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王铜根 微博认证为“资深汽车达人”,声称我的一篇关于PM2.5来源的科普文章中,有“数据错误、逻辑错误”“漏洞百出”,要“吊打”我,还宣布我“科普生涯基本上可以结束了”。
好的,废话少说,我这就正面回应你。
1. 编造我的论点
作者声称,我文中说“机动车是污染最大元凶”“我们有数据!可以证明机动车排放是PM2.5的最大元凶”,还打了引号,似乎在直接引用我的话。
他的文章链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3755183113052
——遗憾,我文中根本没说过这些话,也没有这个意思,是你编的。
我的文章链接:http://mp.weixin.qq.com/s/LvWL-ee6PSHVUhcs7otQbg
事实上,我原文中明确指出:北京PM2.5的第一大来源是燃煤33%,第二大来源才是机动车22%,同时还有工业排放等其它来源,并且附上了饼图。
http://ww2/large/6edf4ea4jw1fauq5154v6j20fz0d60t3.jpg
即使对于机动车,我也分了两种情况:只有北京的重污染时段才位居第一,为42%;而在清洁时段,主要来源是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只能排在第四,仅为13%。
http://ww4/large/6edf4ea4jw1fauq5r7ad5j20j50ckjs4.jpg
他说“师太俨然已经把机动车给钦定为雾霾的唯一原因了”——请问我全文从头到尾哪里表达或流露过这种意思?
2. 忽略我的说明
作者说我“把机动车和私家车划等号”“机动车排放可能确实占比比较大,但是这里面的大头是各类货车和大巴车,和你家的私家车没什么卵关系。我觉得一个科普人士在科普的时候没能跟读者说清楚这么重要的区别,科普生涯基本上可以结束了。”
——这也是作者编造的,事实上我原文中明确做了区别,我白纸黑字写着:“我国柴油车的标准低、排放大、污染重”“应该把柴油车和其它车辆分开,不要粗暴地一刀切”,还特意加黑作强调。
请问这叫“划等号”?这叫“不说区别”?作者对此作何解释?
http://ww3/large/6edf4ea4jw1fauqdvzpv6j20h30cft99.jpg
3.作者居然偷换数据
作者反驳我时,引用一个重要数据,他自己加粗强调的,是“在中国的1亿3586万辆私家车(小型客车)排放的PM2.5,只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1%。(数据来自环保部《2016年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
——相信这句话一定打动了很多转发者吧?可惜,这句话是被作者偷换过的,报告原图是:小型载客汽车占PM排放量的5.1%。
http://ww4/large/6edf4ea4jw1fauqgapzivj20dy084aab.jpg
PM和PM2.5两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PM是颗粒物,而PM2.5是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PM里包含所有直径的颗粒物,除了PM2.5以外,还有比PM2.5更大的颗粒物,比如PM10,以及比PM10更大的颗粒物。
事实上PM2.5才是我们在灰霾问题中主要关注的对象,因为它可以深入肺泡,造成不可逆伤害;而PM10还能被鼻腔和咽喉阻挡。
作者把报告中PM的比例改成PM2.5的,就像把所有癌症的总比例偷换成肺癌的比例一样,是无知不懂,还是故意混淆呢?
就这,你还给自己来个神补刀——“因为车迷总是严谨的”,哦?
4. 谁说洛杉矶没有雾霾?
作者花了大段证明“洛杉矶的面积比北京小30%,汽车比北京多将近两百万辆,开车上班的人比例比北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汽油消耗总量比北京多得以百万吨计”“而且还是出了名的堵城”,“你猜怎么着,人家没北京这种雾霾”。
可惜,洛杉矶明明有雾霾,而且在美国颗粒物污染城市中,排名第四。
http://ww1/large/6edf4ea4jw1fauqlau63qj209n0bbt9a.jpg
洛杉矶自上世纪爆发烟雾事件以来,历经70多年治理,到现在还是全美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几大城市之一。
你用洛杉矶来反问我,我真的非常欣喜。因为在大气污染领域,谁不知道洛杉矶就是研究机动车产生环境污染的最典型案例啊!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抠字眼说是“北京这种雾霾”,那我也要严谨地说明,洛杉矶雾霾和北京雾霾的确不同。
因为洛杉矶是单一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成分主要为氮氧化物转化成的硝酸盐;而北京是复合型的多污染源,其来源包含燃煤、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成分除硝酸盐外,还有硫酸盐、铵盐和成分复杂的有机物等等。
PS:洛杉矶的尾气排放不仅造成雾霾,而且造成臭氧污染,在美国臭氧污染城市中排名第一。
http://ww1/large/6edf4ea4jw1fauqnv0mctj20cr0bdt9f.jpg
5. 严重的认知错误
作者说“机动车当中污染环境的,都是重型、中型、小型货车和大型客车,普通私家车对于环境的污染可以忽略不计”“机动车排放可能确实占比比较大,但和你家的私家车没什么卵关系”
这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认识错误!
