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7  最早以龙蛇自称的人:勾吴=句吴=攻吴=攻敔=工渔=五=能

(2018-02-22 21:43:21)

  最早以龙蛇自称的人:勾吴=句吴=攻吴=攻敔=工渔==

唐善纯

内容提要  《说文》:“南蛮,蛇种。”意思是,南蛮人以蛇为图腾,蛮、苗都是“蛇”的意思。吴的上古音与布依语ŋɯ、傣语ŋu)、苗语naŋnen同音。

关键词  勾吴 句吴 攻吴 攻敔 工渔 五湖 能

无锡城市给人的感觉不像苏州、南京那么有年头。其实,无锡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因为从城市缘起来看,它比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苏州还要早600年。无锡的名字很令人费解。传说古时候的无锡到处是锡,引得天下人争抢不息,战乱频发,百姓不得安宁。后来,锡被挖光了才恢复了太平。战国后期,秦灭楚后,大将王翦的队伍驻扎于此,将士们在惠山山麓挖灶埋锅做饭时,偶然挖出一块石碣,上镌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于是将这里唤作无锡。然而这一说法从来都没有得到过证实,上世纪50年代曾有勘探队伍在无锡一带进行勘探,最后的结论是:这里从来就不曾有锡。

存世600多年的古吴国,一共经历了25代王。据传从开国之君泰伯到第24代吴王阖闾,国家的政治中心一直在无锡。后来,不知是为了逃避太湖的泱泱水患,还是为了迎战越国的战略之需,总之,阖闾时期决定迁都姑苏。《史记正义》说: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今苏州也。迁都的使命在夫差手里得到了完成。

有人认为,无锡地处太湖西边,可能是湖西吴西的讹传。《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山海经地理今释》认为:据在吴西的雷泽,就是今天的太湖,古称震泽,地处古代吴国的西面。有说,古吴国最后迁都姑苏,无锡成了吴国的旧墟,即所谓吴墟。但笔者认为,无锡可能是古越语。泰伯当年所筑之城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他当年率众兴修水利开凿的泰伯渎,至今仍在无锡城南静静地向东流淌。

字原始的意义是什么?有人依据在汉字中的写法,认为其本意为回头、大声喊叫。卫聚贤说吴在甲骨文、金文中即字(《吴越释名》,1937);赵建中也说,“‘的名称则来自当地句吴图腾音义。句吴的吴,与鱼古音相同,吴人以渔猎为生,视鱼为通灵之物,以鱼为图腾,并以鱼为姓氏。在古文字里,吴又与相通(《金陵晚报》2006-7-3)。但笔者要问:吴又与相通,为什么从不见直接写作句鱼呢?字已误释,则其推断之舛谬,不辨可知。

《吴越春秋》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降吴后,从大夫文种计谋,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阳为文梓,阴为水梗楠,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分以丹青,错画文章,罂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乃使大夫文种献之于吴。《越绝书九术》亦载:“于是作为策楯,罂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于吴。勾践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给吴王献状类龙蛇的大木和栏杆?无非是想讨好吴王。为什么献状类龙蛇的大木、栏杆就可以讨好吴王?原来龙蛇是吴越共同的图腾。《淮南子脩务训》:吴为封豨脩蛇。注:封、脩皆大也;豨、蛇喻贪也。为什么要把吴国比喻为脩蛇呢?《说文》:“南蛮,蛇种。”意思是,南蛮人以蛇为图腾,蛮、苗都是“蛇”的意思。吴的上古音与布依语ŋɯ、傣语ŋu)、苗语naŋnen同音。

勾吴作为国名,又写作句吴、攻吴、攻敔、工渔、吴等,很明显,这是一个古越语或古苗语词。《史记》“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这个解释似是而非。古代吴越属于南蛮。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断言“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就是被苗族推为“苗族君长”。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吴”就是苗族的自称。石德富介绍,黔东苗族除自称为mhu的之外,还有自称为qa-nəqa-noŋqa-noŋqa-naoqa-nao的,他们比邻而居,来源于共同的自称(《苗瑶民族的自称及其演变》)。笔者认为,勾吴、句吴、攻吴、攻敔、工渔等应该就是苗语qa-nəqa-noŋqa-noŋqa-naoqa-nao的音写,苗语ta-nen)的词干相同;其中qa为表示民族的词头, ta为表示动物的词头。

至于吴人是否也以龙蛇为图腾,史籍未有明确记载。但《左传·哀公七年》说吴国太伯时也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太伯奔荆蛮,文身断发,说明吴人也与越人一样,视龙蛇为己类,把龙蛇奉为祖宗。《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绕,以象龙角。越在巳位,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吴自称龙,称越为蛇,这是来自楚国的伍子胥的说法,是在越人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基础上加以改造的结果,龙、蛇是一个东西,是吴越共同的图腾,伍子胥为了适应吴王称霸的野心,才故意将吴称为龙,而把越称为蛇。《越绝书》卷7载: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什么叫地户?古代阴阳家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与四面八方相配,子鼠属北,丑牛属北偏东,寅虎属东偏北等等,《论衡·言毒》认为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越在巳地,蛇位;吴欲制越,乃以制蛇之法为厌胜之术。今苏州西南隅仍存著名古建筑盘门。始建于吴王阖闾元年(前514),传初名蟠门,以门上刻有蟠龙而得名。有人认为这就是蛇门。

