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1 细说江西的简称:干=赣=邗

(2018-03-10 15:39:55)

 细说江西的简称:==

唐善纯

内容提要  有人认为,赣江是取章、贡2水合流之义,则把因果关系完全颠倒了。赣江江名不会早于秦汉。在《说文》中釋“赣”为“赐也”,全不提赣江。很明显,赣水是因赣县而得名。之所以置赣县,是因为当地原住民是干越。

关键词  江西 赣江 干越 邗江 干将 长干行 余干县 干越 侗族 佶伶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是一首写南京长干里少妇的离别之诗,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是诗歌艺术上品。特别是青梅竹马,都是神来之笔。由于我曾卜居璇子巷,与长干里近在咫尺,经常带一双小儿女到长干里去散步,所以对这首诗情有独钟。不意10多年前重游故地,地名已改作东干长巷西干长巷,真是岂有此理!不过万幸的是,字被保留了下来,这是一个古越语词汇。

长干里在今南京中华门秦淮河与雨花台之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长干里,这是南京建造最早的一座城池,史称“越城”。因筑城工程是范蠡主持,故又叫“范蠡城”。这里北临秦淮河,南倚雨花台,西控长江,城周只有“二里八十步”,相当于现在的942米,占地面积只有6万多平方米。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刷,城址荡然无存。

东汉献帝兴平年间(194─195)秣陵人符融在长干里建阿育王塔,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东吴赤乌十年(247)孙权在长干里修建建初寺晋太康年间(280─289)复建,名长干寺;南朝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永乐十年(1412)重建,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改称大报恩寺。通体用琉璃烧制,金碧辉煌,昼夜通明,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占领南京期间,大报恩寺塔化作一堆瓦砾。2008年,在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铁函中发现佛顶真骨。20143月,南京大报恩寺轻质保护塔主体完工,该塔共有9层,高98米。

关于古越语“干”字的含义,历史记载是明确的。《史记·春申君列传》索隐:“干是水旁高地,故有江干、河干是也。”这与“长干里”地形密合。

春秋战国时,江西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214),秦发大军50万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之始。汉高祖六年(201),置豫章郡,治南昌,18,其中赣县隶之。之所以置赣县,是因为当地原住民是干越。童书业认为,江西之取名赣,由于干越之干(《春秋左传研究》)。

赣江之名始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 晋代硕儒郭璞注:“今赣水出南康南野县西北,音感。”在《说文》中釋“赣”为“赐也”,全不提赣江。《水经注》记载“赣水”曰:“赣水出豫章南壄县,西北过赣县东”。很明显,无论赣水,还是赣县,都因干越而得名。有人认为,赣江是取章、贡2水合流之义,则把因果关系完全颠倒了。正确的说法是,章、贡2水是汉人进入赣南后,新造的水名。

《山海经·海内经》还有赣巨人的记载,文曰:“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古本作‘见人则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郭璞注曰:“《尔雅》云,拂拂。…海内经谓之赣巨人。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万幼楠认为:赣巨人(山都)和木客,就是林氏尼革罗系黑人种的一支,也是我国古代“百越”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推测该族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强大的蒙古利亚人种的南下,这些来不及或无法退回海洋的黑矮民族,被追逐和分割包围在华南的一些大山深谷之中(如赣南山区),仍过着与外世隔绝的原始生活。由于生存条件越来越困难,他们或自然淘汰,或被外族追杀,或被强迫同化,人口日渐减少,活动地域日益缩小。大约在唐末,即大量中原汉人进入赣南山区后,赣南的赣巨人或木客终于消失。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却是魏晋以后增补进去的,特别是有关长江以南的记载。二是战国时期的典籍多由中原士人编撰,因受交通等自然现状的阻隔,对长江以南的地理情况不甚了了,直到秦始皇统一岭南,中原汉人才陆续迁徙赣南,成为客家人。所谓“南方有赣巨人”,就是对干越民族的讹传。

春秋时代,楚的南境,大约不出今湖北界内,楚之南为今江西赣江流域,为越人分布区。《史记·楚世家》“成王恽元年,…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可证, 所以楚熊渠封其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在地名语源上,不能用今日之江西推论古代之江西。

