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在唐诗中的体现

(2010-11-05 17:41:31)
标签:

美学

杜甫

中国

气韵

《典论·论文》

唐诗

杂谈

分类: 学术
浅析“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在唐诗中的体现

内容提要:“气韵”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又由巅峰而式微。其中,唐诗是“气韵”这一审美形态的最高体现,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边塞大漠等诗派,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这两块丰碑,“气韵”的审美特征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关键词:气韵 审美形态 唐诗 性格


    气韵作为一种基本的审美形态,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气”是指人的生命之气,进一步体现着内在生命的精神之气;“韵”指审美对象直接提供给主体的形象和形式之中使人感受到类似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所激发起来的不可捉摸的心灵脉动和气质情调。


                                                        一 “气韵”的审美特征


       与“中和”、“神妙”一样,“气韵”有它自己的审美特征。其一是特别突出生命的活力。“气韵”这一审美形态的形成,意味着人和人的生命从环境中凸显出来,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并将本质力量对象化地进行审美。其二是它具有浑然天成的特色。前人从创作经验上都认为只有一气呵成才能表现出生动的气韵,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都是无力的,只能任由艺术作品自身规律去完成它的形象,另外它还需要创作者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其三是从“气韵”和其表现形式的关系上说,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总体审美形态,它只能通过精神活动去领会深层结构。以上是对“气韵”审美特征的概述。


                                                    二 “气韵”的审美特征在唐诗中的体现


        先秦时期是“气韵”形成的萌芽时期,先人们不自觉地运用它去创作,像楚辞中弥漫的那种南方特有的浪漫气韵;汉代由于国力的强大,“气”在创作中占主体,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在艺术中体现为一种浑雄自信的气象;南北朝时期则正式形成了“气韵”,这一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期,也是文学理论的高产期与成熟期,魏晋流行的人物品评中,那些用来形容人的精神气质的用词被用来形容文艺。《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说和《典论·论文》中的文气说以及如《世说新语》中描写的魏晋风度共同构成了“气韵”形成的氛围,因为这一时期思想较为开放,“气韵”的根本构成因素——人的生命和精神气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唐代,“气韵”则达到了顶峰。唐以后至宋,由于国力的衰微及气韵所植根的雅文化面对的俗文化的冲击,“气”与“韵”逐渐消解。
        唐代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黄金时代,至今,盛唐气象仍然让很多人梦寐以求。而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就是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华美的乐章,气韵在唐诗里被最充分地展现。
“韵”是诗的一种特有美,作诗讲究韵脚与韵味,这在唐诗中表现更为明显。沈佺期与宋之问沿着六朝的诗风将诗格律化,他们创造的“平仄”和“黏对”的规则使得使得其诗在音节上朗朗上口,声韵流转。后来杜甫的作品更是体现出这一特色。严格的对仗技巧和工整的格律,让唐诗充满了韵味。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将律诗的要求不露声色地融于诗句之中,前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地不期然而来,让人在起承转合的韵味转换中享受余音绕梁的美。又如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用叠字来营造氛围。再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与“灭”两字用相似的韵见出环境极度的清冷寂寥,这种气韵有貌似接近意境这一审美形态的倾向。这一切都将气韵的音乐旋律感带给读者,回肠荡气中领略气韵美。
        在“中和”中,人成为了和谐的、理想的人,它强调这种与平和,要求个人顺应有序的伦理规范,注重整体效果,但是这种美却抑制了个人情感多样化的表达,有扼杀个性的缺陷。而“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可以说弥补了这一不足。气韵恰恰体现的是个体独立生命的活力。大唐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以及开放的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学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唐人有着恢弘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气”,唐代的诗人就是在这种自信中把“气韵”的生命活力的迸射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在这种感情迸射中将“气韵”那种浑然天成的审美特征挥洒出来。如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像“千里”、“天下”这一类的词在唐诗中极为常见,如“念天地之悠悠”、“海内存知己”、“功盖三分国”等,这首先表现出创作主体心理上的一种气概。“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让本来送别之诗的伤感化为所赠壮语,一种饱满、充沛的对生命的热情灵动活跃地展现出来。尤其是李白,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所带来的气势让人无法阻挡气韵中容纳的壮美。李白给人更多的印象是个性化,他的诗中充满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蜀道难》一首叹词开头叹词结尾,笔势纵横而一气呵成,时空穿插而浑然一体,实乃诗坛独步。其他郊寒岛瘦,刘白并处,再如诗鬼李贺等,都各有自己特色,个性鲜明,各领风骚,这正体现了气韵所具备的对个体生命的独立意识。
        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山水诗则更多的体现出气韵超越形式和技巧而通过神会去领略美的审美特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句。每句都意在言外,只有认真品读才能领会其中的旷远宁静之美甚至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哲学层面的感悟,这道有点像比气韵更高一层次的意境的美。
总之,纵观横品,唐诗都将气韵的几处鲜明的审美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气韵在唐诗中达到了最高峰。


参考文献:
1:聂石樵《唐代文学史》,中华书局出版社
2: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伪之《<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