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川唐
山川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57
  • 关注人气:2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40 蛇与它:逶迤=委蛇=蜲蛇=委他=逶迤=逶夷=逶迟=威夷=威迟=延维

(2017-05-26 05:59:36)

 蛇与它逶迤=委蛇=蜲蛇=委他=逶迤=逶夷=逶迟=威夷=威迟=延维

唐善纯

      内容提要  许多所谓的联绵词,往往是汉语外来词或原住民底层词;在汉语的角度自然难明其义,但只要跳出汉语的圈子到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去看一看,马上就迎刃而解。逶迤就是一个例子

 关键词  逶迤 逶蛇 蜲蛇 委他 逶迤 逶夷 逶迟 威夷 威迟 逶移 婉婉蛇蛇 延维

 

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等,它们只是一些语言的书面符号而已。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有的是同音重复,如“孜孜”;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 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书写形式。比如“徘徊”可写作“俳佪”、“蹒跚”可写作“盘跚”、“彷徨”可写作“徬徨”、“仿偟”、“彷皇”, “踌躇”也可写作“ 踯躅”、“踌伫”等。联绵词不能就字面来进行解释,如“仿佛”不能解释为“模仿佛爷”。简而言之,联绵词词意与字形无关,字形只是作为单纯音符而存在,文字本身的意义在它充当联绵词的书写符号时被舍弃了

过去许多人都认为联绵词不能拆开。如“马”单独有意义,“虎”单独也有意义,但它们各自的意义同样与联绵词“马虎”的意义无关。王力说:“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古代注释家有时把这种联绵词拆成两个词,当做词组加以解释,那是绝大的错误。”但联绵词是否是一个凝固的结构,不能一槪而论。有时候,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其中有一个字能单独表达意义,另一个字则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如蝴蝶的“蝴”不能单独表达意义,“蝶”可单独表示意义,指蝴蝶;玫瑰的“玫”不能单独表达意义,“瑰”拆开后,含有珍奇的意思,与“玫瑰”无关。有时候,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拆开后,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如“仓促”这一联绵词,拆成“仓”、“促”两字,可“仓”的义项与“促”的义项无论用双音合成词的哪种构词方式组合,都不能表示“仓促”所含有的“匆忙”的意思。

许多所谓的联绵词,往往是汉语外来词或原住民底层词从汉语的角度自然难以理解,但只要跳出汉语的圈子到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去看一看,说不定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如“体己”,亦作“梯己”、“梯气”,意思是亲近的,贴心的;个人私有的,私下积蓄;私下里。据说来源于契丹语“梯里己”,官名,掌藏御用珍宝。所以对所谓联绵词,要仔细辨别,体察细微之别。但苦于缺乏丰富的例证,往往难以令人信服。笔者现在提出一个联绵词的个案,看一看它的来龙去脉。

“逶迤”符合联绵词的所有特征。该词古时写法极不统一,有逶蛇(后汉《费凤碑》)、蜲蛇(《西京赋》)、委他(《诗·君子偕老》)、逶迤、逶夷(《韩诗》)、逶迟(《诗·四牡》)、威夷(薛岳诗)、威迟(刘梦得诗)、委移(《离骚》别本)、逶移(刘向诗)、婉婉蛇蛇(韩公《南海庙碑》)等。

先秦时人所谓“委蛇”有两个含义:

其一指蜿蜒曲折;拐来拐去,曲折行进;也指迂远、随顺、顺应、雍容自得貌。《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王逸注:“婉婉,龙貌。言己乘八龙神智之兽,其状婉婉,又载云旗,委蛇而长也。” 《文选·嵇康·琴赋》:“穆温柔以怡懌,婉顺敍而委蛇。” 吕向注:“委蛇,长远之貌。”

其二指一种蛇。《庄子·达生》中说齐桓公游猎时就曾因见到人首蛇身的委蛇而郁闷病倒,后得知这是自己将称霸诸侯的征兆,于是豁然痊愈。后来果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书中说:“委蛇,其大如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亦作“委维”,《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委维。”郭璞注:“即委蛇也。”意思是,委维即委蛇之误写。《汉语大字典》将“委”之“”改读yi,是毫无道理的。

这两种含义表面上互不相干,实质上前者正是在后者基础上引申的结果。《史记·苏秦列传》:“嫂委虵蒲服,以面掩地而谢。”司马贞索隐:“委虵谓以面掩地而进,若虵行也。”《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 陆德明释文:“《韩诗》作‘逶迤’,云公正貌。”高亨却注:“委,借为虺,即四脚蛇,今语叫做马蛇。委蛇即虺蛇。作者把官吏比做虺蛇。”

蛇的初文是“它”,《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段注:“上古者,谓神农以前也。相问‘无它’,犹后人之不恙、无恙也。语言转移,则以无别故当之。而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意思是,汉字第三人称代词“他”由“它”转化而来。

后来此字多数地方说成浊音,又加虫旁转注分化出“蛇”字来。《说文》:“蛇,它或从虫。” 段注:“它篆本以虫篆,引长之而已。乃又加虫左旁,是俗字也。”徐铉曰:“今俗作食遮切。”《广韵》:“蛇,毒虫。”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注:“虺小蛇大也。”王力拟上古音,“它”为thai,“蛇”为djyai,2字同源(透神邻纽,叠韵)。