汉高祖六年(201)所置赣县,治所在今赣州市西南,东晋义熙七年(411)移治葛姥城(今赣州市东北)。葛姥即今仡佬。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过去无定论,但目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一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期交流历史造成的。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人认为属于澳泰语系,从仡佬语独立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赣县县城叫葛姥城,无可辩驳地说明,赣县建立时,大部分群众不是汉族。赣县建立在非汉族地区,其县名亦可能并非来自汉语。

干越原为我国东部沿海的古老部落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成为独立的共同体,建有自己的城池国家邗国,亦称干国,是江淮之间的一个小国,原在今江苏扬州市附近,为古代百越的一部分。《汉书·货殖列传》注引孟康曰:“干越,南方越名也。” 综观历史变迁及出土文物,并且结合史料记载,有人推测,吴王夫差所筑邗城可能在仪征

1930年秋,几个放牛娃在仪征破山口南坡挖了坑准备烤红薯吃,发现了一个铜罐子。随后,青铜器一件件被挖出。时任县长发出最后通牒,如不上缴,每户抓走一个男丁关入大牢,共索回文物30多件。县长得到这批宝物后,大部分卖给加拿大传教士,留下一部分存于县政府遮人耳目,下落不明。1953年,仪征拆除南门观音庵时,在夹墙内发现了西周青铜器11件,正是破山口出土的文物,后移交给南京博物院。这些青铜器从造型到纹饰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吴国青铜器风格十分相近。据专家考证,破山口青铜器极有可能是西周邗国贵族墓葬所出

《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干越在中原人看来,属于外族。干越不使用汉语。干越的经济状况与吴越大同小异。《淮南子·原道训》曰:“匈奴出秽裘,干越生葛”,可见其民善于纺织,能以野葛织布;《淮南子·主术训》曰:“汤武,圣也,而不能与越乘干舟而浮于江湖”,可见其民习于水性,善于制造船只。《战国策·赵策》:“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淮南子·道应训》:“荆有非,得宝剑于干队”,高诱注:“干国在今临淮,出宝剑。”可见其民习于冶金,善于制造宝剑。

古籍中句吴亦作吴干禺邗干吴”。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铜戈,铭文为“邗王是堥,作为元用”,郭沫若考订“是堥”为“寿梦”的音转,“邗王”即吴王(《奴隶制时代》)。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的“禺邗王壶”铭文关于吴晋黄池之会的记载,“邗”即“干”,也就是吴国。《越绝书·吴地传》:马安溪上干城者,越干王之城也,去县七十里。越干王之城,即干越王之城。《墨子·兼爱中》:“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五湖即今太湖,则扬州之南,太湖之周,皆属干越之区。《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干,吴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两种解释:一指春秋时期吴国名剑“干将”,《吕氏春秋疑似》高诱注:“吴干,吴之干将者也”;二指吴与干两溪名。王孝廉认为:“春秋中期,铸剑以吴越最有名,因为吴有干溪,越有若耶,这两地产良好的铁矿,可以铸为名剑”(《中国的神话世界》第120页)。以上解释都不准确。

干将,春秋时吴国人,善铸剑,《战国策·齐策》:“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更为详细:“干将者吴人,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者,干将之妻也。干将曰:‘吾师之作冶也,金铁之类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之中’。莫邪曰:‘先师亲烁身以成物,妾何难也’。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爪,投之炉中,使童女三百,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而作龟文;阳曰莫邪而漫理。干将慝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阖闾,阖闾甚重之。”干将可能是邗国的后裔,邗亡归吴,以旧国为姓。

《战国策·赵策三》:“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两者,无钓竿、镡蒙须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荀子注》引作“吴干将之剑”。但《庄子·刻意》有“夫有干越之剑者”、《吕氏春秋·疑似》有“患剑之似吴干者”句,则无“将”亦可。

