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十大热点“立意”
【常者立意一】具有怀疑的精神
【优秀段落】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观点)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被掀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的”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列举事例证明)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归纳推理)
【简析】文段开头提出观点,在论证时采用排比的形式论证了具有怀疑精神的重要。
【常考立意二】人应该有精神的火焰
【优秀段落】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一团精神火焰的载体,只是有的人把这团火焰燃烧得格外耀眼。在我心中,魏晋时期的文人是最杰出的“玩火者”。阮藉刚正不阿,以白眼示“礼俗之士”,常驾驶马车狂奔于街市,每遇死路便抱头痛哭。嵇康刚正不阿,恬淡寡欲,以打铁为生,横眉冷对司马昭的威逼利诱,临死时长啸一声:“《广陵散》绝矣!”刘伶率性而为,蔑视礼法,行不离酒,赤身酣睡于家中,面对前来拜访的官场俗人的责难,面不改色:“天地即我房屋。房屋是我衣裤,你们到我的衣裤中有何贵干?”在这一个个远离世俗的高尚灵魂面前,我感觉自己竟庸俗得像蝇营狗苟的动物。他们虽都早已作古,但那一团团精神的火焰仍然燃烧在我的心中,照亮我的灵魂,提醒我做人的标准。
精神魅力的大小,取决于你感知的灵敏程度。如果你有一颗善感的心灵,有一个热爱思索的大脑,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可以感化你——一棵橡树并不仅仅是为世人所常见的木本植物,舒婷笔下的《致橡树》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扉?一对恋人也许并不是普通的男女,很可能会引出一段美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但愿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那团火焰燃烧得更旺,这个世界,便会更加红红火火!
【简析】丰厚的事例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娓娓而谈,关键是围绕观点的“转述”。
【常考立意三】学无止境
【优秀段落】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社会正在飞速地发展,我们若想赶上其前进的步伐,必定要不停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但如何才能真正学好,真正让知识为我所用,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我将其化为三点:用“肚”积淀,用手勤练,用心践行。
先言之,用“肚”积淀。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知识的学习,积累自是不能少的,而读书,正是积累知识的良方。读书与品茶甚为相似,我们如茶杯,而书似茶叶。第一次的冲泡,似乎叶子蕴下的颜色最多,茶浓而醇,但那其实只是浮色与枝叶。要经过一次又一次反复地冲刷、激荡,茶叶的清香方才幽幽而出,这时即便将茶叶倒出,我们也定是满腹清香了。选书也亦如此,仅一两次冲泡就褪了色、丢了魂的,定非值得深究之书,略嗅其香,将它倒了便罢。
再言之,用手勤练。陆游诗中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肚中塞满了知识,若不加以练习,知识便不能为自己所用。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以其一卷《兰亭集序》名闻天下,唐太宗驾鹤归去之时仍将其拥于怀中,他对此书法的珍视可见一斑。王羲之何以成“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年幼之时的刻苦练习功不可没。王羲之自小酷爱书法,以勤学苦练著称。相传他在卫夫人家学习书法时,门外的水池都因他常来清洗墨砚而被染成了黑色。淙淙流水明鉴王羲之的努力,广阔苍天也见证了他的付出,终予其“神来之笔”,令其所书之字,个个遒劲有 力,形美气盛。
若非年少时勤动手,勤练习,王羲之又怎能在《兰亭集序》中大展其书法造诣。尽二十个“之”字各不相同,在拍案叫绝的同时,同为为学之人的我们,应自省也。
最后达之,用心践行。叶芝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所学的文字和我所写的文字,必将展翅,绝不会在空中停一停,它必将飞到你心中忧郁的地方,乌云密布,或满天繁星。”叶芝一生不仅专注于文学创作,更积极投身于爱尔兰文化革命事业,用博爱之心,将他所积淀的知识,所成就的文字拿来拯救广大的人民,这样的知识才是真的有情有理,有灵有魂。
【简析】本段在结构上值得模仿。作者采用了列举分承的方法,先在开头列举“用肚积淀,用手勤练,用心践行”三点,而后在论证中分别承接,一一分析。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提高分数的构思方法。
【常考立意四】母语的魅力
【优秀段落】语文难道就仅仅是成天做题,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不,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潜过了落满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
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你觉得这词真好,你想记住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辞藻来形容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当你参加干部竞选演讲、组织广播稿件、主持会议时,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这就是语文,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让我坚信,语文的教育之路必将是一条光明大道,正所谓“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语文”。
【简析】文章采用了总起分承的结构方法,在第二段提出“什么是语文”这一问题后,指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接着在下面的结构中分别从大自然中的语文和生活中的语文两部分来描述。另外作者的语言神采飞扬,文气逼人。运用比喻排比句,形象地回答了“什么是语文”。显示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常考立意五】事业——人生的不朽丰碑
【优秀段落】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论点)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解说)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前进;蔡伦、毕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借助三个因果复句推论)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立了一座人生的丰碑。(结论,扣论点)
