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李 彬
(2015-11-23 09:07:46)
标签:
国学文化反腐对联随笔 |
传统儒学不是泛泛而谈的概念理论,而是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仁、义、礼、智,信。当然,也有监督机制,如孔子所言的“兴观群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真诚而富有个性的自由表达的精神和语言。封建时代,文化人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都有着规范、风致和高度,无论是一篇文章,一首诗词,或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它总能给你一种思想的启示,给你点亮一盏心灯,同时又总是充盈着一种浓烈真挚的人文情怀,会感染你,温暖你,净化你,让你变得心地纯净、澄澈、光明。这些触手可及、屈指可考的生活细则,比玄而又玄的主义哲理温热可感,恰恰最能证明一个人的品质、境界、修养。文化的力量应该是柔软的、温暖的,过于狞厉的形象总给人一种坚硬或不适——曾经的我们,常常将文化泛化为某种精神意志、斗争利器,想武装出一批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存史、资治,育人,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马丁路德的语言也表明了同一个观点。文化若行春雨,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已悄然化为魂魄,凝成筋骨,融入血液和生命,成为终生的心灵指南和精神导师。熏陶其中潜移默化的封建官员,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他们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往往把修身齐家平天下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学而优则仕。他们的做官是时代所需,为生民所系,与生计无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道义上的担当、学术思考的建树。他们更为看重的是经天纬地、兼济天下,赢得生前身后名。封建王朝腐朽也罢,没落也罢,动辄数百年,连我们看不起瞧不上的清政府也近三百年,就是因为朝廷之中不乏云水襟怀者,不乏操志高洁者,不乏廉洁奉公者;就反腐而言,这些仁人志士往往在官衙和厅堂撰题对联,表明自己的心迹、抱负、政愿等等;既是警策,也是承诺,更是一种自觉地精神追求;文省而事不漏也,今天仍有着进步意义。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这是明代南安知府张津题写于浙江海宁谯楼的题联。上联,提倡对民实行惠政;下联,诫勉属官务守清廉。张津,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言为心声,说到做到,张津不受贿,不徇私,依法办事,受到老百姓的称赞和拥戴。这副对联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影响最大的戒贪联,联中首创的“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的防腐创意,被后代为官清廉者竞相引用点化;推为奇作,固不虚也。
薪火相传。一百多年后,清康熙江南提督张伯行补充修改成如下联语:“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据《清史稿》载:张伯行,疾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他离任时,百姓沿途相送,康熙皇帝称赞他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同时期的山西汾阳知县汤信,襟怀坦白,说得更为却绝:“作汾阳一行吏,春温秋肃;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汤信清廉严谨,剔弊除奸,他自题的这一联,堂堂正正地挂在县衙大堂,迎旭瞻紫,可对天日。
弦歌不辍。清乾隆御史钱沣又将张津的创意向前推进一步,他强调,不仅不能贪,更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钱沣,乾隆二十六年进士。他刚正不阿,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斗。当时朝廷内外贪腐成风,他当湖南学政时,前往各县视察。按当时的潜规则,学子要凑钱向学政致意。但钱沣一概不受,当时湖南就传诵着“钱沣来了不要钱”的民谣。不仅如此,钱沣还勇敢反腐。开始,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贪污,接着,扳倒国泰。钱沣因此而名声大振,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出任通政司副使。顺便告诉大家,钱沣是有清一朝颜体书法的振兴者,可能是从前贤颜真卿的精神中得到了滋养。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上,陶澍与先贤钱沣“英雄所见略同”。清道光年间的陶澍人称“陶青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勤政爱民。37岁升任江苏道监察御史时,挥毫写就此联:“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表明了自己抱节自守、为民谋利之心迹。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光绪年初任兴义府知府的余云焕撰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余云焕认为,官员不拿老百姓的钱财是天经地义的,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是,自己拿了国家不少俸禄,究竟做出了什么政绩?做官不能只满足于廉洁,做官要做事,要有作为!
清顺治十六年任潜山县令的常太忠自撰的法堂楹联想的更为长远,虑及子孙后代:“赃官贪婪,将图富也,敦知后代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百般唾骂;良吏清操,岂望名哉?实痛小民所苦,守千天如一日,难尽保万姓平康。”此联将赃官心态与良吏操守比照成联,颇能昭其心志。常太忠在任时公平执法,不徇私情。康熙二年,升保定府同知。离任时,“攀辕号泣者,络绎于道。”
景行行止,无独有偶。潜山还有一清廉的县令,名叫魏其瑸,乾隆二年任潜山县令。他也有一副名联:“贪亦何难,只凭天理照来,这般作孽钱,剜肉医疮,怎叫子孙受用?酷真不可,须把良心勘去,那个无情棒,敲肤挟髓,枉担父母称呼!”此联自警警人,刻意良深。任职期间,他兴利除弊,为政清廉。旧志称:“潜人士称颂贤父母者,必曰:‘前有常公,后有魏公’。”
不遗余力,赓续其余脉衣钵的是清同治年间西宁知府龙锡庆,他将张津的“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的创意,加上虑及子孙的考量,在府署大堂挂出下面这副对联:“要一文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身,远报儿孙。”龙锡庆在任期间,因为公正清廉而受到百姓爱戴。
清末贪贿成风,政权摇摇欲坠,官场仍有洁身自好的官吏。乐亭知县仵墉,效法前人立意,撰写一联以自勉:“受一文分外钱,远报儿孙近报身;做半点亏心事,幽有鬼神明有天。”仵墉,是我们的乡贤,陕西蒲城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此时,清朝官场已经腐败不堪。但四百多年前张津的“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的防腐创意,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他任上平反了不少冤狱,很受当地民众拥戴。一次,他化装下乡私访。天黑后,发现有人紧紧跟踪,便停步询问。跟踪者是当地的一位农民,回答说:“我认识知县大人。知县大人为我们百姓办事,黑夜单身下乡,怕不安全,我特来保护您。”这种待遇理喻,现在的官员敢想吗?还有说“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底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