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生六记》赏析之一

(2020-06-22 15:48:53)
标签:

浮生六记

沈复

芸娘

苏州园林

沧浪亭

分类: 《浮生六记》

            本文原本是我写的“《浮生六记》赏析”的“前言”,现在放在博客上,为[清]沈复的《浮生六记》爱好者增加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研究《浮生六记》的文章很多,网上有不少人参加讨论,可见沈复这本书博得了很多人的注意和喜爱,在此我也不揣冒昧,附庸风雅而已。


 

       沈复的幼年在苏州沧浪亭园畔度过。苏州本以园林著称于世,其中,沧浪亭虽不至最有名,但却最古老。我特意去拜访过,不大,很精致,值得一游,虽然并未找到沈复以及他们家的遗迹。    沈复婚后移居“饮马桥之仓米巷”,这个沈复故居也找到了,我也去看了,都在苏州人民路上,相距不远。

 

       其实,古时候的苏州老城不太大,到了沧浪亭这一带就已经出城进入人烟稀少地带了。现在的苏州大得不得了,周围密集的高大建筑把沧浪亭围绕得密不透风,完全不复《浮生六记》中记叙的轩敞、阔大了。

 

       仓米巷沈复故居倒是个巨大的院落,前门开在仓米巷上,后门开在另一条街大石头巷。院中多房舍,还有一座二楼。沈复离家之后他们家就败落了,这处房产卖给了一户吴姓人家,所以现在的门牌上写:“大石头巷吴宅”。据我看,院子里面可能住着不止一户人家。

       不知道现在院子里居住的人们有没有读过《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性随笔体纪实作品,是清朝(1636-1912)中期一位名叫沈复(1763-1832?)的落拓文人记叙他一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书。沈复做了一辈子师爷,却对师爷生涯深恶痛绝。他在书中对于他的职业只是一带而过,细节却讳莫如深。

 

       沈复觉得他受到了家族、社会很大的虐待,但他委婉、恭谨、儒雅地说得十分隐晦。他跟妻子陈芸伉俪情深,但对病中的妻子却是旁观多于拯救。他全家都揭不开锅了,他还是忙于寻幽探秘而不是去“揾工”。看着他这种老庄式的无为,真的是叫人“捉急”,“脑阔痛”。

 

       《浮生六记》全书梗概:

       卷一“闺房记乐”讲述的都是作者跟妻子间相亲相恋、相敬相爱的日常生活,描述妻子陈芸集诸般美德于一身,也提到她很诡异地急于为夫纳妾,以及沈复家族渐渐显露的对他们夫妇的歧视和排斥。

       卷二“闲情记趣”写作者儿时趣事、后来的园艺心得还有盆景插花的技艺;这一卷也叙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诗酒交友、品诗论画、踏春旅游的经历以及妻子陈芸的巧妙经营和从旁襄助。

       卷三“坎坷记愁”记录了妻子陈芸由于娘家没落而受到沈家歧视与排斥的具体过程;弟弟、弟媳挑拨离间,公婆误解以至逐出家族;这一卷也具体描写了陈芸的流离奔波、病情反复、恶化直至死亡。

       卷四“浪游记快”记叙的都是作者从小到大的观光、旅游经历;苏州是他的家乡,描写最细,此外他的足迹遍及绍兴、杭州、奉贤、扬州、吴江、海宁、嘉兴、徽州、广州、大庾岭、佛山、青浦、锡山、上洋(上海)、崇明、皖城、武昌、黄州、荆州、樊城、潼关、函谷关、济南、莱阳、北京等地。作者对于他的禅院访幽还有广州狎妓描写最为生动。

       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双双佚失。

 

       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叙述了新婚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日常生活,因之夫妻密语、戏谑、伴游成为本书一大看点。

 

       作者较为罕见地打破时空顺序,按事件类别安排章节,将自己前半生的悲惨遭遇隐秘穿插在儒雅、温馨、恬淡、超然的爱情生活、业余爱好、艺术追求、旅游见闻等等情节中,静待世人评说。但归根结底,作者真正要传达的信息,还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这一点,读者不可不察。

 

       人性是怎样的?人世是怎样的?人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而活?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不是为了拼杀倾轧?是不是为了争官霸产?是不是为了彼此坑害?如若把本该连续的破碎情节再串联起来,仔细体会,你会发现《浮生六记》含有浓厚的老庄哲学色彩。

 

       过去的也许是最新的,新出现的倒可能是别人早已抛弃的。

       对比西方在二十世纪初方才出现的“现代派文学”来看,《浮生六记》的主题先锋性毋庸置疑。西方文学本欲探讨制度,却又不得要领,于是就转向人性,切入角度从之前“人与制度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转向“人性本身的矛盾”,以及人性的本质,试图从中找到人生不如意的根源。细读《浮生六记》,沈复在两个世纪之前就开始了这个探索。

 

沈复用夫妻情爱、家族纠葛、诗酒会友、园艺旅游、各地见闻的细节构建了一座迷宫。这座迷宫需要读者寻寻觅觅,才能走进去,再走出来。孝道,以及为长者讳,均为清时价值观的基础,何况斤斤于长辈的不慈不善也不是那么荣耀,所以沈复难以直抒胸臆。

 

因此,读《浮生六记》不可粗观表面。因为,粗观表面就只能看到无比的温馨、悠闲、轻松、自在,然后就会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夫妻爱、伉俪情的书,如王韬言:“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尊对饮,觅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曾几何时,一切皆幻,此记之所由作也”,继而将悲剧根源归于“妇之有才有色者,辄为造物所忌”。

这似乎是几位大学者的共识,包括俞平伯先生乃至林语堂先生。

 


《浮生六记》到底写的是什么?这大可见仁见智。窃以为,读书的首要之义,是读者能得到愉悦,受到感动,聊以消遣,各有所获,不亦乐乎?其次,倘能顺便了解星移物换,沧海桑田,世情更迭,文化背景,那就收获更大。但倘若有人要刨根问底,根据作者叙述,探寻作者思路,判断作者究竟为什么说这些话,写这本书,也应该是可以的吧?

 

这样的话,有个提示也许有点用:《浮生六记》仿佛是个迷魂阵,读者最好仔细判断路径,不然就容易迷失其中;《浮生六记》又像个魔方,你须得费一点脑力,将打散的同样颜色重新排列在一起,那才能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作者的真意。

 

本文认为,读《浮生六记》应该将心比心,用心体会。用心体会方可发现作者的真情实感。诚然,作者深爱其妻陈芸,珍视他的夫妻缘分,欣赏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并对社会丑恶愤愤不平。他当然鄙夷当时那个制度。但他无力挑战世间的一切,他也无意挑战一切。然而,激于义愤,他还是要抒发他对人性的感悟,思考人生的终极出路。

在伉俪情深的底下,你还能读出这些来,就可算真的读懂了《浮生六记》。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