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次第花开》---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

(2019-06-14 21:32:17)
分类: “盲”女品书

最近都是在跟着樊登读书在看书,这本《次第花开》便是其中一本。

 

当一个人在某段时间,情绪处于焦躁状态,甚至一度怀疑是否和抑郁症扯上了边时,这本书有着很好的疗效。无论从哪一页看起,无论从哪一段看起,都会觉得有所触动,恢复正念。

 

读懂了“出离心”“我执”“因果”“无常”“布施”“慈悲心”“四无量心”......

 

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内心无法填满的缺憾、不满足感,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而是因为你还在轮回中。

 

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寻求解脱。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实上,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坚实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

 

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这便是因果。

 

当身处逆境时,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考验,看看从逆境中能得到什么于己有益的东西。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相聚是快乐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乐里隐含着分离的痛苦;恋爱是快乐的,而相爱容易相守难,恋爱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轻貌美是快乐的,只是岁月无情催人老,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为人父母是快乐的,可把那样娇小脆弱的生命抚养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提心吊胆、不寝不食,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职加薪是快乐的,不过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之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无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人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才会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虽然我们常说人生苦短,但心里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要做什么事情,以后有的是机会,急什么?人们总是认为无常离自己很远。

 

疾病康复的人们很少因为曾经经历的病痛和危险,而认识到自己倾尽全力去追求的名利对生命来说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与之相比,内心的平和富足、亲情友情、慈善助人的行为等对自己更有帮助,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我们在轮回中,因为错觉、误解,把因缘和合、念念生灭的东西执着为实有、常存,而感受各种痛苦。

 

我们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产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后世才显现。

 

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

 

或许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让贫苦的免于匮乏,让患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受蔑视的感到被尊重,让受冤枉的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对修行人而言,生病使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和他们对健康快乐的渴求。平常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就该拥有的东西,像能看见这世界的五彩缤纷、能听见鸟语、能闻见花香、能尝到酸甜苦辣、能感受风净凉恬、能哭、能笑、能跑、能跳,乃至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都不是随时想有就能有的。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忽视健康的可贵,不知道没有病痛的身体多么自由轻松、令人羡慕。

 

因为不知道可贵,所以不知道希求。

 

轮回中痛苦普遍存在,要想彻底地离苦得乐,只有解脱轮回。

 

轮回中得人身犹如昙花一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一旦失去,想再得,千难万难。

 

心静下来,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气息的吐纳都充盈着喜悦的能量。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在你妒火中烧、大发雷霆、愁苦不堪、惊慌失措、满腹委屈的时候,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会好起来的。

 

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着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因为它,我们不会一直痛苦下去,我们总是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像现在,在苦恼愚痴了无数劫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释迦摩尼佛的教法找寻到安乐。

 

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安宁,而仅仅克制负面情绪尚不足以建立强大、平和的内心世界,我们还需要主动去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

 

给别人一个自食其力挣钱的机会,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布施。

 

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他们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这些都是法布施。

 

布施让我们学会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中,也不再只关注自己。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分歧和不同,这的确很难,因为人人都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

 

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习佛法,不管他多么富有,也不管他怎样地位显赫,在生死关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不能让他得到真实的利益。

 

一个人用尽一生去追求名利,但在生死关头,名利远不如一句观音菩萨心咒有加持。

 

每天修行的内容,一般来说是按照上师的要求或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通常包括静坐、观想和念诵经文及佛菩萨的咒语圣号等,这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说的“做功课”。

 

我们好不容易得到宝贵人身,而它却不会持久。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不得不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生命中顺缘少、违缘多,什么时候失去这个人身谁也不知道。

 

许多人只有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这确实有些晚,但与他们相比,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将何去何从。

 

因为我们相信:因果绝不会空耗,这些善行会给我们的今生与来世带来巨大的利益。

 

如果我们用如此宝贵的人身去追求名利、贪图世间享乐,那我们将没有解脱的机会。现在不放下对世间的贪执,不去修持佛法,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将会懊悔不已。

 

不共内前行包括昄依、发菩萨心、金刚萨锤百字明、供养曼荼罗和磕大头五个修法,也叫“五加行”。

 

对上师有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相信因果,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释迦摩尼佛亲自来到面前讲大圆满,也不可能开悟。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

 

人们在称心如意的时候,往往忽略无常,尽管情况越变越好也是一种无常。只有在面临伤痛、疾病、分离、打击、情况变糟时,才突然感受到无常。这是生命在以一种猛烈的方式提醒我们:不要沉溺在安全的幻梦里,没有永恒不变,没有万无一失。

 

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因果的法则无所不在,深奥复杂,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而且还会成为一个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所以,痛苦并不总是坏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觉悟的契机,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去面对。

 

藏族人常说:“明天或来世谁先来到,我们并不清楚。”

 

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醒,坚决不接受转世之类的“迷信”观念。如果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吃喝享受,完了化作一捧黄土,这样的人生想着都让人心酸。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你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你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

 

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离我们而去。

 

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借此学习放下自己的执着。外在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让事情离去。

 

前面我们讲到痛苦不是一两个人的经历,而是众生的经历,所以不要相信有个叫“命运”的家伙在专门与你作对、故意要整垮你。你的感受只是众生普遍的感受,所以你没有被遗弃。如果你能放松下来,单纯地去感知那份痛苦,并且放掉对自己的担心、怜悯、评断,不再只是在“我对我错、我行我不行”的圈子里打转,而去与外界沟通,愿意欣赏一下花草和晨风,痛苦也许依然强烈,却不会再让你窒息、让你绝望到走投无路,因为此时你的心打开了。

 

做作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不要说每天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连身边的亲友,又有几人是我们关心的?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地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着。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

 

作为修行者,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气度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我们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言行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

 

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

 

上师是藏语“喇嘛”的意译,指佛法上的老师,或称师父。

 

经论中说:修行之初,我们的心像高山上飞流而下的瀑布,喧闹杂乱;一段时间后,心变得像平原上流淌的河,不再水花四溅、势不可挡;再后来,心像大海,远看平静如镜,走到眼前还是会发现海面起伏的浪花;最后,心像高山,坚毅沉静、岿然不动。

 

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