《说文》:“邗,国也,今属临淮,从邑干声。一曰邗本属吴。”段注:“《左传·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今广陵邗江是。《水经注》曰,邗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邗国之境,相当于汉代临淮郡范围,“本属吴”是说邗为吴所灭。《管子·小问》:“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邗与吴相对势,虽经英勇反抗,终为吴所灭,史书乃将吴干、干吴并称,甚至以干代吴。孙诒让说:“干,邗之借字。吴、干本二国,后干为吴所灭,遂通称吴为干”(《墨子诂》)。

在今吴县西北阳山下有干隧邑,吴王夫差曾自刎于此。邑中人取干字为姓氏,世代称干氏至今。据《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氏,以邑为氏。 《淮南子·道应训》有所谓得宝剑于干队,《吕氏春秋·知分篇》有所谓得宝剑于, 《战国策·秦策》作干遂,知干队干遂。高诱《知分篇》注:干遂,吴邑。干宝(?―351),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还好易学,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周官礼注》、《晋纪》、《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搜神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干宝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干统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官至奋武将军,封都亭侯;父亲干莹亦是东吴官员,官至丹阳县丞。

到汉代,干越已在鄱阳湖周边、今江西余干一带活动。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 实际上在《淮南子·人间训》已有秦始皇“一军结余干之水”的说法。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二部,“余”即“徐”;江西迄今总共出土了15件徐器,是出土徐国铜器最多的省份之一。“干”指干越。

今余干县东南有干越亭可为证。唐初张彦俊修,前瞰琵琶洲,后枕思禅寺,慕名游览者络绎不绝,写下许多赞美的诗词佳作。唐代道士施肩吾《宿干越亭》:“琵琶洲上人行绝,干越亭中客思多。月满秋江山冷落,不知谁问夜如何。施肩吾,字希圣,号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睦州(今浙江桐庐)人。元和十五年(820)进士,长庆年间,隐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之西山学仙。宋代类似的诗作也很多,如王洞《干越亭》:“越国启封后,余地连吴楚。事著因一时,留名遂千古。”李孝先《题余干县干越亭》:“吴越犹干地要冲,树亭危岸势凭空。春潭倒影黄昏月,古木喧声白昼风。鸥鹭惯来窥燕席,烟云无着护帘栊。凄凉故国多迁变,独有溪山在望中。”

余干附近的贵溪县曾发现不少崖墓,它们都分布在距水面35-50米的悬崖峭壁上,发掘报告称,“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文物特征、生活习俗等,与干越族有着密切关系”(《文物》1980年第11期)。晋太康十年(289),赣县移县治于葛姥(今章贡区虎岗一带),“葛姥”者,今之仡佬也。因此,所谓干越与仡佬族先民也有一定联系。

张民认为,“干越”之“干”,与侗族自称“干”Kam音近,或者相同,故曰:古之“干”,与今之侗(干),似当同源,始有同称。也就是说,史称的“干越”,乃是侗族的先民,侗族乃是干越的遗裔,其后因种种原因,离开故地,遂辗转迁徙于今之地区。他还认为,当初的剑,似为“干”人所造(《釋“干”兼证侗族族称族源》,载《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但他将“干”的本义考为“巢”,则不敢苟同。

侗语与壮语虽同属壮侗语族,但对“近水之处”的说法,侗语多用Kam,壮语多用ŧamŧəm,本是同根生,可分化早就开始了。现代侗语凡水旁高坎、江边堤岸,仍称kan,这与民族自称Kam是一致的。江南把山陇之间的地段叫干。《字汇补》:“干,江南谓山陇之间曰干,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俱地名。”《集韵》:“干,水崖也。” 《楚辞招魂》有“去君之恒幹”,注云:“幹或作閈,閈,里也。楚人名里曰閈。”这与侗语kan含义完全相同。

 

该词更早的形式保存在高棉语地名常出现的Kampong(音译“干傍”或“磅”)中,原意是河岸、湖岸的通称,转义为津口、口岸、码头、村庄,两个音节常发生断裂。若发生断裂,第1个音节则与“干越”之“干”同;第2个音节pong则与古越语“浜”有一定关系。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一编《夷越:海边之人》之一部分。我们看到的世界,仅是整个宇宙极小的一部分。即便是再平凡的对象,在显微镜下都会呈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不但自然科学是这样,人文科学也是这样。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之放在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一些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