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作文】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护理院发放“奖孝金”

标签:
2017高考作文素材护理院发放“奖孝金”北京语文家教 |
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护理院发放“奖孝金”
【热点新闻】
苏州一护理院出新招: 子女常到护理院看父母有奖
2016-11-16 14:28 来源:苏州日报
昨天下午,福星护理院举办首批“奖孝金”发放仪式,227人获奖。“能获这个奖,我们都特别开心,护理院的褒奖其实也提醒我们要更好地孝敬父母。”1107床傅禄文老人的儿子傅纪中动情地说。
已有12年办院历史的福星护理院现有入住老人512人,平均年龄81岁。为了让这些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质量,该院在实施专业化护理的同时,加大对老年人精神护理的力度,倡导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老人。然而,记者在该院接待室看到了今年上半年的探亲家属登记册,统计后发现,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两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两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今年9月1日,福星护理院实施“奖孝金”制度。该制度规定,以现金抵用券的方式每两个月发放一次“奖孝金”,奖金金额根据子女来院探望老人的次数确定。具体为: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30次,给予2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以表格打卡的形式记录,家属每次来后在考勤表上打√,每两个月汇总一次。“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在缴费时抵用。
4117床吴剑青的儿子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建材公司,原来是2—3个月去护理院探望一次90高龄的老父亲。收到护理院实施“奖孝金”制度的通知后,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父亲艰难养育他们姐弟俩的一幕幕不断在他的眼前浮现。此后,他坚持每两天去看望一次父亲。“父亲永远是我心中的天,我情愿少赚钱也要抽出时间去陪他,不然良心不安啊。”
该院统计显示,“奖孝金”制度实施后,9至10月,129人看望老人超30次;38人超20次;60人超10次。总计227名子女获得不同金额的“奖孝金”。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大家总是觉得忙完自己的事再抽空看望父母也不迟,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事常常发生。因此,院方决定每年拿出20万元,不仅是奖励那些有孝心的子女,更主要的是提醒子女多来看看老人。”福星护理院院长魏谋文说。
http://s7/mw690/0021NrBEzy776TZLErQd6&690
【七嘴八舌】
多赢的“奖孝金”是一种管理创新
2016-12-05 08:31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陈广江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奖孝金”制度推出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暴涨。( 12月4日《扬子晚报》)
孝,一旦和钱联系在一起,总会引起一些争议。“奖孝金”事件一出,特别是看到“探望父母可得奖金”、“老人被探望次数暴涨”等个别细节,一些人就呈痛心疾首状,说什么“有钱能使人尽孝”、“感觉无奈和辛酸”、“孝心被铜臭亵渎”等。但事实并非如此。
“奖孝金”制度推出后,老人被探望的次数暴涨,这并非所谓“金钱发挥了作用”。具体奖励制度是这样的: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30次,奖200元;累计超过20次,奖100元;累计超过10次,奖50元。真要算经济账的话,这些奖金不足挂齿,估计连交通费都不够,很少有人仅仅为了这点钱而频繁探望父母。
奖励不多,但效果很好,只能证明此举唤醒了子女内心的道德自觉,让“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再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奖孝金”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龄化时代养老的困境和尴尬,也折射出在传统孝道式微的今天子女的责任迷失。“奖孝金”的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其善意提醒的意义比钱更重要。在“奖孝金”面前,不管拿奖的还是没拿的,一定会反思自我,进而转化为行动。
事实上,让经常探望父母的子女得到物质实惠没有什么不好的。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政策规定,惩恶扬善是其应有之义,“常回家看看入法”、孝亲敬老楷模受表彰等,其目的就是大力弘扬中华孝德文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
既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精神,又具有一定的扬善功能,这样的“奖孝金”制度应该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苏州这家民营护理院推出这项制度也能从中受益,一来,奖金不多,且是抵用券,最终还要在护理院使用;二来,此举能扩大护理院知名度,媒体的关注更是一笔无形财富。对护理院来说,这项小成本的制度体现了管理的大智慧。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奖孝金”制度都是多赢的,而且是一种管理创新,值得点赞。更重要的是,这项制度能让老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子女看望老人带来的精神慰藉,不是护理院工作人员所能给予的,也不是金钱能买来的。养老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精神养老”同样重要。(陈广江)
