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请注明出处,版权多有,侵权必究!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Selenka)又称刺参,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刺参科(Stichopodidae),仿刺参属(Apostichopus)。该种主要分布于广大西北太平洋沿岸,自潮下带至一百多米水深皆有发现,其栖息地涉及南部库页岛(SakhalinIsland)沿岸海域、鄂霍次克海(Seaof
Okhotsk)南部的千岛群岛(KurilIslands)西部沿岸海域、日本海沿岸、朝日韩三国沿岸海域和黄、渤海沿岸,刺参在我国自然分布的南界位于江苏连云港海域(图1)。
图1 仿刺参在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大致分布(点状区域)
海参纲(Holothuroidea)的种类生活方式主要为底上生活,如仿刺参等具有管足的多数种类海参);少数种类营半埋栖或埋栖生活,如芋参目的海地瓜(Acaudinamolpadioides)、海棒槌(Paracaudina
chilensis)等以及无足目的许多种类(Liao,
1997 )。刺参与海参纲许多底栖生活的种类一样,主要摄食沉积于海底表层的藻类碎屑、浮游动植物尸体、微生物以及夹杂其中的泥沙等颗粒(张宝琳,
1995 )。刺参的这一食性是与其口器构造相适应的如图 2,其树冠状、末端裹有一层胶质的口触手非常适宜粘附细小颗粒物,尤其是粘附同样有粘性的富含有机质的碎屑物质,属典型的舔食性。刺参的这一食性也决定了其特殊的栖息环境,即,既要有硬质附着基提供其附着以抵御自然环境中水流的冲刷,又要有富含有机碎屑的泥沙等沉积物以提供食物来源。因此,在平坦开阔的泥沙或软泥质海域鲜有踪迹,而有藻类分布的岩礁区是其最喜爱的栖息场所,正因为刺参对生境选择的苛刻要求,其在自然海域的分布一般是呈斑块状而不是连续分布的。
http://b231.photo.store.qq.com/psb?/V12tPU1819qXz1/Kh*FLaG2GI9vjHF422N0MmiWmdjnV2rCHcGFed6KW94!/b/dItwt4kPEwAA&bo=IAOUAgAAAAABAJI!
图 2 仿刺参口触手的形态(20条口触手清晰可辨)
关于刺参的寿命,一直以来并没有确切的说法。(Mitsukuri,1903)报道刺参的平均寿命至少为5年,据俄文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1]和庄定根(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刺参的平均寿命应当在7 -
8年,寿命长者达10 -
11年。俄罗斯人曾捕获的最大刺参个体体长达43厘米,体宽9厘米,体重1.5kg,我国学者张凤瀛报道过最大的刺参生活时体长达40.5厘米(张凤瀛,
1955)。刺参从稚参长成至商品参(>
120克/头)的生长期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池塘养殖一般2 -
3年可收获,而底播增养殖则需要3
- 5年。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温带种)和糙海参(Holothuriascabra,热带种)是国际上主要的两个海参养殖品种,除中、日、韩主要养殖刺参外,其他国家多已糙海参为主要养殖对象(张春云,
2004)。日本人于1937年在刺参人工授精技术上取得突破,1950年首次在实验室内培育出小刺参,并最早做了大量刺参投石造礁底播实验。我国学者张凤瀛与吴宝铃等于1955年首次在室内培育出小刺参(张凤瀛,
1958)。然而,受历史因素影响,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与中国才几乎同期建立了人工育苗技术体系,从此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起来。
[1] http://ru.wikipedia.org/wiki/Apostichopus_japonicu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