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白话文
(2022-07-03 21:20:38)网上找不到此文的文言文翻译,只好粗加整理,贴于此供参考:
龚自珍《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白话文翻译
自建立国家以来,雄奇杰出之士,模范守法公民,坚守高尚风范,躬行古老淳朴礼仪,他们生前就属于魁杰之人,去世而没有在神社得到祭拜,没有文字纪念,后人怎么能进行称述?先辈陈君,讳称朝玉,字璞完,实为江南崇明县人。小时候天赋就不同于常人,肤色黝黑,脐凹若臼,环腰有白色文字样的花纹,其外圆内方,相面先生说,是宝玉围腰,是吉祥征兆。稍微长大,即高大魁梧。因此故乡的乡亲就认为他具有神力。十三岁就让家产与大哥,自己就象大雁和凤凰一样飞向远方,而家人不知消息。
那时朝廷清明,土地神也显神灵,海上龙王,让潮水送来土壤,以造福我黎民百姓。南通常熟之间东面地域,大洋看上去无边无沿,潮水退后露出大面沙滩,宽广整齐约二百里,陈先生站在岸上,四处无人。在云雾苍茫中,独自浏览后说:“我应当在这里建屋!”带着妻子迁到此处,盖草屋。削木为犁辕,将铁锅冶炼了为犁铧。夫妻两人协力耕地。于是远近的民众听说了,都说,“这是神仙下凡啊。”青年请长辈恩准,长辈请老辈恩准,都削木为犁,变刀为铧, 卖驴求牛。带着各种庄稼,还有大的瓶瓮,领着大点的男孩,抱幼女,仿效陈先生而依附陈先生,愿为海边农民,络绎不绝。不到十年,百姓增多,都建瓦屋,炊烟袅袅,犹如云海。国家每年收人口土地税和公粮,以千万计算,都是这里江海边疆所做的贡献。
先辈生于康熙盛世,卒于乾隆年间,享年七十四岁。夫人刘氏享年九十岁。先辈的屋在大海边,近六十年,没有纸墨记录,结绳记事。到年底,夫妇解绳结回忆所记之事,事无巨细无所忘失,到老年仍以为常。陈先辈逝世将近百年之际,曾孙贡生陈奂,以经史修养闻名于世;玄孙翰林院编修陈兆熊,在朝廷任职,乃召集其乡之人而谋划曰 :“古代帝王伊耆氏开始祭祀之时,祭拜农神;先祖神农,农神后稷,都能配享神庙所祭祀。今效法祖先,凡城郭聚众之处,皆得立祭祠,安放祖宗牌位宜为神农氏。始吾祖开垦此疆土,以利后世之人,生平有传奇,如天生的公侯。今海门厅百姓,无我家陈氏古老且人口众多,宜为立祠祭祀吾祖。都说,“这是乡亲父老的愿望。”于是立为祠堂。陈奂、陈兆熊以书信拜请内阁中书龚自珍,请书写用于该祠的榜书,可作为刻石之文。所以这是我龚自珍书写此榜的原因。行状又称陈祖不识字,但仍能识文理,谋划很雄伟,神明显现,不是师道传授,不是出于勤练,难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因此特作颂词:生为有功德的公民,大家奉为神功;去世后为神,还在造福我后代公民。男女们吹奏乐曲,为陈祖招魂;食器酒器满满,以报陈祖之恩;祭文依此刻石,以光耀祖上荫德。在海滨立此铭文表彰,鼓励大家勤于做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