“抵用券”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
2016-12-05
08:36:2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12月5日《扬子晚报》)
银发时代的到来,亲情之间的陪伴越来越变得珍贵。近年来,为了鼓励子女或晚辈多陪陪父母、长辈,从养老院到政府,可谓煞费苦心。既有制度范畴内的强制规约,也有深圳民政局所提出的“与父母同住可减税”的政策建议等等。
如果说前两者是公共部门从公共服务层面的积极作为,那么,如苏州这家护理院所推出的“奖孝金”制,则是养老服务的市场主体的积极作为,当然,两者都直指出养老服务中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最长情的告白其实是亲情陪伴。
从最原始朴素的情感出发,陪伴父母是每个为人子女者的基本义务,也是传统孝文化素来就有的内容。于此再来看,无论是硬性指标约束,还是多样化的软性鼓励,其实都会与传统的孝文化产生内在的冲突,会对当事人造成直接的违和感。毕竟来说,如果对长辈表达孝心,要依赖于制度的约束,或者是外界的激励,这本身也折射出个中的现实问题。
当然,对孝文化的理解,我们还是不应该将其简化为某个具体的行为,或者是进行数据化的评测。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谁来护理院多看了几次父母,就认定他是更有孝心的。
而从该护理院的奖孝金制度本身来看,它对晚辈的探望要求,其实是蛮高的,如果要获得200元的抵用券,至少要做到平均两天一次的探望。考虑到现代社会中,每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所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对探望长辈这事,更不能有太多的苛责要求。
那么,是不是说这种制度就没有意义了呢?抛开其可能并不那么明显的物质激励效应不说,这样的制度设定,本身就体现了这家护理院的社会责任的担当——让更多的子女更频繁地来陪伴自己的父母。他们需要明白,对父母的陪伴才是为人子女者最珍贵的孝心,尽管它不能简单以次数的多少来评估。正如这家护理院的一些家属所言,它所带来的影响,却不能用数字计算。这个奖就像一面镜子,让一些人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唤起了子女的道德自觉。
从现实效果来看,制度的推出,确实让更多子女选择更频繁的探望,可以料想过的是,这种效果的产生,绝非最高才两百元的抵用券所激发,而是此项制度所激发的“道德自觉”。于此而言,“抵用券”制度本身的形式意义是大于其内容本身的——提醒意义比钱更重要。
回到银发时代的大背景来说,对陪伴的提醒,显然不能简单依赖于护理院的制度激励。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他们如何获得亲情的陪伴,谁又来提醒他们的子女?这绝非“抵用券”所能实现的,它可能更需要社会传统道德的重塑,用传统道德的外化于行,让每个老人都能得到最长情的陪伴。(高亚洲)
多探望父母奖钱背后的无奈和心酸
2016-12-05 14:07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责任编辑:邱亭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12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苏州市福星护理院,在护理院长者服务中心看到,墙壁上张贴着一张红色单页,单页上详细说明了“奖孝金”管理制度。(12月4日《扬子晚报》)
这真是一条奇葩新闻!难道看望父母不该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吗?既然是,那干嘛还要奖钱呢?乍一看标题,这样的做法很难让人接受,而细读后才知,该养老院用于鼓励儿女多到护理院看望父母的奖金其实并不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而“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两个月超过30次,就是说至少每隔一天,儿女就必须看望老人一次,这么高的“出勤率”实在难以办到。而且,两个月内探望父母超过30次仅给予区区200元的奖励,而且还不是现金,只能用这种“劵”抵消老人在护理院的相关费用而已。
于是,这怎么看怎么都像是该护理院弄出的一个“噱头”。从该院的奖励费用就可窥见,200元的“奖金”很少,且还不是现金,该护理院不但没赔钱,反而给自己赚足了眼球,背后有没有“促销”之嫌不好判断,但至少还是有一些嫌疑。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该院拥有良好的初衷,即让更多的儿女多来护理院与其父母多交流、多沟通。毕竟,老年人最大的难耐就是孤独寂寞,尤其是自身在养老院或护理院这种地方。如果儿女经常来与其交谈,就会缓解老人的孤独,使其生活变得更快乐,这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这家养老院推新规看望老奖钱人后,老人被探望的次数竟然暴涨!这说明了什么?是儿女的良心发现,还是为了那“奖金”而来?这当然不可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无论是为了什么,来此看望老人的儿女人数确实增多了,这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无论以何种目的而来,只要来了,就是好事一桩。也许是因为心中羞愧,也许真的是为了那200元钱。但更相信那些儿女是因为良心发现了才来的。
