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2012-07-09 10:34: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前心理学 |
第五章
记忆的概念;记忆与知觉的发展,与想象、思维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与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发生的指标、时间;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记忆的特点;记忆的保持、遗忘及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
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
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
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能力增强;
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乙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l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
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
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
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二、l~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l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I)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I)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
②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
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
(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有意再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二)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
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
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
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单位或系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诃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
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
(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
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持的干扰。1.学习或识记活动安排要劳逸结合、动静交替、适当安排;2.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