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2 太阳之家:扶桑=穷桑=空桑

(2017-07-27 08:24:07)

太阳之家:扶桑=穷桑=空桑

唐善纯

内容提要  太阳住的地方叫扶桑。所谓扶桑,就是太阳之家。古人以汉语解之,遂误传为桑树了。相同的词语还有空桑穷桑等。

关键词  扶桑 若木 扶木 汤谷 旸谷 甘渊 穷桑 空桑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此为《离骚》之一节。意思是说,让我的马在海边喝足了水吧,停下车来,把缰绳拴在扶桑树上。折断一枝若木来遮挡日光,逍遥自在地逛一逛。这里提到的扶桑,是传说中在太阳升起的大海里生长的一种神树,或作扶木或搏桑,它的叶子像桑,但枝条柔长。

扶桑又称扶木,并且都和、天鸡有瓜葛。《玄中记》里说:“蓬莱之东,岱舆之间,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巅常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里的阳乌、天鸡主要用来解释太阳为什么可以在天上运动而不坠落,以及日出与鸡叫的联结。

扶桑、扶木一起出现的是若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这里说的“若木”之“若”,是“日”的同音字。古人观察太阳,常以地上的树木作参照物。比如“杲”,象日在木上,意为光明;而“杳”,象日在木下,意为幽暗。若木的得名亦是取义于此。因为是木,所以古人又把它想象为太阳据以爬上天空或从天空落下的梯子。

由于扶桑、若木一个有“桑”,一个有“木”,神话中有时混而为一。这是神话、传说里一种常见现象。甲骨文、金文“叒”即“若”字,是“桑”字的树冠形状。

扶桑、若木与太阳的联系是观测太阳时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山海经》所谓“十日”,可能出于对十天干纪日的神化解释;“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是说“十日”(十天干)依次经过,与羲和生十日相合;“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是指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夜里在大海沐浴后重回东方,太阳虽是同一个,但已是又一天。

但扶桑是什么?人们已不太了解其来龙去脉。有人说是龙舌兰,它的确在墨西哥广为分布;李时珍说是木槿别种,又名朱槿。把扶桑说成植物,这是一种误解。扶桑在大海中,如何立根?太阳温度能使草木枯焦,扶桑何以枝叶繁茂呢?《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这是中国神话里对太阳神的神容唯一具体的记载。由此我们知道古代人所想象的太阳神是从东方的扶桑出发,驾着马车绕行于天空的青衣白裳的射手。值得注意的是“照吾槛兮扶桑”一句。槛指窗下栏杆,作房子的代称;扶桑是槛的同位语。

《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扶桑是太阳洗澡的地方;可见扶桑不是桑树;大木即若木,是太阳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说,太阳住的地方叫扶桑。女真语称房子为“亳”,与扶、搏音近;称太阳为“舜”,与桑音近。故笔者曾指出,所谓“扶桑”,就是“太阳之家”。古人以汉语解之,遂误传为桑树了。

《逸周书•王会篇》载:“不屠何:青罴;东胡:黄罴。”孔晁注:“不屠何,亦东北夷也。” 又《王会•伊尹献令》:正北有且略、豹胡。豹胡亦即不屠何。豹、不并一声之转。《管子·小匡》:“敗胡貊,破屠何”,尹注:“屠何,东胡之先也。”刘恕《通鉴外纪》:“周惠王三十三年,齐桓公救燕,破屠何。”不屠何,汉为徒河县,属辽西郡。不屠何之“不”,犹如“发朝鲜”、“发息慎”之“发”,都是渤海沿岸古国“亳”特有的修饰词,满-通古斯语原义为“家”,后来义转为“国土、都邑”,与扶桑之“扶”同

商朝的时间从公元前17世纪到前11世纪。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17世、31王,前后经历了将近600年。商代曾频繁迁都。从先王契至汤曾经8次迁都,所迁的都城中有蕃、有南亳、北亳、东亳、西亳,商汤时建都于亳。盘庚即位后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为什么频繁迁都?原来商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称帐篷驻扎的地方为亳,有南亳、北亳、东亳、西亳的说法。蕃在今山东藤县境,实际上也是一个“亳”。藤县称“蕃”,说明山东曾使用满-通古斯语,把太阳住的地方叫扶桑,是商人的说法。

