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欧洲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巴洛克教皇弥撒 |
分类: 旅途中 |
全世界最大的基督教教堂-----圣彼得大教堂(St.Peter’s Basilica)
彼得大教堂(St.Peter’s Basilica)
名字的由来:圣彼得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是基督教建会时期的关键人物。原名西门,耶稣给他改名为“彼得”意为磐石,并说要把教会建立在磐石上,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他管。耶稣死后,圣彼得作为众门徒之首,召集门徒聚会接受圣灵,建立教会。约公元48年,他与雅各等人在耶路撒冷召开第一次教会会议。无从考证他殉教的年份,只知道他在罗马被捕,被钉在十字架而死,被安葬于梵蒂冈的圣彼得。
梵蒂冈----天主教三大圣地之一,到了,感觉开始清晰。建造时间在1506-1626年,融合了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贝尼尼设计了这一辉宏的广场,由284根圆柱和88根臂柱组成的两列柱廊形成弧形的两翼。柱廊的檐口上竖立着140尊圣徒雕像。广场的中心是一座方尖碑,左右各有一座喷泉。遥想方尖碑,一切仿佛回到了古罗马时代,一个帝国无比荣耀的年代。
巴洛克风潮不仅为这座教堂的正立面和内部空间带来繁复的装饰,还带来了华丽壮观的圣彼得广场。跨越了两个艺术时代的建筑,为我带来了太多的震撼。在这个宏伟的工程中,找到了熟悉的名字: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佩鲁齐。之所以称为天才,因为天才创造了不朽。入口右侧第一间小礼拜堂内就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母玛利亚哀痛地抱着耶稣的尸体。这也是他唯一的一件署名的雕塑作品。在《创世纪》前看到艺术大师的作品,意外又惊喜。
意外和惊喜伴随着意大利之行。为了进入教堂,我们随着人群排起了长队,时间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了,看到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队伍沿着圣彼得广场一直排了下去。队伍里有很多修女,纳闷难道世界各地的修女们也跟我一样都过来旅游吗?前面的一对夫妻,看年纪差不多40来岁,用带着德国口音的英语示意我是不是有跟他们一样的邀请函参加傍晚有弥撒,如果没有就不能进入。狂晕。。。。。。接着他们示意在我右边有一位年长的修女给了他们邀请函,我开始询问可是对方已经没有多余的了。失望之余,前面一个稍年轻点的修女递给我一张,我告诉她我需要两张时,她仍然很温和的笑着。当后排的游客也开始询问时,她的邀请函也送光了。看不明白邀请函上写了什么,但是感觉有很多个步骤,会在不同环节有不同的人出现。不管怎么样,很幸运了。
我选的座位就在中间走廊边,仪式可以看的很清楚,虽然不知道后面会是什么。当赞歌响起,一切变得圣洁而空灵,似乎内心深处的罪恶可以得到救赎,当然这只是感觉。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看到了主教,看到了整个弥撒的过程,与周围素不相识的人们互相传递火种,互相拥抱,接受圣餐。。。。。。一切都很奇妙。身边的修女看起来有6,70岁了,看了我半天,问到:Japanses? 呵呵,当然不是。仪式结束后众人纷纷鼓掌,接着开始尖叫,不明白为何。难道也是弥撒的一个环节吗?当掌声与尖叫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教皇出现了。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人家就是出现了。人群向中间靠拢,那些走路都歪倒倒的老修女们眼睛里闪出无限的神采,奋力挤到最前排。教众眼中教皇应该算是神了吧,看到了神难免会激动。修女也疯狂,我信了,真的很疯狂。
重量级人物出场,全场沸腾走出圣彼得大教堂时天色以黑,身边陆陆续续的走过很多修女,她们依然兴奋的谈论着,就象演唱会散场之后,小女生们往往会兴奋的谈论着偶像那般。空气清冷,微微寒意开始让亢奋的神经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