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画家罗宽民:红尘有缘识丹青 钩笔泼墨画葡萄

标签:
图片文化艺术 |
分类: 大家书画——艺苑精英 |
罗宽民
红尘有缘识丹青
——记葡萄画家罗宽民
http://s12/mw690/0021Z8Vkgy6MicfRms36b&690
启了他的葡萄画之旅。
中国画中葡萄画出现较晚,而且擅长的人较为稀少。这是因为葡萄是一种外来作物,唐朝开始从西域引进到中原,过了几百年才传到东南地区。从古至今,画葡萄之人少有精妙者,只如明、清徐渭、虚谷,近代缶翁、齐璜、崔子范等人遗存佳作。罗宽民学画是从理论开始,从研习这些名家的画作开始。在经济拮据的年代,他省吃俭用买下中国绘画史、西方绘画史、中西艺术比较等一套又一套的绘画理论丛书,从中吸取精髓;他遍察庭前屋后、风雨阴晴之下的葡萄实景,写生积稿盈筐;他尝试将中国画书写之线、五彩之墨、虚实之象的技巧和西方油画的明暗之调、冷暖之色、粗糙之质的技巧融为一炉,进行绘画创作。从实景观察到写生,从体悟到历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淀之后,罗宽民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http://s7/mw690/0021Z8Vkgy6Mici9bAqd6&690
http://s6/mw690/0021Z8Vkgy6MicjWtb785&690
其一,罗宽民的葡萄讲究开合对比,腾潜呼应,尤于钩蔓、圈果上见功力。葡萄枝干主兼用勾勒皱擦之笔法,枝叶枯湿浓淡有别,圈果冷暖虚实相渗,使葡萄的形质丰满,气韵天成。罗宽民画葡萄往往一笔画三色,将一颗葡萄上的三种色彩一笔勾画出来,他将素描技巧运用到中国画中,墨色相加,把葡萄的重量感、透明感、光亮感和质感表现出来,《丽珠飘香》就是这方面的范例。其二,他非常重视点面的结合,葡萄以没骨圈厾为之成点,枝干藤蔓以篆笔中锋为之成线,叶片以侧笔破锋为之成面。此外,多年的习字经历练就他的强劲的腕力,他画的枝条遒劲有力,聚散有度,章法严谨,收笔稳健。《满园秋色》中稳固的支架,交错而不失秩序的枝蔓便是最好的印证。其三,罗宽民的葡萄画雅俗共赏。他笔下葡萄,多为日之所见、情之所感、心之所向:果熟时节,几只蜜蜂、几羽麻雀、几尾松鼠,游乐花间草丛,在平凡的景致中窥见生活的乐趣,不失雅兴。罗宽民从事教育工作几十余载,为人敦厚朴质,纳言绘心,因此他的葡萄图也是质朴的,是贴近大众生活的,他喜以书法入画,为葡萄图题字往往喜庆,如“秋高气爽果飘香”、“春日千滴汗,秋来颗颗香”、“满架丽珠乐丰年”等等,因此他的葡萄画往往为大众所喜爱。
http://s4/mw690/0021Z8Vkgy6MicmFatJ73&690
http://s13/mw690/0021Z8Vkgy6MicoRZUM8c&690
“无论是学字还是学画,我都是自学的。因此要想学好字画,多看、多思、勤练成为唯一的办法。”这是罗宽民多年来学习的深刻感悟。而经过多年的探索,罗宽民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艺术原则。中国画重神,追求意境美,尤其是文人画,有时甚至可以忽略掉“形”的存在。而在罗宽民看来,如果连画的是什么都看不懂,怎能说这是一幅佳作,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艺术应属大众,不必故作高深。因此,罗宽民的画作往往形妙气丰,从不刻意追求“无形”之境。
http://s13/mw690/0021Z8Vkgy6Micse0Xyb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