扶桑与汤谷(即“旸谷”)、甘渊都是指太阳升起之处。《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东夷之地称嵎夷。”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莒县凌阳河出土的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现的大量太阳纹,都充分证明日照地区东夷先民有太阳崇拜传统。日照有一个民俗节日叫太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农民把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获得了丰收。据说,后来这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叫煎饼,这就是山东大煎饼的来历。

《山海经·海外东经》谈到汤谷地望,“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辞·招魂》“黑齿”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可能指山东东部沿海地区,这里的人以黑齿为特征。

笔者老家临近山东,发现直到近代,这里的人牙齿仍呈黄褐色,俗称“猪屎牙”,学名氟牙症(dental fluorosis)或氟斑牙(mottled enamel)。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是,牙釉质呈棕色或黑色,有点窝状缺损,造成整个牙齿形态的改变。这是由患者在牙齿发育形成时期从饮水、食物、空气中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牙釉质病变,受累的牙齿表现为牙釉质颜色的改变,摄入的氟越多,颜色改变越明显。其受累人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常发生于高氟区出生和成长的人群或是6岁以前定居于高氟区的个人。氟牙症在世界各国均有报告,我国氟牙症流行区很多,东北、内蒙、宁夏、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贵州、福建等地都有慢性氟中毒区,山东赫然名列其中。《海外东经》中关于“黑齿国”的记载,全球氟牙症(dental fluorosis)的最早纪录,应该引起医学、史学者的注意

这里的人牙齿是黑的,但这里也是以黑陶著称的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袁珂案:“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归藏·启筮》:“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出入,以为晦明。…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袁珂认为空桑即扶桑(《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空桑与扶桑一样,也可以作地名。《楚辞·九歌·大司命》:“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王逸注:“空桑,山名。司命所经。”《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同书《本味》:“伊尹生空桑。”至于空桑具体方位,高诱注《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时指出:“空桑,地名。在鲁也。”《刮地志》也说:“征在生孔子空桑之地。”征在是孔子之母,孔子是鲁国人。如此说来,伊尹和孔子还是老乡呢。

伊尹(前1630-前1550),商初大臣。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被汤用为“小臣”,任阿衡,委以国政,协助商汤伐夏,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斟鄩,并进而定都西亳。198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即为商都西亳。

对他的出生地“空桑”究竟在何处有不同说法。有说今洛阳市栾川县墁子头的,有说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的,有说今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的。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伊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尹为官名。

河南通志》卷51载:“空桑城,在陈留县南十五里。《世纪》云:伊尹生于空桑。”《杞县志》卷21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世纪》曰:‘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 开封杞县西空桑村现存有“宋真宗御制碑”一通,碑额为浮雕“二龙戏珠”图,下面是“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12个字体刚键秀丽的隶书字。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记载:“一代元圣名尹又名挚,夏后皋八岁庚辰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夏后癸三十七岁己卯耕于有莘,汤使人以币聘之,三反而后从。汤使适夏以观桀之政,及入夏,知桀之不可为也。复归于亳,相汤。汤崩传至太宗太甲。太甲不能用,二祀己酉,因即汤之墓营桐室以训太甲,使居忧焉。太甲悔过,终丧三年。三祀冬十有二月朔,遂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太甲》三篇,以申戒之,于是尊之曰阿衡。及其老,作《咸有一德》,以政归太甲。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卒,年百三十岁,大雾三日,沃丁祀以太牢,亲临丧以报大德,葬于亳。” 伊氏从夏末至清,历3400多年,且中无缺失,实在是个奇迹。

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怪不得他们的出生地都是“空桑”呢。

空桑虽与扶桑有关联,但从对音上看,应为穷桑的另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暤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极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穷桑,地在鲁北。”《尸子》:“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穷桑之,犹穹庐,为北狄住房称号。穷桑即太阳之屋。如此说来,扶桑”与“穷桑”实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如此,则空桑应在山东明矣。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五编《狄续:太阳与土地》之一部分。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