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南阳淅川县紫荆关丹江河桥(长假出行之四)

(2012-10-08 10:26:23)
标签:

杂谈

2012、10、5 星期五  (下午)晴

 荆紫关丹江河桥东头对联:南通鄂蜀为坦途;西接秦晋非古道。

 

摘来《丹江流过荆紫关》一文:



丹江流过荆紫关

 

 

   注目华夏版图,有一条大河出生于陕西,成长于河南,扬名于湖北。她的名子叫丹江。丹江,源出陕西秦岭,一路斗折南行,出陕西、入河南,吞千溪、纳百流,抵近汉水时已呈泱泱之势,筑一坝而锁丹江,便成就了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荆紫关是丹江流经河南的第一个隘口要冲,位于丹江河畔东侧。此地与鄂、陕两省交界,境内有块三省界碑石,呈三棱状,每面对应着一个省份,好奇人投足一试,便是“一脚踏三省”。

 

 

   荆紫关之名颇有来历。西汉时,此处一带丹江河上有座木结构桥梁,人称此地“草桥关”;南宋时,因此地荆花遍野,荆籽遍地,改称“荆籽关”;明清时,此地商贾云集,为图吉祥发财,取“紫气东来”之意,遂改为“荆紫关”,并沿用至今。

 

   今日荆紫关是河南省淅川县的一个口子重镇,她的兴起与发展与丹江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的丹江,曾是一条沟通华夏大地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北接秦川、南通鄂渚。”据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记载,当时,荆州贡赋送达冀州的路线为:“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黄河。”《禹贡·释地》关于此路线注曰:“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百里至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自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政治中心多在西北。那个时候的贡赋运输,大多依赖黄河、长江的漕运。正所谓:以江淮之穗,养西北之政。而介乎二者之间的丹江和唐、白河,自然成为沟通漕运的捷径。历代统治阶级都认识到:丹江为荆扬漕运关中之一道。据唐史记载,“安史之乱”以后,江淮漕运常常受阻,唐王朝岌岌可危。当水利转运史刘晏,借道丹江将第一批从襄汉转运的粮米、布帛,运抵长安后,代宗李豫兴奋异常,亲自到长安城东门外迎接,拉着刘晏的手激动地说:“尔真及朕之萧何也。”如释重负的刘晏心里明白,如若没有丹江航道,他是很难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那样的话,不要说天子殿下不会 拿他与萧何媲美,就连掉脑袋也是顷刻间的事。宋代大学士欧阳修,年少时曾随舅父郑生在丹江河畔的龙巢寺内寄读,熟知丹江航运。他在《漕河议略》中建议皇帝:“道丹、淅而入长安”。清代几次大的漕运也都借道过丹江。“一水远从襄浦去,万山高自陕关来”。丹江挟秦风、裹楚雨,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流过了春秋,流过了秦汉,流过了唐、宋、元、明,眨眼进入清朝中后期。此时的丹江航运正值鼎盛时期,荆紫关也因此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夕阳余辉中已显得孤寂落寞和锈迹斑剥的“中码头”门楼记得,明朝中叶,荆紫关始形成小集,此后,随着丹江航运的兴盛而日渐繁荣。至清朝中后期,荆紫关已彻底化蛹成蝶、化羽成凤了。那时淅川县境内有荆紫关、老县城和李官桥三大码头。据1905年编《淅川直属厅乡土志》记载:“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城中(老县城)次之。”当时的荆紫关码头分上、中、下三处泊船,每天停船少则百只,多则三四百只,水上百艇接樯、桅杆林立,岸上千蹄接踵、囤货如山。由于荆紫关是商务总汇、漕运要冲,加之地处“三边”,战略地位显要,因此,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在此设有高规格建制:明成化十年,朝廷在此设置巡检司、营千总镇守;清时,设置副将、都司等军事长官,嘉庆七年,在此设协镇(从二品)都督府,南阳府盐捕水利同知亦移驻于此,以确保漕运和官盐的水运安全,道光十二年,设分防县丞。

