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一个原本也想看六小龄童上春晚的人…

(2016-01-31 12:45:25)
标签:

杂谈

在讲道理之前,我先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

1.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确实是深入人心、难以超越的经典艺术形象。我本人也很喜欢,也有童年记忆,要是能在猴年春晚看到的话的确很高兴。

2.央视春晚导演组有权毙掉某节目。

3.观众有权表达想在春晚看到某节目的愿望。

So,看起来我跟你们的主张好像没什么区别?

我必须详细解释一下,分歧在于两点∶

1.如果只是表达喜欢和希望,那没问题。不过我看到有些人(请注意只是有些人,不是所有人)似乎不是在表达“喜欢”,而是在强调“正确”

他们暗示了一种逻辑:因为我们非常喜欢,因为我们有强烈情怀,所以我们要求六小龄童上春晚是对的,所以导演组毙掉节目是错的,所以导演组需要改正错误,让节目重新上春晚。

这就是我一贯说的,有些人从来就分不清“我喜欢”和“我是对的”的本质区别,同样也分不清“别人不喜欢”和“别人是错的”的本质区别。

喜好和希望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并不天然具有正当性,你喜欢只代表你喜欢,不代表你是对的;别人对你的喜欢不以为然,也不代表别人是错的,更不代表别人需要改正。所以我以前曾经说过,“微博上比 相关性≠因果性 更急需普及的常识,是 个人喜好与选择≠正当性 

2. 还有另一种习惯思路叫做动辄代表大多数。比如“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为什么不尊重?”之类。

我很好奇,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呼声就是全国人民的呼声?或者在微博上这些高转发高评论高赞的呼声就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人总会觉得自己所处的人群就是社会主流,不好意思这只是一种错觉。

微博用户本来就只是一部分人,而即使在微博上,依然有不少人正在表达“不认为六小龄童非上春晚不可”。另外,别忘了还有一大帮微博用户根本不care这个话题。

说真的,有些所谓“民意”,只是在微博上显得人多势众而已,其实都谈不上代表全微博用户,更何谈代表全国人民?

如果要说春晚主流观众群,那大爷大妈占比恐怕比80后更多吧?如果他们也能高比例地上微博来发表呼声,那搞不好“全国人民”的情结就不是美猴王而是样板戏了吧?人家也大可以说这就是自己童年的记忆啊只要一听到李铁梅的唱段就“浑身燃起来”啊!

所以,不要轻易以为自己就是大多数,也不要轻易认为大多数就意味着正确。

最后:

喜欢六小龄童和他塑造的孙悟空真的没问题,希望他的节目能上春晚真的也没问题。

但是,在一些看似汹涌的呼声中,把个人喜好上升到正当性的层面,并且号称自己代表大多数人的愿望,再以此为由要求别人必须服从、必须改正——坦率地说,这一套话语体系带给我的反感,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对六小龄童不能上春晚的遗憾——虽然我也想在春晚上看到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