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狂狷,不为乡愿李彬
(2019-11-30 09:31:18)
标签:
读书文化性格随笔 |
苏东坡贬官海南的时候,有人找他打探写作秘诀,苏轼心胸坦荡,就直接说了:“儋耳虽数百家之聚,州入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已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这个意思就是,写作就像搞经济建设一样,经济建设靠钱来运转流通。写作,靠“意”来统摄。
意是什么呢?准确地说,就是人的所思所想。每个人都是需要在岁月中磨砺完善的半成品,成长即不断矫正观念的过程,年龄一大,便不再为宏大叙事、壮丽场景所打动,每每让人潸然泪下者,皆身边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小事不小,小事之中有世态人情,有良知悲悯,有苦辣酸甜,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有花开花谢。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见花落泪,睹月伤情,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
古人说:“文章由学,能在天才。故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古文无第一,于文章之道,每个人都是行者,都在求索,都在思考着。需要提醒的是,撒切尔夫人说:“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为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为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为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为你的命运。
林语堂先生对文人有着的定义,所言是真知灼见的话,所见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的文,独往独来,存真保诚,有气骨,有识见,有操守,这样的文人是做得的。也就是说,心中怎么想就怎么写,有悲欢就写悲欢,有爱憎就写爱憎,心地磊落,精神放飞。当然了,“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坟<</span>论睁了眼看)诗酒趁年华,恩仇皆快意。写作主要是表达人的真情实意,对世界的领悟和看法。不要跟别人雷同,也不要把自己迷失,更不能把自己打磨得不伦不类不三不四。一个作家,不是只会写文章,而是要从书本上学到那种气概与精神。读书人最自豪的事情,莫过于不低下智慧而高贵的头。
心之所向,纵意所如。宁为狂狷,不为乡愿。乡愿者,德之贼也,虽无大害,但足以乱道。文质彬彬的孔夫子也很讨厌这种人。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就是那些混淆是非,随波逐流,见花不香,见屎不臭的“好好先生”。其实,一个人最高的风雅是恪守内心的尊严,真正的精神贵族,既不迁就自己,也不迁就别人,更不迁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