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语”≠“广东话”

(2010-11-29 19:41:45)
标签:

文化

分类: 知识角

  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岭南的称谓“越”(通“粤”)。

  粤语,是发源于两广地区(广东、广西)的一种方言,也是在广东省、香港、澳门占有主流地位的方言,故称广东话或白话。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一直以来,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远早于宋朝,也正因为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才通行。谈到粤语的发源地,专家大多都认为是发源于古代苍梧郡广信(古代广信,即是今广西梧州大部分地区和广东封开少部分地区)。古代苍梧郡地处今两广版图的中心,辖地相当于今之梧州肇庆贺州三地区。北有桂江(漓水)经灵渠通湘江连接长江水系。横贯两广的岭南母亲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过。统领这一大片南中国土地的首府广信,其地位十分重要! 

  在学术上,广东话不等同于广东方言。广东话指的是发源于夏朝的汉族语言,也就是粤语。粤语”的“粤”字来源不是“广东省”简称,而是古代岭南的“南越国(南粤国)”,以及后世延伸而出广义的“两粤”。因此“粤语”不等于“广东话”。当然,就如美国人也会称呼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一样,“广东话”这一名称虽然概念不清,但因为在港澳、海外华人、中国内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义。而广东方言则指的是在广东地区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话闽语(潮州话、福佬话雷州话、黎话、海话。

  粤语源于古汉语吸收部分古越语而形成,具声母二十,韵母五十六,声调曰九声六调,名九实六也,入声有三。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

分布特点

  粤语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封开、德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通行地域

综述

  在中国,粤语通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境内,以广州、香港为中心。操使粤语的人口大约有1亿,其中广东约6000万,广西2000万,港澳湾和海外华人华侨约1000万。

  主要通用粤语区域: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都、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5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兴业、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此外,

  港澳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境使用粤语。

  海外华人华侨区:海外两广籍和港澳籍华人华侨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通用粤方言的。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海南少部分地区:也通用粤方言。

方言分支

粤海方言

  

粤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粤海粤语,也称粤语“广府片”,即为通常指的广府话。粤语的标准音--广州话即属于粤海片。粤海片内部差异不大,彼此一般能较流畅的通话。例如广州话、香港粤语。香港粤语和广州话之间差异极小,只有部分用词习惯不同,这跟两地所处语言环境和社会制度有关。

广州方言

  广州方言主条目: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广州方言即狭义“广州话”,因地处珠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广州、香港等大都市数千万本地居民的母语,长期引导传统的粤语戏曲文化和粤语流行文化,影响力强大,被各粤语方言区人们接纳为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音。广州话本身亦在不断缓慢变化。广州音的收音范围比较广,连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并收录。

港澳粤语

  粤语于香港与澳门的官方、媒体以及社会广泛使用,语音为广州音,部分专有名称的词汇则与广州方言有一定差别,但不影响双方沟通,在生活上也不易察觉。澳门粤语长期受香港粤语影响,因此完全一致,外来语更多使用英文外来语,而葡文外来语并不多见。香港于1997年前仍有相当人数称之为广州话、白话;1997 年后基本以粤语、广东话作为香港粤语的正式名称。但近年出现了不少对“广东话”这个名称的质疑(参见广东话),为避免名称冲突也有人称为广府话。

  香港新界的本地粤语以莞宝片围头话为主。

  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粤、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话和香港广府话在音调和词汇相互影响)。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 (即n/l不分) 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 念成 [lei]和 [?] 。把「国」[gw?k] 误读成「角」[g?k],「过」[gw?] 读成「个」[g?] 。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 n/l 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移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19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屡屡出现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辈口中。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中国大陆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 遍。例如:“地盘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对男教师及男警察称作“阿Sir”、女教师称作“搣士”(Miss)。这些由英语而来的外来语,其实在1949年前,广州等粤语地区也经常使用这些当时普通话还没有翻译过来的英语词汇,只是后来由于大陆实行推广普通话,这些词汇渐渐就被标准普通话代替了,现时还有老一辈的广州人,尤其是某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如修车业),会把“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扳手”叫“是巴拉”、对男教师及男警察称作“阿Sir”,把“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更是任何年龄层的人都还在通用的叫法,只是以上的词汇,除了“士多啤梨”外,年轻一辈已很少用到,但还是完全能听明白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现在香港流行的“懒音”作为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之区别标准较为合理。以有无使用“英文之广州话拼读”来区分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如广州 叫“地盘管工”,香港叫“科文”,而佛山译成“课文”,就会存在一个佛山标准粤语。这种划分方法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是不成立的,因其发音完全相同,且用词并不排斥。其实早于香港开埠之前,广州已经使用外来语,现今之外来语未必全是香港所创。

  由于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使海外的粤语亦受到香港方言的影响,亦确立世界上出现标准粤语,取音与语法标准亦仍为广州话。在日常用语及新闻中亦出现诸如“劲爆”(形容事物厉害强大或形容情况鼎盛)、“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语。

