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驻”民心——记凤凰县城投委驻茶田镇禾会村第一支书麻云望

标签:
真情“驻”民心凤凰县城投委驻茶田镇禾会村第一支书麻云望团结报 |
真情“驻”民心
——记凤凰县城投委驻茶田镇禾会村第一支书麻云望
图 / 文 《团结报》记者 李再兴 通讯员 王浩铭 黄亮力
禾会村一角。
麻云望在田间地头察看辣椒长势。
凤凰县茶田镇禾会村种植的西瓜,香甜可口
九月的凤凰县茶田镇禾会村,果儿甜,稻谷香,竹海沙沙响……村民们笑脸飞扬,洋溢着致富新希望。
“这要归功于县城投委驻我村的第一支书麻云望,是他点亮了广大贫困群众心里那盏灯,带领大家走上了脱贫致富路……”禾会村党支部书记杨光宏一个劲地向记者介绍道。
主动请缨 以民族团结助力精准扶贫
禾会村原名禾穗村,因20世纪50年代国有农场曾在此育种而得名。该村距凤凰茶田镇镇政府东南13公里,属云贵高原边缘地带,山高林多田少,全村5个自然寨,486户1989人。前些年,与之接壤的贵州铜仁市云场坪镇汞矿倒闭后,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禾会村似乎就此停止了发展步伐,成了典型的边远边界贫困村。
2015年初,凤凰县城投委被确定为禾会村帮扶单位,并及时下派了驻村干部。但因村里人心涣散,驻村干部的工作却难以开展。
“云望是主动要求来我村搞扶贫的。”杨光宏说,当时麻云望的朋友、同事和家人都不理解,“我们村落后嘛,条件艰苦,村里干部群众也不团结,想脱贫不容易啊!”
驻村后的麻云望说干就干。他从强化民族团结入手,马不停蹄走家串户,深入调研贫困之因,了解村情,与贫困户结穷亲,与村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贴民心、熟民情、知民意,共商村里的发展大计。
“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团结,村民们脱贫致富不是问题。”在麻云望的真情感召下,村里人心齐了,大伙干劲有了。他通过主持召开村主干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贤达会等,与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制定工作规划。从村里班子建设入手,搞起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修村道、开水渠、打通通城公路……同时利用上级惠农支农政策,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培训推动等措施,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家团结一心,明确了“造血式脱贫致富”的思路和目标,逐步打开了驻村扶贫工作局面。
倾心服务 以产业发展推进精准脱贫
禾会村土地资源丰富,水源充沛,光照充足,群众有着多年种植西瓜的优良传统,且村里产出的西瓜口感好,受到周边省市群众的认可。这给麻云望增强了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力量。
“我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就是来为群众服务的。”麻云望认识到,要想让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先从提升大家种植技术和转变传统观念开始。为此,他带领村干部建设农家书屋,增添各类书籍,打造产业发展“加油站”。
“自从村里建有农家书屋后,农闲时,村民们纷纷来这里看书学习,尤其是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很受欢迎。”杨光宏介绍说。
同时,麻云望还当起了老师,和驻村干部一起在村里办起“流动学堂”,哪里生产有困难就把“学堂”搬到哪里去。“驻村工作队员有时在火炉旁面对面传心得;有时在田间手把手教技术,对群众都很实诚……”村民杨秀军是个种植能手,在麻云望帮助下带头种植西瓜。为把西瓜种植产业做好,杨秀军常到农家书屋学习,并及时向驻村工作队员请教,“我现在都是村里农技‘土专家’了。”
“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实现了集中育苗、技术指导、科学配管,帮助销售‘四统一’。”杨光宏说,现在村里发展产业不愁技术、不愁销路,村民们积极性非常高。去年,驻村工作队引导村民发展西瓜、辣椒、白菜种植就达500亩,还成立了凤凰县群发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云望等扶贫干部帮助下,我们产业品种选得对,技术跟得上,来势很好。今年,我村的西瓜产量达到了50万公斤,实现产值80余万元。”杨光宏笑着说。
为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麻云望还带领村里干部群众利用冬季土地闲置种油菜,夏季发展稻花鱼、烟叶,平时养殖家禽牛羊,开办山竹签加工企业,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达15万元。
“我们真的很感谢麻书记,是他让群众不出村寨可就业、不出远门能攒钱。”采访中,村主任刘大发、村组长张青明等也纷纷对麻云望竖起了大拇指。
“接下来,我们将和村干部群众一起继续抓好特色种养,搞订单农业。着力实施禾会大米加工、九重岩旅游开发、竹笋加工等产业,全村群众同步小康应该不是问题。”麻云望信心满满地说。(稿源:2017年9月29日《团结报》第3版头条,原文:http://www.xxnet.com.cn/epaper/tjb/html/2017-09/29/content_174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