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铁5号线朝天宫站综合开发特定规划区域城市设计的意见建议
关于地铁5号线朝天宫站综合开发
特定规划区域城市设计的意见建议
该项城市设计轨道交通站点各项定位得当,站点建设与地块同步开发、一体布局,在功能上互补互促的思路非常好, “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基本合适,如果每个站点都能这样设计并公示出来,那是非常好的。提三点看法供参考:
1、关于“地铁TOD开发建设导向”问题
该项设计提出了“以地铁TOD开发建设……为导向”的问题。公交导向型(TOD)发展模式是西方新城市主义提出的围绕公交站点进行的紧凑的、功能复合的、人性化的“簇群状”集中式的土地利用模式。是为了破解城市建成区“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问题而提出的。如果是新区开发效果会很好,可是朝天宫地区是老城区,老城区当然需要逐步更新改造,理顺功能布局,但情况复杂,难度很大,必须慎重,考虑到方方面面,特别是原有的风貌特色和街巷机理,建设一旦成形则很难改变。
从地铁整体讲采取TOD发展模式是可行的,但必须根据不同站点的节点地位、区位特征和功能布局实际区别对待。朝天宫站不是换乘站和重要节点站,主导功能应是满足当地居民出行和旅游休闲交通需求。从地块看是以居住生活为主,兼具旅游休闲功能的地区。商业主要是以满足周边社区居民需求和休闲需求为主,连地区级商业中心都够不上(当然,附近有莫愁路文化休闲街区和仓巷特色商业街区,但同类的商业街区在老城区到处都有),建议商业发展以贴近实际为好。该规划设计安排了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和较多的地下空间商业,建议慎重,商业以中小型、多样化为主,地下空间开发成本很大,要算经济账,建议除与地铁出入口相联系的空间适度开发外,其余地下空间以预留为主。
2、关于景观风貌
该设计提出“景观及建筑细部方面体现朝天宫的风貌元素与色彩基调”,笔者以为值得商榷。解放前至上世纪50、60年代,这个地区除莫愁路和朝天宫西街是商业街区外,其他都是居住生活区,明清时期(从地图上看)也基本如此,南京传统民居风貌特色鲜明。特别要提及的是这附近的七家湾,早在明代(一说是宋代),就是南京最有名的回民集聚区,清真饮食名声在外,民居建筑别有特色,当时应该是老城南的特色风貌区。笔者以为,这里的景观及建筑细部与色彩基调应该体现的是以七家湾为中心的老城南风貌和环境氛围,而不是朝天宫的风貌。建筑风貌应突出南京传统民居特色,以仿多进穿堂式为主,而不是围合式;坚持小体量组合式,杜绝大体量建筑;多一些幽深的小空间、少一些大开敞;以一至两层建筑为主,商业建筑三层,不超过四层。朝天宫西街街口原来商业风貌很浓,是重要的传统商业街的“脸面”和景观视点,建议恢复原有特色。现在若改成绿地,街口形象完全丧失,建议绿地放在建筑后面与河边。
要保护原有的街巷肌理、保护如止马营等老街巷、老地名(明代朝天宫前有个回龙桥,是否就是现在的文津桥已不可考),留住历史的记忆,让人能摸得着岁月遗痕、听得见历史余响、系得住市井记忆与乡愁。
3、关于交通
规划设计考虑机动车交通过多而慢行交通不足,建议构建窄路幅、密路网的慢行交通网络,安排禁止机动车的步行街巷,如范家塘应禁止机动车通行。建议重新考虑机动车流线。
以上意见建议供参考,谢谢!
http://s8/mw690/0021V2oazy75DPVOKTJ17&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