而越国也针锋相对。史载越都山阴大城有雷门,即今之五云门附近,传为勾践旧门,有重阙2层。系因吴立有蛇门,故越作此门以胜之,表明越人也认为吴国是蛇图腾。《太平寰宇记》云:(雷门)句践所立,以吴有蛇门得雷而发,以表事吴之意,这就把意思说反了。《吴越春秋》卷8记载范蠡作城动机是:承天门制城,合气于后土,岳象已设,昆仑故出,越之霸也。句践事吴是假,灭吴是真,蛇得雷而发,发者,灭之讹也;表明越人是雷,吴人是蛇,越必战胜吴。

是蛇的意思,还有以下证据:

一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叫天吴。《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所谓水神天吴,可能是数蛇纠结在一起的形象。古人看到水中蜿蜒游动的水蛇感到惊异,就把蛇当作水神了。试比较苗语ta-nen或壮语tu-ŋɯ)。苗语ta、壮语tu是构词成分,无意义。所以,在古苗语、古越语中,就是蛇的意思

二是鲧入羽渊化为黄能。《国语晋语》:昔有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殛鲧于羽山,鲧投于水,化为黄能,因为羽渊之神。入羽渊化为黄能,黄能必为水神,但是有些典籍却讹为黄熊。熊为陆生动物,如何能入羽渊?《左传昭公七年黄熊释文:亦作能,如字,一音奴来反,三足鳖也。解者云:兽非入水之物,故是鳖也。一曰:既为神,何妨是兽?《说文》:“ 能,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释作熊或三足鳖,皆属臆改或臆测。字不见于甲骨文,在金文中是一个蛇躯、巨口、有脚之动物,与小篆中的繁写的结构极其相似。所以,的本义必为属,也就是蛇。此处的,也写作下加3点,读音相同。这个与黔东苗语naŋ、川黔滇苗语naŋ有对音关系。鲧投于羽渊,化为黄能,就是说他变成了一条蛇,或一条龙。

2003-2004年,考古队对无锡鸿山开发区内的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丘承墩是一个特大型贵族墓葬,封土为长方形覆斗状,长57米。出土有众多以蛇为装饰的随葬品。其中有:

龙蚊玉覆面1件,正面以条带分为4区,各雕一浅浮雕龙纹,周边间以云纹、斜线纹和细方格纹,背面光洁内弧,只有诸侯才能用玉覆面,龙蚊玉覆面标明墓主的身份与诸侯相当或略低于诸侯。

玉带钩1件,正面4条长蛇,蛇身饰细鳞纹,穿过中心的圆环并盘绕四周,钩作蛇首状,饰鳞形纹和线纹,间以谷纹和斜方格纹,背面光洁,有一圆扣。

青瓷鼓座是首次发现的青瓷乐器部件,鼓座上部有6条堆塑的双头蛇,蛇身饰鳞纹,弯曲作游动状,头向上昂,两蛇相交,栩栩如生。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4件,以8条蛇盘成圆圈状,一蛇口衔另一蛇尾部而组成玲珑球形,以点状的蓝色琉璃釉绘成蛇头和蛇身的纹饰。玲珑球是首次发现的最高规格的随葬器物,其用途可能为象征王权或神权的神器。

发掘简报以为“蛇为器物纹样也是越人图腾崇拜的体现。可见鸿山贵族墓地具有明显的越国特征”;据载,越王勾践复国后杀功臣,赐死后又厚葬,据此推测丘承墩的墓主可能是某一个功高权重的大夫。有历史记载的越国大夫有范蠡、文种、计然、诸嵇郢、冯同、石买等人。也有人认为,墓主就是越王,或者是王室成员。由于没有出土带文字的随葬品,丘承墩墓主之争尚难有定论。

此墓为什么非是越人而不会是吴人的?鸿山贵族墓葬的特征,与浙江诸越墓相同,这是判断的依据。吴国、越国、楚国先后统治太湖流域,都是百余年的光景,在文化和文明上没有产生突变,3种文化相互传承交融。无锡是句吴的发祥地,这里不仅仅只有越国墓,还可能有吴国墓、楚国墓。越国诸王世系都难以理清,可知越国史文献的匮乏。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绝书地传》“(句践)而灭吴,徙治姑胥台”,这是否为徙都姑苏的证明,还存在争论。越灭吴后,勾践即以兵北渡淮,与齐、晋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命为伯。公元前468年,勾践由会稽迁都瑯琊。即使越曾定都姑苏,前后也不过只有6载,当时战事频繁,越不可能大规模营造如鸿山贵族墓这样的大墓,这个大墓可能是灭亡前的吴王墓。

