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古镇随想
标签:
旅游文化图片情感 |
锦溪古镇随想
前不久去了趟紧靠着周庄的锦溪古镇。
锦溪是个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水乡古镇,锦溪镇志上称: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
走进锦溪,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光洁的青石板路、濒水的河房、斑驳的码头,高耸的拱桥,还有悠悠驶过游船,给人以灵秀、深沉、内聚而温馨的感觉。然而走到沿河长廊的尽头,眼前却豁然开朗起来,好大的一片水域啊,波光粼粼,浩浩荡荡,一座近两百米长的廊桥横卧在湖光潋滟的碧波之上,桥前浮动着大片的睡莲,桥后则是水天一色浩瀚无边,让人惊叹不已。查看了一下地图,原来锦溪周边全是湖泊,为五湖三荡环抱。这让我想到锦溪的独特之处。
作为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锦溪的独特在那,有人说独特在桥,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内有36座造型各异的古桥;有人说独特在廊,四通八达的各式长廊、曲廊、檐廊、桥廊将古镇串成一体;有人说独特在水,是无处不在的水晕染出淋漓尽致的水墨江南。我觉得这对又不全对。说到桥,曾有人提过同里,说到廊,有人提过西塘,说到水,更有人提到周庄,我觉得这不过是各有自己的特征而已。
而锦溪的独特之处,我觉得更应该是两种情境的兼具与交融:一边是内聚的小桥流水人家,一边是开敞的湖荡堤岛,其间,一条条溪流、一个个游船、一串串长廊、一道道视廊,又将两种迴然不同的景观意境衔接起来、融汇起来。小家碧玉式的老街水巷与宽阔无际的湖荡波光两种景观的兼具,婉约宁静、内聚温馨与开敞舒展、浩瀚壮阔两种气息的交汇与交融,应该就是这古镇的独到之处吧。
古莲廊桥外的五保湖上有一座小岛,上有牌坊、两个小亭及雕塑等,这个小岛就是陈妃水冢。关于陈妃,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宋高宗赵构之妃,一种认为是宋孝宗赵昚之妃。后来一般认为是后者,并得到此后的昆山县志的认可。即,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金兵入侵,陈妃随宋孝宗赵昚逃亡,途经锦溪,不幸因劳累染病而亡,孝宗帝就在锦溪五保湖的碧波中为爱妃立水冢而葬,又在与水冢隔水相望的湖畔建“莲池禅院",为其守护超度。此后又将“锦溪”改名为“陈墓”。直至八百多年后的1992年10月,陈墓镇才重新更名为“锦溪镇”。
不过这里有个疑问,宋孝宗为南宋第二代帝王。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为孝宗继位后的第一年,当年组织北伐,先胜后败,止于江淮,金兵并未侵入江南,况且赵昚并未随军北伐,更无逃亡途经锦溪一说。还有一说是此事发生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此时是宋高宗赵构在位,虽有战事,但均在江北和江西等地,并未涉及江南,清乾隆《陈墓镇志》也认为说赵构来过锦溪缺少历史依据,加以否定。还有一说是此事发生在赵昚为皇太子期间,赵昚策立太子为1162年,距继承皇位仅几个月的时间,当年虽也发生过金兵南侵事件,但限于江北泰州一带,也无可能。
由此我觉得,陈妃为孝宗之妃并葬于五保湖中是可能的,因为有“锦溪”改名为“陈墓”的历史事实存在,但金兵入侵逃亡的背景不可能存在。还有一点大家的共识是:"莲池禅院"是因陈妃而建造的。相传现在禅院内的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均是宋孝宗亲手种下的。
对于“水冢”还有一个神秘的说法:无论是水涨水落,那个“独圩墩”始终高出水面一定的距离,从没被大水淹没过。于是民间就有了许多传说,有的说水冢的底部蹲着一只神龟,有的说湖底有一个通着海的大洞……当然这些说法的科学性是令人置疑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称”出了“陈妃水冢”在古镇人心中的分量。
“陈妃水冢”和“莲池禅院”使古镇笼上了一层帝王文化色彩,使古镇更加鲜亮起来。明代的文徵明、高启、沈周、祝枝山等人也在游览之余挥笔抒怀,写下了千古诗文。文徵明的“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高启的“遥闻帝子葬陈妃,未许青山觅翠微。江底有龙成穴地,水中无辇到泉扉。”沈周的“君恩付流水,无复吊仙妃,有客捞明月,香魂应借辞”都是对“陈妃水冢”的千古绝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