蛇在《圣经》中是反派形象,但在中国古代却是正面的形象。《诗·小雅·斯干》中特地提到蛇的象征意义:“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这说的是梦。梦到熊罴是生男孩的征兆,梦见蛇虺是生女孩的征兆。梦熊得子的典故,后来做了不少男子的名字。熊是雄壮的动物,让人联想到男子汉。相比之下,蛇与男性生殖器容易发生联想,便有了“维虺维蛇,女子之祥”的说法。

既然蛇是美的象征,所以它游动的样子也是美的。《集韵》:“佗,一曰美也。”该字可以重叠,作“它它”,同“佗佗”,《集韵》:“佗佗,美也。”晋代干宝《搜神记》载,隋侯出行,见大蛇受伤,不能动弹。隋侯心生怜悯,让人为蛇敷药包扎。一年后,蛇衔明珠报答隋侯。那是一颗直径一寸有余的夜明珠,人称灵蛇珠,又称隋侯珠。这是知恩图报的故事。

白蛇故事为中国4大民间传说之一。白娘子与许仙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赢得了一代代人感动的泪水。故事讲,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遇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雄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救活许仙。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这个故事,较早的记载见于宋话本《西湖三塔记》,历经明清两代流传加工,蛇气妖气不断淡化,白素贞与小青双双成为性格善良的“人”,全然是有情有义好女子的形象。

由于语言环境的变迁,蛇(djyai)由于失去首音,读作yí。战国时期,列子学习老庄之道,拜壶子为师。后来他遇到郑国的神巫季咸,就把他介绍给壶子。他们在一起开始斗法比高低,壶子的言语使季咸难以捉摸,季咸落荒而逃。《庄子·应帝王》记载壶子的话说:“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成玄英疏:“委蛇,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己忘怀,随顺逗机,不执宗本。”后因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为“虚与委蛇”。“虚与委蛇”是由“虚而委蛇”衍化而来。

作为神名,委蛇,又名延维。《山海经·海内经》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这个神尾巴很长,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左右都有戴着毡帽的头,人们叫它“延维”。“飨食”并不是吃他的肉的意思。“飨”与“飧”不同。“飧”是吃晚饭,“飨”是祭祀,招待吃饭的意思,所以这里应该是向延维祭祀,可以“伯天下”即“霸天下”。

将《庄子》中的“委蛇”与《山海经》中的“延维”进行对照,它们都是人首蛇身,并且身子是紫色的,头则是红色的,见到它们后而能活命的人就能称霸天下。所以“委蛇”=“延维”。细观其构词方式,“委”=“”,“蛇”的上古音与“”的上古音都是定母。故“蛇”=“”。如此,则“延维”是“委蛇”的倒置

近代学者闻一多《伏羲考》中则说它为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神像,所以这里所称之延维就是伏羲女娲。历代帝王都自称是龙子龙孙。在正史中,也不乏妇女与蛇性交的记载。《史记·高祖本纪》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蛇怎么可能与人性交呢?这起码反映当时人们的感情中,蛇的地位是崇高的。

《诗·小雅·斯干》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毛诗序》说:“《斯干》,宣王考室也。”郑笺说:“考,成也。宣王于是筑宫室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诗以落之,此之谓之成室。”通过歌颂宫室的落成,也歌颂了宣王的中兴。此诗是否为宣王时所作,解诗家有不同的意见。有谓是武王营镐,有谓是成王营洛,更有不确指何时者。宋朱熹《诗集传》就说:“此筑室既成,而燕饮以落之,因歌其事。”看来,传、笺“宣王成室”之说,史无佐证,但这首诗所使用的“蛇”字,与周有关,周地原为羌人所有,故“蛇”的古音来自氐羌语是肯定的

现在,它、蛇声韵调没有一点相同。至于上古,李方桂拟音thar,djar,依郑张尚芳拟音,它lhaal,蛇 Hlaaal。依照此lal词根,它与南岛印尼语ular、台湾耶眉语vulaj更接近(《蛇年说蛇的古读》)。这些说法不知依据如何,但若将蛇的古音“它”与藏缅语比较,可以发现确有音近现象。比如土家语tei phie(蛇),珞巴语doŋgum(龙)、tabш(蛇),白语tsher(蛇)、拉祜语tso(龙)、藏语tsu(龙)、tsy(蛇)。周代“它”(蛇)的读音,无疑正是由这些藏缅语而来。

仔细分析“逶迤”这个词,实际上就是《诗·小雅·斯干》“维虺维蛇”的缩略。但一经变化为“维蛇”/ “委蛇”/“逶蛇”/“蜲蛇”/“逶迤”/“委他”/“逶夷”/“逶迟”/“威夷”/“威迟”/“委移”/“逶移”,它的本来含义就被完全掩盖了。

维虺维蛇,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虺,《说文》:“虺,《诗》曰:‘胡为虺蜥’。从虫兀声。”段玉裁注:“虺为蜥蜴属。”《诗·小雅·正月》孔颖达疏:“虺蜥,或谓之蛇毉,如蜥蜴。”后一部分即蛇“维虺维蛇”的“维”是个虚词,表示语气或判断。近似的还有“维妙维肖”、“维子之”、“百工维时”、“众维鱼矣”等,都可能来源于原始藏缅语的助词

这样一来,我们不但将联绵词“逶迤”作了彻底的解剖,而且找出了它的语源,这对其它联绵词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有耐心,所有的联绵词都可以露出它们的本来面目。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三编《氐羌:西方牧羊人》之一部分。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