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是:
“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思考、知识丰富、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人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国内国外都过上富有成果的生活。”
怪不得是世界一流大学,出发点就很明确,很实在。没有那一套培养合格接班人、千秋万代不变色等大口号。有统计在世界范围内,上学的年限与收入成正比,五十五岁时一个工程师平均比当年没受高等教育的同伴要高出四倍。尽管比尔盖茨、李嘉诚等没上过大学,但也影响不了社会平均值。如果真拿他们没上大学论事自己家里也不上大学,大多数要倒霉的。
不同国家的教育方向也是有共性的,就是一代要比一代强,过好的生活。国内好多孩子都闹不清家长为什么逼他们上大学。我觉得其中一点就是:家长希望下一代的孩子比我们过得好。可惜大多数家长连这一点也表达不出来,光知道要念出黄金屋、念出颜如玉。孩子拿不到分数就鼻子一把泪一把,东扯葫芦西扯瓢,说不到正点上去。其实,让孩子先经历一下自己所受的苦,比如农民们逼着念书的孩子正儿八经的出几天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出几身臭汗,脱几层皮,工人可以找机会让子女打几天体力工,效果可能就好得多。
我们院子里早先有个老把式司机,小学毕业,平日嘴上对读书之人不以为然,尽量要自己比那些同代上学多的哥们表现出优势,食有鱼,饮有酒,但还要经常修理那个半大儿子好好上学;可是那孩子也不笨啊,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和现在立志当贪官的孩子差不多,早就暗自有理想了:当司机多好,来钱挺快,有吃有喝,上学多不自由脑子累还混得不咋样。结果以后那儿子逃学旷课不在话下,在父子的努力还真当上了司机,可现实是司机已遍地都是,苦力一个,那靠着方向盘洋相的日子早已成了历史。但那小子为了像他爹那样继续出人头地,继续过上食有鱼、饮有酒的生活标准而努力,不惜进行偷盗,进了局子,判服牢役三年。尽管是个案也很可惜,也很无奈。
上大学究竟有没有用,还是多读读哈佛校训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