 

    此时的荆紫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想不发达都难。于是乎,四方云集、八方来财、十分火爆。集镇上有三大公司(上海大商家设立的煤油、纸烟、缝纫公司),八大帮会(湖北、陕西、山东、江西、浙江、河南等省的商业组织)、十二家骡马店(骡马歇息的地方)、二十四家商号(巨商的生意字号)。为祈福、交流和周转货物需要,各商家、商会在此置下了一批房产,较大的建筑有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山峡会馆、清真寺等,这些建筑大多临街沿江,形成一条南北长约5里的古街道,即今人所说的清代一条街。令人称奇的是该古街历经战乱,饱受凄风苦雨,仍古香古色保存完好,各式各色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相映成辉。《阮氏三雄》、《包公》等众多剧组都在此地拍过外景,一时间,名噪海内外。时至今日,漫步古街,与那些隽永而又庄严的古迹擦肩而过,亦能强烈地感受到昔日的繁华。

 

    到荆紫关游玩,一定不要错过两个看点:一是江边依山就势排列的吊脚楼;二是集建筑、木雕、绘画于一体的平浪宫。简约、飘逸的吊脚楼使这个豫西南边陲小镇烙上了南方的印记,令古街显得与众不同。我想,吊角楼的兴建不仅因为人类好水的天性,更是荆紫关人享受生活的绝美写照。可以想见,风清明月时,居吊楼一偶,把一壶老酒,就一盘小炒,观人间灯火,听江水涛涛,品天伦之福,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平浪宫是荆紫关众多古建筑中的又一朵奇葩。该宫位于荆紫关南街,坐东面西,分前、中、后三宫,附耳房、钟、鼓二楼,是当年行走丹江的船工们为祈求平安而捐资修建的。平浪宫又名杨四爷庙。据传说,丹江在很早以前叫黑河,河里有一个老龙王,被鲤鱼精所迷,经常兴风作浪,掀翻船只。龙太子多次规劝父亲,老龙王不但不听,反而一恼之下废了太子之位,可怜龙太子被赶出龙宫后投胎到黑河岸边一杨姓家中,排行老四。杨老四出生后刚满月便能在黑河里玩耍,在浪尖上睡觉。后来,黑龙王又出来作祸,杨老四挥剑斩杀了老龙王,不防被鲤鱼精暗箭射中而死,鲜血染红了黑河。自此,黑河风平浪静。为了纪念杨老四,人们改黑河为丹江,并在丹江岸边筑平浪宫或杨四爷庙。平浪宫属硬山式建筑,前宫正门门楣上题“平浪宫”三字,南侧有“风平”字、北侧有“浪静”字。钟、鼓二楼分别矗立在前宫南北两侧,属四角攒尖,三重式建筑。钟楼顶端铁叉上有“风调”二字,鼓楼顶端铁叉上有“雨顺”二字。钟、鼓二楼各有4根大柱和12根小柱支撑,象征着一年四季12个月风平浪静、风调雨顺。钟、鼓二楼上木雕、壁画精致优美,用无声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吉祥、动人的故事。

 

    据老荆紫关说,早在以前,在现存古街与它脚下的丹江河之间地带,原有一条临河街道,惯称河街。该街南北约长2里,兴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河街上饭店、茶馆、旅馆、杂货店一应俱全,服务对象是南来北往的船工。夜暮降临时,人在河街上或行走或品酩,下可俯视江面上半睡半醒的百舸,上可仰望古街临江一面若隐若现的吊脚楼,其况味恍如天界,不似人间。只可惜1931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彻底冲毁了河街,留给这座古镇的只是绵绵的美好回忆。

 

