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证据谈感悟——《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心得(作者胡聪)

(2013-04-25 22:15:57)

在 刘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自由徜徉于证据调查广袤的知识海洋里。一句话表达我对这门课程的感受:选修它,真的很值!一直认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自己都没有能力去作《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这本教材的书评,因此以下所述就权且当做是粗浅的读后感吧。对于自己很不成熟的体会,还望海涵!

一、教材内容简介

在证据裁判主义的制度背景下,证据在诉讼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面对着深陷困境的调查主体、苦苦追问和探寻的莘莘学子,刘建华老师苦心孤诣,于2012年出版了《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这本书。该书主要以以案例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与证据调查相关的的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在体系设计上分为四个主题篇章。第一主题篇章包涵五个章节内容,主要是讲述证据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让读者明白生活中的“证据学”与司法中的“证据法学”不可同日而语。第二主题篇章包涵四个章节内容,主要是讲述证据调查主体及素质的要求,涉及到证据调查的导论、证据调查的主体、证据调查的思维、证据调查的谋略。第三篇章的内容包涵四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讲述证据调查的实施技术(物证技术和人证技术)、证据调查的方法以及证据调查的合作。第四篇章包涵两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如何从管理角度与司法角度来提高证据调查的效率和价值,降低证据调查的成本与时间。该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形式多样,既适用公检法等实务工作者与在校学生,也可以成为普通民众运用证据维权的指南。

二、该书的特色与创新点

(一)内容全面,体系完整,重点突出

如前所述,该书从证据法学、证据调查的主体及素质、证据调查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证据的审查判断四个方面对证据调查的相关内容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形成了证据调查的完整体系。这样的编排使得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内容,轻松地进行相关的学习。在内容上,该书简略基础理论研究的争鸣与分析,而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通过典型案例帮助读者理解主流观念和法治精神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第十一章证据调查的物证技术和第十二章证据调查的人证技术,介绍了日常调查中所运用到的文书物证鉴定技术、毒品毒物技术分析、生物物证技术分析、测谎技术、催眠技术、精神分裂技术等一系列常见的调查技术和调查手段,完善了证据调查的内容体系,扩大了读者的知识面,是本书的一大创新点。

(二)形式新颖,版块多样,可读性强

该书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主要由内容摘要、案例导入、正文、模拟与实战四个版块构成。另外,依据每章内容需要,还适当随机增添思考与讨论、补充阅读、法言法语等版块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内容。几大版块各具特色,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几大板块彼此之间层层深入,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理论与模拟实战相结合,巩固了读者对知识的掌握,加深了读者对证据理论的认识程度。就某一版块来看,补充阅读和法言法语两个版块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补充阅读版块使得读者能够高效地了解国内外的相关知识点,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法言法语版块以简洁的名言警句阐明了该章节的中心思想,简短却极具说服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时代特色

作为一门与实务工作密切相联的的学科,证据调查理论知识与日常实践密不可分。充分考虑到实践性强的特点,《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在系统、准确地阐述证据法理论、证据规则与诉讼中运用证据的法律实务等内容的同时,还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科学的解答,为证据调查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如:该书第八章(证据调查的主体)不仅介绍了不同证据调查主体(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律师、仲裁人员、纪检人员)的调查活动,还指出了不同主体证据调查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律师调查环境难以保障、纪检双规与双指的合法性、私人侦探的困境等),并提出了解决之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该书紧跟时代脚步,关注社会热点,立足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跳出了以往证据法学类书籍只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应用,与时代脱节的怪圈。

(四)传递独具启发性的思想观念

作为证据法学类图书,《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所传递的独到的思想会让读者受益终身。该书最大的启发在于传递给读者一种全新的理念,引领读者从更加、真实、客观、科学的角度去认识证据。首先,该书向读者强化了证据意识,着重树立读者的取证和证据保全观念;其次,该书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证据乌托邦”的理念,即事实有时是无法探求到真相的,事实真相永远是雾里看花;再次,该书强调了证据规则的重要性,指出证据调查的终点是化解矛盾,而不是追求绝对的公平正义;最后,该书阐释了证据调查中调查谋略和调查技术的合理运用对证据裁判的重大影响,教给读者如何更好地运用调查技术、调查手段,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五)注重各式案例的运用,理论实务和案例紧密结合

