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2013-01-12 09:32:42)
标签:
单位玻璃科学实验室意义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物理实验课用导学案教学效果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组 别 |
盐水的密度(g/cm3) |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
组 别 |
盐水的密度(g/cm3) |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
一组 |
|
|
七组 |
|
|
二组 |
|
|
八组 |
|
|
三组 |
|
|
九组 |
|
|
四组 |
|
|
十组 |
|
|
五组 |
|
|
十一组 |
|
|
六组 |
|
|
十二组 |
|
|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平,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附一:原来的导学案: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3、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一、自学导学
②完成预习作业:
l、用_______测量质量,测量液体体种可以用______方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__________法测量。
2、观察量筒或量杯中液体到达的高度时,视线要跟液面_________ ,如果液面是凹形的,观察时要以__________为准。
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 (l)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 m。 (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 V1; (3)用细线悬吊着固体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 V2; (4)固体的密度:___________
(1)测定液体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_ ,测定液体的密度ρ液=______
(2)测定石子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_ ,测定石子的密度ρ石=______
6。下面是“测量油的密度”的实验步骤: A.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油倒入量筒中,记下量
筒中油的体积 v; B.用天平称出玻璃杯的质量 m0,再把筒中的油倒入玻璃杯中,称出它们的质量 m1; C.在玻璃杯中盛油,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 m。 D.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ρ E.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油的质量 m2。 F.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线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红线 G.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值及横梁标尺上的分度值。请选出最佳的实验步骤<</SPAN>可去掉无用步骤),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协作
1、完成书上的探究实验
2、现有天平一架、矿泉水瓶一个、足量的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包“蒙牛”牌牛奶 的密度,要求写出步骤和密度表达式。
(2)调节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________ 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________ 处,若天平左盘下沉,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 旋转,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
(3)测量石块质量时,应把石块放在____ 盘里,在___ 盘里放 50g 砝码一个,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为 3.4g,此时天平平衡,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 g;
(4)把石块放入盛有 60 cm 水的量筒内后,水面到达的位置为 80 cm ,则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 kg/ cm3
1铝的密度是 2.7x103kg/ m3,读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正北”牌方糖是一种用细砂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为了测定它的密度,除了一些 这种糖块外还有下列器材:天平、量简、毫米刻度尺、水、白砂糖、小勺、镊子、玻璃棒、保鲜膜、面粉。利用上述器材可以用多少种方法可以测出?写出步骤及计算公式。
五、巩固拓展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
*2.密度公式ρ=
可以变换成m=ρV和V=。由这三个式子引出了如下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某种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物质的质量一定,它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3.下列现象中,物质的密度发生变化的是(
A.一杯水倒掉一半
*4.下列对某种物质的密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C.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同时跟体积成反比
*5.量筒或量杯是能够直接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