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李再兴
每天清晨,环卫工吴合生都会在州溶江小学南门对面路段忙碌。他用铁钳夹起地上的垃圾,不时弯腰用手捡起那些被丢弃的食物。在他随身携带的食品袋中,浸着油渍的包子、馒头、米粉、烧卖等食物层层叠压。他说,这是自己每天的“额外收获”。
7时20分,上学高峰期,孩子们脚步匆匆。少数孩子边走边吃早餐,临近校门,有的咬了一口手中的包子或吃了几口碗里的米粉,便随手丢进垃圾桶;有的仅喝了几口牛奶或豆浆,就整盒扔在一旁。“这些都是好东西,扔了怪可惜!”吴合生一边嘟囔,一边捡起。
“包子、煎饼、油条、烤肠,啥都有!”吴合生说,在他清扫的一公里多路段区域,每天都能捡到近2公斤的“早餐”。这些食物,他拿回家分类后喂鸡鸭。
8时10分,孩子们已入校。吴合生提着“食物回收袋”,沿路展开第二轮“巡逻”:绿化带中藏有啃过的面包,排水沟旁躺着半截香肠,路边垃圾桶里翻出整盒的牛奶……
爱惜每一粒粮食,源自吴合生小时候刻骨铭心的记忆。1955年生于凤凰县吉信镇旯都洋村的他,很小就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为填饱肚子,他吃过野菜、咽过谷糠。“那时候,有包谷、红苕、土豆吃就不错了,如果能吃上白米饭、肉包子,就算过年了!”吴合生回忆道,眼里闪过一丝泪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成家后,育有5个儿子的吴合生一心种粮,只为全家人能有饱饭吃。1996年,勤劳能干的他当选村支书,领着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2012年卸任后,他依然坚持种粮,即使进城当了环卫工,他都要请假或换班回村种地,让自家田土不撂荒、不空茬。
儿子们多次劝他休息,他却说:“我多弯一次腰,或许就能让哪个孩子懂得,任何一样食物都来之不易!”
捡起地上的半个煎饼,吴合生算了笔账:孩子们一周上5天学,自己至少能捡到7.5公斤食物,一个月有30公斤,“一个学期按4个月算,起码有120公斤。如果换成大米,够一个人吃一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