《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在编纂的过程中,点缀了相当多的国内外经典案例,其中不乏既有针对知识点的“相关案例”导入,又有指导学生分析的“引导案例”,此外还有供学生测试使用的“练习案例”。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有相当多的案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鉴定实践中遴选、整编的,(如:如何调查伪造签到者、如何调查五星级宾馆房间是真留还是假留等)这些案例来源于生活,立足解决生活中的证据调查问题,更加体现了该书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的特色。该书用案例引出原理和规则,用原理和规则解说案例,使得读者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下更好地掌握证据调查的理论知识和实务工作,起到了了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增强读者证据意识的效果。

三、对该书的几点浅显看法

总体来看,《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是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可读性于一体的证据法学类读物。通过阅读,自己对该书有了些浅薄的认识。带着这仅有的浅显的认识,现写下我的几点感悟。

(一)该书在编著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在个别地方出现了错别字

例如,该书序言部分在“第四章阐述了司法证明的标准与方法,告诉读者…”一段中,编者误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写成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清楚”。又如,在序言第五页“第四篇章包涵二个章节内容”一段中,编者错将“两个章节内容”写成了“二个章节内容”。再比如说,在课本模拟实战“杨乃武与小白菜”一例中,第一自然段“另取其妻”的“取”应为“娶”字。编纂课本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编者不仅费力,更劳心费神。初次出版时,出现这样的小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相信今后的修订会避免这样的失误。

(二)建议书中结尾部分附录与证据调查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

证据调查的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环节都要依法进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虽然不是专业的法律类书籍,但是相关的活动都要由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作为刑事司法学院的学生,大多数人只学习了刑事诉讼法,对于其他的与证据相关的法条很少涉猎,在遇到具体的证据问题时,还要查阅其他相关的资料。当然了,一本书不可能包涵与证据有关的所有内容,学生们也有其他较便捷的途径获取与证据调查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不管怎样,翻阅课后附录法条要比百度、查阅另一本法条书简易很多,且结合法条课堂理解要比课下用功效果好得多。在此,本人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结尾部分附录三大诉讼法与证据和证据调查相关的法条,并适当加入其他与证据相关的重点法规。所选录法条不必占用太多篇幅,筛选一些经常使用而且与证据调查课程紧密相连的法律法规即可。

(三)建议适当加入国外证据调查的相关理论

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判例法国家)的证据调查制度已经相当成熟。我国的证据调查研究相比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因此,国外一些先进的证据体制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阅读,可以看到该书已经加入了诸如“米兰达规则”“辛普森案件”“国外规定”等内容,但是从整体来看,其涉及的国外理论仍旧是有待增加的。作为在校大学生,大家也十分渴望涉猎一些外国比较成熟的司法体系及相关的证据制度,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希望编者能够考虑再适当加入一些国外著名的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知识。

(四)希望编者能够对书中的图表和图形作出适当阐释

该书中的图表、图形不是很多,对于比较简单而常见的图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加以理解和掌握。然而,对于专业性比较强又比较难理解的图示,读者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这时编纂者的适当解释就显得十分必要。拿课本七十二页“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图形和七十四页“不同真实”的图形来看,倘若编者不予以适当的文字阐释,读者是很难通过自己的认识来正确理解课本真实意思的;即使读者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也有可能是误解,甚至是错解,还会影响到其后续的学习。

(五)建议编者在课本之外增加关于“案例导入”和“模拟与实战”部分的编者意见

这两个版块的内容具有比较开放的性质,本来不应当有固定的参考答案。但是本人认为,对于没有教师引导的证据法学初学者和选用该书的司法工作者而言,由于本身知识、能力的欠缺,很可能在短时间不能对案例所引出的问题形成一个比较理性和较为符合法律精神的判断。对于案例中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是可能仍旧是没有较好的解决之道或者就是束手无策。此时,编者的意见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拨云见雾的作用。编者的意见往往会对读者起到一个积极的启发作用。为了防止学生偷懒,编者意见可以作为教师用书的一部分或者作为自由读者的选择部分,可以不出现在学生用书中。这样,既能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确引导读者的作用。

四、结语

   总体来看,《证据调查理论与实务》是一本思想独到、观念新颖,选题全面、规模宏大,体例新颖、结构完整,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证据法学类读物。该书既注重对读者知识的灌输又积极引导读者思考,是本科生教材中值得一读的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