    在丹江航运兴盛的千百年里,荆紫关借助一线丹江水而闻名遐迩。游丹江、看荆关、登猴山、观大寺成为当时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布衣俗子的一大乐事。荆关古镇于是便留下来几多佳话,几段尘缘。明朝诗人李衮、李荫兄弟(今淅川县顺阳川李官桥人),多次自顺阳川入丹江,溯水而上至荆紫关,踏山走水。某日,李荫沉醉不知归路,夜宿平浪宫,遥闻岞碦寺(即法海禅寺,俗称大寺,位于荆紫关南街背后,猴山腰间)暮鼓梵音,作诗云:“共坐此楼上/徘徊暮景斜/月高悬玉鉴/河近拥金沙/鹅管通三味/鲸音满四遐。”据传说,岞碦寺曾有天灯出现。但唯有造化之人可以看到,凡夫俗子是看不到的。明朝吉水人罗华,慕名游览荆紫关岞碦寺后,作诗《岞碦天灯》云:“西峰卓锡住名山/楼殿玲珑倚翠峦/万籁不闻三界外/一灯常现五云端/天机造化应难识/神气清明可得观/愿借长梯上攀取/余光分照读书寒。”这罗华身在美景,心系书生,同情怜悯读书人之心,至诚至纯,尤为难得。清代淅川厅同知徐光弟经常借道丹江下基层访贫问苦,掌握社情。某日,徐同知自荆关抵顺阳城,有感于沿途飘逸如练的江水和峻峭对峙的青山,又适逢顺风行船,心情欢畅,作诗云:“河身如带势环弯/一线中流两岸山/百廿程途才半日/片帆飞下自荆关”。又诗云:“朝发荆紫关/暮抵淅川城……山泉此总江/势急如建瓴/挂席顺流下/瞬息逾兼程……”当代著名诗人王怀让,游历荆紫关后,作诗云:“三省四方客/五风十雨时/丹江携诗去/告与大海知。”

 

    1949年,陇海铁路通车后,丹江航运渐衰。加上后来丹江上游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河面变宽,河道淤积,荆紫关以上已不适行船。站在荆紫关的关门口已看不到当年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盛况了。然而,地处三边的特殊区位优势,加上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决定了荆紫关不甘藏在深山人未识。近年来,该镇围绕“一街(清代五里长街)一寺(法海禅寺)一水(丹江)”作起了经贸文章,昔日雄关再次闪耀丹江。以清代五里长街为主打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黑瓦灰墙铺板门,宫阙会馆吊脚楼,清饰清俗清面孔等古色古韵得到了很好保护和再现。2001年,荆紫关明清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慕名观瞻者络绎不绝。深藏于古街背后的法海禅寺也重新撩开神秘面纱。当地政府在原有基础上修路扩建,深挖内涵,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开门迎客,再现了昔日云蒸霞蔚、香客接踵的盛景。而哺育过一代名关的丹江河自然不会被古镇人忘记。该镇在原河街位置,沿南北走向修筑一条宽 4,深2的大渠,通至荆紫关东南5华里处,建一座水电站,引丹江水发电,供给该镇及邻近地区用电。丹江又成为了一条带给荆紫关光明的河。

 

    丹江匆匆流过荆紫关,投向古镇一瞥眷恋、一瞥赞许,便带着祝愿一路默默地向前奔去,继续流淌出一个又一个好听的故事和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

 

http://s12/middle/6efe6e8ftcb83070d72cb&690

http://s6/middle/6efe6e8ftcb8306b3ea45&690

http://s15/middle/6efe6e8ftcb830558f7ae&690

http://s3/middle/6efe6e8ftcb83057e2d92&690

http://s6/middle/6efe6e8ftcb8305c598d5&690

http://s12/middle/6efe6e8ftcb830628945b&690

http://s14/middle/6efe6e8ftcb8306561aad&690

http://s11/middle/6efe6e8ftcb830674846a&690

http://s3/middle/6efe6e8ftcb8306e12a4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