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011-04-01 21:41:05)
标签:
教育 |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 有感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前不久,有幸聆听了
滨州
实验学校谷翠翠老师的《三角形的认识》(四年级下册)一课,感觉这节课就很好
地
体现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现摘录两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出示了三角形的情景图后,学生发现情景图上有很多三角形,提出“塔吊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
这时老师不是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学生“猜猜为什么?”,当学生猜到“因为三角形很牢固”时,老师及时点拨“怎样知道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动手操作,亲手实践,利用多个多边形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片段二 :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活动设计:让学生利用手中工具迅速围一个三角形。(工具由老师准备,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
活动开始后,很快便产生矛盾冲突,围不成的小组纷纷质疑。这时老师及时抓住机会,“谁能猜一猜他们这些没围成三角形的,可能是什么原因?”“我在准备纸条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学生通过各种猜测,然后又一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边进行操作验证,最终得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老师非常成功地组织学生进行了猜测、验证等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更重要的是还获得一些成功的活动体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 们 认为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 。
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猜测时,很大程度上会利用自己的直觉,对同一问题做出多种不同的猜测。而当学生在想办法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时,更需要学生面对问题进行敏锐的观察、急速的思考和快速的判断,以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因此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
通过猜测,各种答案摆在学生面前,“答案对不对呢?”“到底哪一种猜测对呢?”急于揭晓答案的好奇心理,成为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紧张地学习过程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一些必要的操作过程,经过亲身实践,所学知识便会水到渠成地掌握在学生“手”中。既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操作活动是伴有思维的,这样的活动过程是有价值的。
3、有利于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
记得有专家曾说过:没有生成的课,不是一节好课, 起码 不是一节真实的课。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的课,充分预设正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自己进行大胆猜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验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谁能保证学生的猜测全部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谁又能保证学生不会想出老师预设之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因此,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最能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的。这样的教学,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这样的课才是原汁原味的课,才是原生态的课,也才能让我们及时从这些动态生成中更加了解学生,更为准确地找到教学切入口,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