南番顺方言

  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香山方言

  石岐话主要流行于广东中山市城区石岐以南地区,与广州话相近,但又不尽相同。对一些事物的名称或一般用语的叫法与广州话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完全懂得听和讲广州话,但广州人或香港人不完全听得懂石岐话。如广州话“瞓觉”(睡觉之意),“瞓觉”一说石岐话也用,不过一般称作“寐觉”(寐此处音“眯”[mī])。石岐话形容一个人懒惰有习语“吃寐屙坐”。广州话“头先”(刚刚之意),石岐话也用,不过多称作“近(音“紧思”[g??n si])、“啱先”。另外石岐话在口音方面与广州话也有些不同,例如合口字没有轻唇音;广州话以声母为f的晓母字或匣母字在石岐话以h为声母,如风扇,石岐话读hung-sin;克服,石岐话读作kaak-huk

  在1970年代末以后,因为香港电视而导致石岐话不断向广州话靠拢,许多旧有的发音与词汇用法都逐渐减少以至消亡。例如上述的合口字发音,后生开始将合口晓母字按广州话读为轻唇音,又如上述之“寐觉”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逐渐被“瞓觉”所取代。“下间”(厨房)、“银钱”(元的俗称,“两个银钱”即是两元)这些老式石岐话新一代中山人已经很少使用。

梧州方言

  梧州粤语属广府片,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桂平市区,及下属的马皮,南木,金田,江口等,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苍梧县城,贺州市区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莞宝粤语

  莞宝粤语包括东莞方言和宝安方言(深圳本地粤语为莞宝方言,市区通行广州方言及普通话),前者以莞城话为标准,后者以围头话为标准。有人把莞宝片合并到粤海片里。但事实上,莞宝方言和粤海方言之间通话有较大的困难(例如:在电影《我爱扭纹柴》里有不少围头话对白,不少在市区生活的香港人都听不明白这些对白),将莞宝片独立出来比较符合事实。

  详见莞宝粤语。

东莞方言

  东莞方言分布在广东省东莞市东莞话以莞城话为代表。莞城话与广州话口音差别很大。未受过训练的广州人不经过适应比较难以听懂莞城话;反之很少接触广州话的莞城老人也很跟广州人沟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宝安方言

  宝安方言分为围头话、南头话等几种。

  其中,围头话因为其普遍分布于区内的围村里而得名。深圳宝安区福永、松岗、沙井,龙岗区平湖,南山区南头部分地区,香港新界的锦田都使用围头话。还有深圳市区内有几十条自然村也是说围头话,例如水围、上沙、下沙、沙尾、沙嘴、石厦、梅林、皇岗、新洲、福田、岗厦、上步、赤尾,等等。这些围头话跟香港新界锦田的围头话完全一致。

  南头话主要分布在南山区的南头地区,使用人口约5000人。

罗广粤语

  罗广粤语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州、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罗广方言片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须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 [?] ,珂 [??1] ,矮 [??i2] ,亚 [?a3] ,爱 [??i3] ,恶 [??k3] ; [n] , [l] 音分明。

四邑粤语

  主条目:四邑方言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他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但两者现时已慢慢融合,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广州方言的一种。

  四邑方言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方言差异最大的方言之一。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在四百年前,部分福建人从福建莆田经海路迁入四邑地区,与当地的广府人和少数南越族的后裔,以及其后移入四邑的少数客家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四邑话。可以认为四邑话是以几百年前的本地粤语为主体,先后受闽南语、客家话影响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粤语语言。这种观点从四邑话的发音和词汇可以得到佐证。

  由于语音差距很大,一般广府人只能听懂约三、四成的四邑粤语对话。因此,过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与广府人不同的族群认同。四邑人于香港开埠初期即已到来香港市区工作,于族群内保持高度的团结,因此其语言得以保留。与其他族群一样,香港说四邑话的家族于1970年代开始因族群观念转淡而改说广府话。受广府强烈的辐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四邑人亦逐渐产生广府认同。

高阳粤语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茂名、高州、信宜、化州、阳江雷州半岛一带。以高州话为代表。

邕浔粤语

  邕浔片粤语在广西分布范围很广,除南宁及周边地区外,广西西部的百色龙州粤语亦属邕浔片。邕浔粤语与梧州粤语和广州话都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桂平市古称)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横县、崇左县、宁明县、凭祥市、桂平市下属乡镇、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但是由于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上南宁市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广普通话,南宁市区内南宁话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宁话使用人口锐减到不足三成。邕浔粤语的代表性口音实际上已迁移到古称“浔州”的桂平市下属乡镇。现在也有相当多人忧虑南宁话事实上已经变成死语。

勾漏粤语

  勾漏粤语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贵港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和广东怀集县。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内爆音明显。一些字的鼻音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比较困难。广东怀集地区粤语亦属勾漏片。勾漏粤语的代表有玉林话广宁话、怀集话、藤县话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流粤语中,有上里话和下里话之分。上里话因为毗邻粤西,较接近香港音或广州音,除了个别字句用法、读音不一样外,双方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严格上分,北流上里话不属于勾漏粤语,而属于粤西粤语。而北流下里话就属于勾漏粤语。

钦廉粤语

  钦廉粤语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吴化粤语

  吴川话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

疍家话

  疍家的定义在学术界有争议,一说是沿海地区渔民的自称,一说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疍家话又名水上广东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但是浙江,福建沿海也有少数渔民自称“疍家”,不过所操语言跟两广疍民差别甚大。疍家话跟广州话可以互通,但疍家音明显。学术界对疍家话的系属曾经有过一些争议,一说认为疍家话属于粤语,另一说认为疍家话自成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