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课文只是个例子

(2015-12-19 10:43:27)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师引路
原文地址:课文只是个例子作者:SWALLOW

课文只是个例子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六约小学    徐燕

 

    近日,我把《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地读了一遍,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努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一句话“课文只是个例子”。

    是啊,在我看来,“例子”不仅是一种凭借,同时也是一种手段。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达到能把所学的知识具有创意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例子”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发和教益。如我在教古诗时,不单是要求学生朗读、记忆、理解,同时还教要会学生怎样去欣赏诗歌,甚至也教给学生写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仿写诗歌,那怕是“糟糕透了”也不要紧。还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完后,我又在班里举行诗歌朗诵会,组织他们讨论和交流,并给他们评奖.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更可喜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诗歌创作,对学习语文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成功的快乐体验.又如我在教学生学习一篇由美国著名作家戴维·科宁斯写的《走向生活》课文后,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实践: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其他人。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议论议论科宁斯是如何进行采访的。通过课文,启发学生体会采访前如何收集材料,作好准备;采访中如何大胆与陌生人交谈,并作好采访记录;采访后如何整理材料,把采访过程写下来。然后,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当小记者,进行采访。学生们都很积极地投入这个采访活动,写出来的采访记录也特别感人。这次活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走向生活”的一种尝试,也是学习收集资料和使用资料的一种锻炼。

   当我们语文老师在利用“例子”的时候,要看到虽然书本上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名篇佳作,但因为时代、地域、思想、世界观的限制,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局限性,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读书。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借”的意思,有的学生就说:“老师,我觉得诸葛亮所谓的借箭其实是骗箭。我们小学生不应该向他学习。”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法官的话,我一定要帮助曹操把十万多支箭要回来。”还有的学生说:“诸葛亮不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骗箭上。”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评价,从而让学生得到自我教育。这就说明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框框,努力把和学生有密切联系的“例子”引到课堂上来,使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在小语文课上学习大语文。

   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课文只是个例子”这句话对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着极大的启迪。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透彻地理解这句话,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例子”为桥梁,引领学生走上“大语文”的道路上去,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享受更多的语文给予他们的好处。

 

                                     (2003-09发表于《广东法制画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