其实,人们都相信绝大多数做儿女的,都不会把老人放到养老院就置之不理了。如今,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在加快。儿女们忙不过来,不少人只好把父母送到养老院。这是因为那里的护理更专业,生活得到的照顾更细致。只要儿女真的是在履行对父母的养老义务,就无可厚非,况且,里面涉及的费用也可能多是儿女在埋单。可即便如此,老人还是希望儿女多来看望,毕竟,再专业、再细致、再周到的服务,也不如与儿女在身边交谈能使老人更开心,那是一种亲情的牵挂,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真情,是什么都无法取代的。
从这件事中,也反映出我国在如何抚养老人这个难题上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即儿女即便在身边,可能也不会有更多的闲暇去看望身在养老院的父母,儿女也有包括工作、家庭、孩子等很多繁杂事需要处理。或者,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如何才能“常回家看看”,这些问题既现实,也很无奈。这就需要儿女拿出更多的精力尽孝,老人也要体谅儿女的不易。
也许就像护理院所言,“孝老奖”的目的不在于真的能奖励多少钱,而是能唤起道德自觉;这种提醒的意义比钱更重要。那么就让我们都经常想着自己的父母,无论他(她)在哪儿。只要心中有父母,有自己那份儿孝心,就要在闲暇时多去看望父母,以让人间之爱永驻,让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不断传承。(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奖孝金”奖的不是钱,是提醒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扬子晚报12月4日)
子女常到护理院看父母有奖,这种创新举措在微信朋友圈引发热议。很多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鼓励子女多看望父母,可以唤起道德自觉,即使父母被送进护理院,也应该经常去看看。但也有网友认为:为了钱的伪孝顺是可耻的,以钱为媒打造不出美德,反而让人觉得很铜臭很虚伪;让子女看望父母带上功利色彩,会令老人寒心。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去护理院看望父母更是子女应该做的。但事实上,到养老院探望父母却成了老人一种奢望,有的孩子是因为工作忙,经常加班没时间,有的事孩子在异地工作,离的远,一两个月才能看望一次,有的是儿女忽略父母情感上的需求。也因此苏州这家护理院才想出用用抵用券奖励儿女探望父母的创新做法。
“奖孝金”其实奖的不是钱而是提醒。两个月内到护理院看望父母超30次,子女就能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管理制度实施后,探望父母的人数暴涨,其实很多人看重的并不是这50元到200的抵用券,能把老人送进这家比较高档的护理院,子女并非缺钱,而是出于内心里的一种愧疚。
“奖孝金”就像一面镜子,让一些子女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唤起了内心的道德自觉,尤其是看到探视多了父母高兴了饭量也多了,触动很大,自己也有老的一天,父母的今天也许就是日后自己的明天,孝敬老人就是在给自己孩子做榜样。“奖孝金”的意义更多的则是提醒,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四二一”结构家庭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奖孝金”不仅是奖励那些有孝心的子女,更主要的是提醒子女多来看看老人。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却总是留下遗憾和愧疚。为避免这种遗憾发生,“奖孝金”制度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和一些地方的“孝老假”一样,都是为了鼓励家庭成员更好地陪伴和赡养老人,社会应该给与掌声,地方政府应该给与支持,让孝成为一种自觉。
“奖孝金”是奖励更是提醒
2016-12-05 19:19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张玉胜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12月4日《扬子晚报》)
部分不肖子女把父母当成了“包袱”,把养老机构当成了安放老人的“寄存处”,一旦将其送进养老院便不闻不问,甚至更有人玩起了“失踪”和“蒸发”,这显然是有悖传统美德、触犯法律法规的不齿之举。养老院对经常看望老人的子女发放“奖孝金”,既是对尊老敬老行为的褒奖鼓励,也是对儿女尽精神赡养义务的善意提醒,更不失为以正面激励举措规避“甩老”现象的有益尝试。
养老院是对老龄群体集中赡养的服务性机构,但也何尝不是检验儿女亲情关怀和孝道诚意的考场与赛场。诚然,照该护理院一些老人家属的观点,200元封顶的“奖孝金”并不高,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并非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奖孝金”犹如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亲情赡养的差距和不足,唤起了子女行孝尽心的道德自觉。围观“奖孝金”制度实施前后相关数据的可喜变化,也许没有人会说这是受每次看望父母可获奖励五六元的“金钱效应”,但由“奖孝金”引发的比孝顺、比亲情的激励效应,以及由子女“获奖”带给入住老人的开心与自豪,却是可期与可信的。
当然,“奖孝金”发放既要讲数量更需重质量,不能让“看望父母”只沦为图光鲜的数量游戏,而应成为表达亲情、抚慰老人、消除矛盾、愉悦身心的敬老行为。这就需要把每次探视都当作“两代人”倾诉衷肠和老人家属与医疗机构协调沟通的融洽机会,以便达成医疗机构、入住老人和老人子女三方的同向而行、效益彰显。
欢迎关注我,方便与更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交流:
1、语文陈老师联系电话:13811348752
2、语文陈老师微信号:yuwen13811348752
3、博客:北京中高考语文陈有道辅导中心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wen13811348752
欢迎各位加入【VIP语文教学研究群】,进群请加本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