆未遂,而动手毁者每次失手却损伤自身。墓地几经修整,墓碑数百年风雨,仍清亮无损,碑文字字可读。
在过去,潮州开元寺的和尚出家受戒,都要先行到定光古佛玉甲墓前顶礼膜拜。正如当地民众所言,杨公大地(墓)经千年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怪不得会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虽经朝代变迁、战乱、灾荒的历史洗礼,“佛赐吉穴,千年不迁”之古墓,仍然完好无损,墓前大水塘千年不枯,成一大奇观。已成为城区的人文景观,为广大民众所瞻仰。
而今,杨云岫裔孙如雨后春笋,世代蕃衍,遍布国内二十多省地及港、澳、台和海外各洲埠,星罗棋布,宗枝昌盛,儿孙盛赛梅州,此仍定光古佛佛口应验也!
后来,定光古佛却不知所终,只在福建武平的岩前留下了一座“定光古佛寺”,即今“岩前均庆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