【简析】本段与“常考立意一”的结构方法是一样的。属于一种标准的“转述”范例。这种方法,层次清晰,简便易学。
【常考立意六】努力,不向命运低头
【优秀段落】人,活在世上,不仅仅为了每天的三餐饭,也不仅仅为体现个人的价值,而是为了灵魂的永存。
皑皑白雪,你是否已迷失了归途的方向;浓密的森林,你是否已看不清灿烂的天空?忘记自己的细微,忘掉自己的渺小,在雪地中奔跑,拨开森林的迷雾,你的身影将会变得高大,你的人生也定会精彩。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廷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令,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康熙相伴了31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雪藏了他的才华。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人能漠视他的才华,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书写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他们曾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高大的背影。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却共同昭示了一个道理——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相信自己,在皑皑白雪中终会找到归途的方向,在森林中终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虽然我们在宇宙中微小如细雨闲花,但只要努力,不向命运低头,终有一天我们的灵魂会照亮未来。
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简析】本段的魅力在于论证的文采上。开头提出了观点,采用了纵横思维的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证,是语言模仿的范例。
【常考立意七】信仰不能缺失
【优秀段落】当东方沉睡的雄狮终于被惊醒,中国在新时期以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不断大踏步向前时,我们重视科技的力量,我们崇拜经济的增长,我们提出“科教兴国”,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似乎中国人聪明的头脑被开发得太晚,反被西方抢了个先,我们拼命追赶。
如果暂且放下科技不谈,看看中国的文学艺术,我们会发现没有了屈原,没有了王羲之;更少了李白的飘逸豪放、柳永的清丽婉约。看看思想文化,且不说孔子、庄子,就是王阳明、顾炎武,也再无第二人。中国,这是怎么了?
中国人心灵信仰的缺失是一个普遍问题。我们用科学的武器武装了自己,看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便大肆讥笑日日虔诚祷告的基督徒。牛顿有信仰,爱因斯坦有信仰,就连发现进化论的达尔文都虔诚地追随着上帝!信仰不等于迷信、不等于不尊重科学,信仰是在芜杂的世事后为心灵开辟的一片净土。我们追求发展,可我们忽视了背后强大的精神支撑。当代中国,更缺失精神文化。如果没有文化这种精神食粮,人们发展充其量也只是粗犷的发展、野蛮的发展。
我们看到飞船上天,看到科技的进步,可是我们忘记了充实自己的精神。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之时,人们需要强大的智力保障来换回国家富强。但中国人也需认清: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应该同步,精神信仰不应落后于技术进步。
我们呼唤中国人真正的信仰,不一定是上帝、不一定是活佛。但一定是心灵上真、善、美的寄托。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充满信心,当奔跑得太累了,人们总会停下,驻足于自己精神的天空。
【简析】思想的深邃是本段的主要特点。作者敏锐地察觉到经济发展之后人们信仰严重缺失的问题,并发出了呼吁。
【常考立意八】社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优秀段落】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即使是同一事物,诸如夜色、雨、挫折、难题……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处理方法甚至大相径庭。答案是无穷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更是无穷的,而在这“无穷”的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智慧、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生……
譬如夜色。
记得有人曾说,夜色之美,正源于它的变幻莫测,不可琢磨。在每个深夜不寐,留恋于明月星光的人眼中这种神秘的夜色都会幻化出千万种模样……
鲁迅的“夜”是飘散着豆麦蕴藻香气的水乡戏台上红红绿绿的人影,曹禺的“夜”是浓浓黑暗中狂呼怒啸、冲刷一切罪恶与苦难的雷雨,张继的“夜”是来自远处寒山寺中幽幽肃穆的钟声,苏轼的“夜”是千里之外埋葬着爱妻的短松冈。
“夜色”是什么,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与别人不尽相同的景象。
再譬如雨。
雨,是天空的眼泪,是人间最纯净的水,它自天而降,却无怨无悔地投向大地的怀抱,但是有人爱雨,也有人厌雨。爱它的赞其“润物细无声”,厌它的哀其“身世浮沉雨打萍”。“夜阑卧听风吹雨”是悲壮的,“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飘忽的,“白雨跳珠乱入船”是欢快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凄苦的;而当贫苦的农民们向苍天祈求雨露甘露时,贪官酷吏却“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雨咽管弦”,这心境的差异又是何等之大!
在春的和煦里,在夏的炎热里,在秋的清冷里.“雨”究竟是可爱,还是恼人呢?
面对自然景物,景由心生;面对人生境遇,态度更是不同。
挫折有时会给人带来绝望,但在智者的眼中,它们是希望。
自然景物的色彩由心境调配,可涂抹出不同的颜色;社会人生的答案由心灵感悟,更是呈现出不同的光彩。
【简析】社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人应该具有包容的态度,这是从以上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主要采用了“化用”的方法,将各种古诗名句融于自己的论述之中。
【常考立意九】走进书的世界(读书)
【优秀段落】我与书中人物一起赏花,听雨,观海,望云,也会“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还会为琼瑶的千古情节“泪湿春衫袖”,更会被钱钟书的幽默睿智引得掩卷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