虽然我在原文中也强调,机动车的排放不一样,不能一刀切的限行。但私家车对环境的污染,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忽略不计”的地步。
咱就不说别的,就说你自己引用的那份《2016年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里面第二部分“机动车的环境影响”里,罗列了不同车型的汽车污染物排放量,明确写着:小型载客汽车的CO排放量占汽车的50.9%,HC排放量占41.3%,氮氧化物占10.1%,……
http://ww1/large/6edf4ea4jw1fauqsq50o0j20ds08l3ys.jpg
http://ww2/large/6edf4ea4jw1fauqsq4q3oj20eh091aad.jpg
http://ww4/large/6edf4ea4jw1fauqso9ln0j20ef08mdg4.jpg
“私家车(小型客车)”这可是你说的。请问“私家车(小型客车)
”这种污染物排放占比,真的符合你说的“对于环境的污染
可以忽略不计”?
顺便,你引用这份报告,让我非常好奇,因为该报告中,诸多论述、数据和结论,完全是反驳你的论点,赤裸裸打你脸。我随手引一段:
http://ww2/large/6edf4ea4jw1faushk39i5j20b706jaad.jpg
我好奇的是,你既然引用,就没有通读全文吗?毕竟你的自我评价是“必须用逻辑和数据”来指出我的错误啊!
其实上面那三个污染排放的数据,就跟那个PM数据排在一起,你既然都偷换了PM的数据,肯定也看到这三个数据了。但是你觉得这三个数据不利于你的论点,所以选择性失明了,没错吧?
6. 我的数据来源
作者多次说我“错误数据”,那我有必要介绍一下我的数据来源了:
原文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是针对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的大型系列科学研究。共有200多位科学家参与其中,其结论大多发表在业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如Natur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等。
你放心,都是国外的英文期刊,发表时要经过经历十分严苛的国外同行评议。
如果你真能证明数据错误,你可以写信给国外,举报他们撤下论文,这件事将成为学界大丑闻,你将在世界大气污染领域一战成名。为你高兴。
7. 编造我的文字细节
作者不仅编造我的论点,而且编造我的文字细节。
比如我原文中只是说北京的私家车上下班比例比东京的高,只是列出数据来说明出行率,他就说“师太说…人家东京市民觉悟高”——请问我文章哪有这句话?
私家车出行比例,只是一个客观数据,造成这个比例的原因可能是生活习惯、出行成本考量等等,我并没有就此讨论。而你张口就给我加戏,似乎我把这上升到了两国的国民觉悟?
说真的,哥们儿,在文字上玩点这种阴损把戏,你当我看不懂?前面猛带节奏,末了还假惺惺说一句“不要跑到对方微博谩骂,保持体面”,你不嫌臊得慌么?
8. 其它回应
作者说“请师太出示一下“东京人上下班只有5%的人开车”这个数据出处,可千万别拿什么电台晚报之类的街头采访出来啊”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东京都厅治安对策本部汤川雅史的研究统计结果:轨道交通出行东京达到了86%,北京是12%,东京是北京的7倍。北京中心市区市民乘坐私家车上班比例为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不到。东京轨道交通出行率远远高于纽约的54%、巴黎的37%和伦敦的35%;小轿车出行占交通总量的11%,公交巴士、摩托车及其他各占1%。
满意吗?
作者说“真的无力吐槽了,柴油车只有晚上出动吗?柴油车只在冬天出动吗?”
我的原话:“王老师(指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在夜里三四点监测到非常强的污染物,很奇怪是从哪来的?经过后向性轨迹分析,发现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柴油车,它们深夜在北京五环六环的高速公路上依旧繁忙,往来运输蔬菜、快递和垃圾。”
北京就是不准大货车白天进城啊,夜里0-6点才准进5环。你无力吐槽什么啊?
至于什么“只有冬天出动”——我根本就没说过这话,你能不信口瞎编么?
