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艺创作与白日梦的关系

(2010-12-27 13:48:39)
标签:

文化

分类: 观点

 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文艺创作于白日梦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又有所不同。

弗洛伊德在《诗人同白日梦的关系》一文中,首先指出白日梦就是幻想,起源于儿童的游戏。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他们在游戏中满足了愿望吗,获得了快乐。但是他们长大之后,也并未放弃这种快乐的追求,而是找到一种代替物。“他只不过是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先的游戏,他所创造的是一种空中楼阁或我们称之为白日梦的东西。”这种白日梦就是幻想。“老实说,这是一种幻想,往往有诗一般的美,我们可以称之为白日梦。” 但儿童的游戏是由儿童所具有的特殊愿望决定的,儿童不必掩饰自己的愿望,而成年人则不然,他要把导致他做白日梦的许多愿望藏匿起来。其次,弗洛伊德又进一步指出,白日梦与夜梦一样,都是幻想,都是欲望的实现。在此意义上,艺术与梦幻相似;儿童通过游戏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成人则以梦幻形式表达愿望,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但不是赤裸裸的梦,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伪装、变形和修饰的白日梦。

在具体阐述中,弗洛伊德首先将作家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靠“接收现成材料”写作的;一类是靠“创造他们自己的材料”写作的。前者大体可以看作以一种客观的态度从事的现实主义创作,他们的作品并非独创,其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为对神话、传说等素材的精心选择与变化上;后者则是以一种主观的态度从事的现代主义的创作。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弗洛伊德的兴趣显然是后者。

在弗洛伊德看来,创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白日梦有三个明显的相似之处:

一、以自我为中心

成年人长大后放弃了游戏,但也正如弗洛伊德提及“要一个人放弃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快乐,比什么事情都更困难”[1],孩提时的游戏只是几经改头换面,潜伏为成人“虚无缥缈”的幻想——白日梦。在他的《作家与白日梦》中:“同样,长大了的孩子在他停止游戏时,他只是抛弃了与真实事物的联系;他现在用幻想来代替游戏。他在空中建筑城堡,创造出叫做白日梦的东西来。”在作家创造的这个幻想世界中,作家不但可以继续他想继续的那些游戏,而且还可以创造出他曾经在游戏中没有的东西,他就像一个拥有一切的王一样可以任意支配这个幻想世界中的一切东西。显然,他在支配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得到了游戏的快乐。白日梦正是顺应成人对早年快乐的追寻而出现,又为闪躲道德的谴责而“换装”,并且它深藏于人类的潜意识(也称无意识)之中,最为关键的是其内容中蕴含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内容,所以,白日梦的自我中心倾向已昭然若揭。弗洛伊德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应将利用现成题材与自己选择题材的作者区分开来。在后者中,即在那类具有独创性并拥有最广泛、最热情的读者的作品中,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作为兴趣中心的主角,作者试图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赢得我们对这主角的同情,他似乎还把这主角置于一个特殊的神的保护之下”,他虽历尽艰险而最终总能化险为夷。这种“不受伤害”的特性,为白日梦和故事主人公所共同拥有。

二、很强的理想化倾向

正如梦境不等于现实世界一样,文学作品也只是作家创造的一个“幻想的世

界”,这个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分割开来”的。一个人有无把现实世界升华到幻象世界的能力,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艺术才能的特征。可见,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地位。而创作家想象的空间却仿佛陷入一个怪圈——理想主义。弗洛伊德以文艺作品的两种现象为例,说明这一观点,首先,纵观美满的爱情故事,所有的女人都爱上主角,它符合文艺创作“大团圆”的写作程式,但作品完美理想的通病常引起现代读者怀疑的目光。然而,若将其视为白日梦的必要成分,就容易理解多了。其次,故事中的人物严格区分好人和坏人,无视现实生活人类性格的多面性。更为有趣的是,好人都是自己的助手,坏人都是自我的敌人和对手,自我也就是故事的主角。这一现象和白日梦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都是欲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受压抑的无意识欲望是幻想的动力。在他后期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即人格层次划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最原始的本能冲动;自我即理性的我,是为现实生活的伦理原则伪装了的本能;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本能蠢蠢欲动,超我利剑高悬,本我只能在潜意识状态下才能宣泄被压抑的“里比多”——性能。宣泄方式其一即精神病,其二是梦,其三即艺术创作(也称性本能冲动的“升华”)。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白日梦与艺术创作源出同因,作家和读者在现实中难以抛头露面的欲望可以公然在艺术中合乎理性、合乎道德地变相得到满足。幻想与三种时间的关系,文学作品也同样适用。弗洛伊德认为,幻想徘徊于三种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包含着三种时刻:心理活动与诱发此心理活动的当下场合和印象有关,从那里回溯到早年经验的记忆,从中实现这一愿望;这种心理活动又创造了未来的情景,代表着愿望如愿以偿。至此,心理活动创造了一个与代表着如愿以偿的未来状况有关的表象。愿望之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在一起。与此相似,作品本身展示出两种成分:“最近的诱发场合和旧时的记忆”。现在,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弗洛伊德基于以上文学创作与白日梦的相似性,他的文艺观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提倡无意识,一是主张幻想。

但是白日梦就是白日梦,与文学作品还是有区别的。认为白日梦与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他作为“伟大的思索者”,深刻地认识到白日梦毕竟不是文学作品,否则人人都是作家。一个白日梦的赤裸裸的告白只能引起厌恶,因为它与我们的道德相冲突。创作家的高明在于他掌握两种技巧:一是通过改变和伪装其利己主义的白日梦以软化其性质(欲望的满足);二是以美学快感取悦读者。创作家正是通过这两大法宝让其羞于见人的白日梦与大众公然见面。与此相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个人心理生活必须要具备一些特征,即超乎寻常的强烈的本能驱动力、压抑的适当松弛,表现为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漠视以及罕见的升华能力。对于作家而言,如果白日梦过于强烈,意味着精神类疾病发作的条件已经成熟,因为白日梦就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直接心理预兆。这不禁使我们想起,弗洛伊德曾在《自传》中说:“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神经质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力造成的世界中”,不同的是,艺术家用艺术的方法将他的白日梦表达了出来,而精神病人则因为其不会运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其白日梦,所以我们看起来不太正常了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