图腾源于原始部落,是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一种信仰崇拜物标志。吴、越两地都断发文身,就是明证。泰伯奔吴,入乡随俗,于是断发文身,被蛮人推为君长。断发文身,是水乡泽国的先民们不约而同的文化选择。断发,有利于入水捕鱼,避免长发遮脸而看不清,免除与水草相缠的危险。文身,用来压邪避险,其纹样极有可能就是蛇纹。水乡泽国最怕被蛇咬着,所以,从思辨的角度分析,蛇图腾很难说是越人的专属图腾,不能说吴人就不用蛇纹饰。吴、越同土同俗,两地都断发文身,蛇图腾不是越人的专属图腾,从语源上说,吴就是。不能先入为主地把出土的蛇纹器物统统归属为越人器物。即使此墓是越墓,其中的蛇图腾物件也可作如下解释:越灭吴后,吴国王室贵族的礼器悉数被抄没,成了越国的战利品,然后被带入越墓。吴王、越王青铜剑在楚墓同时出土便是明证。

太湖的古名是“五湖”。太史公司马迁曾登姑苏,望五湖。《史记·河渠书》有云“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其《货殖列传》云:“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墨子·兼爱中》:“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江汉在荆楚,淮汝属南夷,则五湖在干越(即吴越)。吴、越以太湖为界。

关于五湖的得名,历来说法不一。张勃《吴录》载:“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徐天祜注引陆龟蒙云:“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或认为是因其包纳5个湖泊,又或共有5条出水通道等等。《川志》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史记·夏本纪》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5湖者,说法也不同,一曰贡湖,二曰游湖,三曰胥湖,四曰梅梁湖,五曰金鼎湖(又曰菱湖)。有谓长塘湖、贵湖、上湖、滆湖,与太湖而5;有谓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加太湖而5

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从汉语的角度,围绕“五湖”的字面意义加以解释。这是错误的。《史记·夏本纪》有“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梁玉绳说:考《竹书》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盖武、五音近,或相通借,其实一人,非五人也。若更以此五子适有五而牵配之,则诬矣(《史记志疑》)。郭沫若指出:“《墨子·非乐篇》云:‘于《武观》曰: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湛浊于酒,偷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所道者即此事。《武观》即《书》逸篇《五子之歌》(今存者乃梅赜伪本),…《国语·楚语》士娓曰:‘启有五观。’五、武音同字通,实一人,非五人”(《离骚今译》)。五湖同此。

从出土文物铭文“勾吴”又写作“攻敔”来看,=“吴”是没有问题的;而“五”、“”、“吴”的声母都是ŋ(疑母),所以,“五”不仅是一个古越语,它还和“吴”有着同义关系,换言之,“五湖”即“吴湖”,是因吴人居此而得名。

在汉人进入东南沿海地区以前,居住在此的民族被称为苗蛮,当然这个族称绝不只是春秋战国时的“吴”,它的历史要追溯到三苗时代。《礼记·明堂位》:“《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陈澔注:“《昧》、《任》,皆乐名。广鲁于天下,言周公勋业之盛,广及四夷,故广大其国礼乐之事,以示天下也。”《周礼·春官·鞮鞻氏》郑玄注:四夷之乐,东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株离,北方曰禁。 昧、韎、都应该是壮语ŋɯ、布依语ŋɯ 、傣语ŋu(意思都是蛇)的对音。

从语音上看,中国苗族的naŋ与印度“那伽”最为近似。苗族认为naŋ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每逢家道不盛、五谷不丰时,便认为是naŋ神它迁,必须到水塘、水井边举行祭祀活动,将其接回。他们所说的naŋ,与印度所说的naga毫无二致。梵语称龙为naga,是人面蛇尾的怪物,这与《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论衡讲瑞篇》“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都可对照。而梵语称人作naramanushyamanava,与苗瑶语相比,也如出一辙。由此我们推断,中国古代水神“能”是经由苗族的中介从印度传入的龙树《大智度论》:“摩呵那伽:摩呵言大;那名无;伽名罪。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所以将naga训“能”,只有梵语能够做到。

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水神为“那伽”(naga),本义就是蛇。它们平时住在水中,有着富丽的宫殿和无数财宝。它们与河流、湖泊、海洋的源泉有关,能兴云布雨,生命之源的象征。可以变成人形,与陆地上的人类通婚。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丁山认为与婆罗门教徒所传诵的经典《三吠陀》(Veda)绝对有关。《楚辞天问》起首那段宇宙本源论正是出于《三坟》即《吠陀》(《文史》第28辑)。楚国人既然能读到《吠陀》,当然也可以把印度神话传到中原。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一编《夷越:海边之人》之一部分。我们看到的世界,仅是整个宇宙极小的一部分。即便是再平凡的对象,在显微镜下都会呈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不但自然科学是这样,人文科学也是这样。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之放在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一些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