作者说“师太先拿出这样一个图说北京PM2.5的来源构成,我们注意到虽然底下一共有7项,但是饼状图当中仅有5个部分,图上并未出现扬尘。
聊了没几句,师太又丢出两个饼状图,这时候扬尘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这里就想请师太再进一步讲讲,这几个饼状图为什么各执一词。”
(就是前面北京那三个饼图,我就不再上一遍了)
这是因为,每个饼图里只列出了前4个主要来源,剩下的都归为“其它”项里,但在图例中保留了所有项。因此,第一个图里,扬尘其实在23%的“其它”里;而在第二、三个图里,扬尘占比进入了前四项,又单独出现了。就是这么简单。
9. 赠送你一个科学问题
真的,回应你这些编造、歪曲的话,太没技术含量了,所以我随手赠送你一个科普:
在有些研究结果里,PM2.5的来源中,机动车的贡献很低,在4-6%之间——先别激动,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后面还有一个“二次反应物”,一般占比会在40-50%。
实际上它这里说的机动车贡献,只算了尾气里直接排出来的PM2.5。但是,尾气里还有很多氮氧化物和有机物,它们进入大气后,会转化成硝酸盐,同时还会催化SO2生成硫酸盐,最终变成PM2.5,以及其它二次有机颗粒物。这就是二次反应。
二次反应生成的PM2.5,在有的论文里会归到“二次反应物”项里,但这部分实际上还是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这部分二次反应的,加上直接排放的那部分,才是机动车对PM2.5的完整贡献。在北京这样体量的城市,一般就是20%上下。
所以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北京复合型雾霾的复杂性:汽车尾气和燃煤、工业,先直接排放出第一波PM2.5,同时燃煤和汽油燃烧排放出的SO2和有机物,还要再跟尾气和工业排放出氮氧化物,再生成第二波PM2.5。
另外我国油品质量不高,导致机动车也排放出相当数量的SO2,这也是北京和洛杉矶的一个差异。
当然,尾气中氮氧化物的二次反应,这属于非常专业的知识,外行读者不知道,或者看不懂,这也正常。
如果作者能拿这个来反驳我的话,虽然也是错的——但至少说明你确实去做了些功课,搜集了一些数据,只是对专业知识太陌生而已。
可惜,你连这种高级点的质疑都没有。通篇都在编造我的话、歪曲我的观点、偷换数据、倾向性无视数据,以及,说些诸如“貌似大多数天天抵制别人开车的,都是买不起车的吧?”之类掉B格的话——不知道作者几岁了,还指着这个炫耀?
其实,如果你真的自信满满、底气十足,为什么不如实反驳我的真实观点呢?哦,你先编造我的观点,再来反驳一通,自己吊打自己玩得好开心啊,这叫碰瓷你知道不?
这位汽车达人,你对我的质问,我已经尽数回应、澄清。而我上面质问你的话,你也能回应下吗?
最后想说的是
首先,承认科学事实,与反对治理政策,并不矛盾。
我对目前一刀切的粗暴限行政策,多次公开表示反对,在原文中也明确表示。
而且我过去也写文章,阐述机动车对于PM2.5的贡献,应该细化到油-车-路的三个角度分开来看,限排应该考虑油品质量、排放量的不同。
但是,反感治理政策,不代表要否认科学事实,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逻辑修养。
另外,说到作者:
二次反应的原理的确比较复杂,鉴于你连PM和PM2.5都分不清,我真担心你依然看不懂。因为其实我在原文里其实就讲过一遍了,事实证明你半点儿看不懂。
但没关系,我在此承诺:只要你愿意,我可以请你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实地参观,全程围观数据采集、实验过程,义务讲解,随便你查阅文献资料。
大气污染领域的科学家,只要你提出来,我一定尽我所能去联系,你尽可以去请教他们,问问他们我引用的这些数据,和我科普的内容,到底有没有错误?如果你信不过国内科学家,要问国外科学家也没问题。
同时请微博上的诸位,做个见证。
请问这样可以吗?
但是,话分两头说,你看不懂的,这属于认知水平问题,我不强求。但编造歪曲他人观点,这属于人品节操问题,请你正视!
你那篇文章,你号召大家多多转发,已经转发上千,下面评论在你的误导下,对你编出来的“我的”观点各种攻击和嘲笑。
我就想问问,你会在你微博上,承认你确实编造了我的话,并歪曲了我文章的观点吗——恰如你自己文章所说,“保持体面”?
盼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